為什麼70%的績效管理失敗了?成敗的關鍵在於哪?

幾乎所有的企業都知道績效的重要性,畢竟沒有績效管理就等於沒有管理,然而為什麼大多數企業的績效管理遭遇失敗呢?


為什麼70%的績效管理失敗了?成敗的關鍵在於哪?


所謂的績效管理失敗大致可分為3種情形:

1、推行不下去,宣佈廢止;

2、推行中遇到諸多問題無法解決,暫時擱置或與原有措施並行但名存實亡;

3、起不到應有作用,流於形式。


那麼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在於認識不對。

我採訪接觸了很多企業的老闆、管理者和員工,結果很讓我吃驚:在絕大多數企業,績效就意味著考核。


進一步追問:

90%的員工會說,績效就是考核扣錢,差評;

80%的主管會說,績效就是打分填表,麻煩;

70%的老闆會說,花了錢收不到效果,頭疼。


看看,這就是認識層面的差距,當員工從內心裡抵制,當主管打心眼裡不認可的時候,老闆頭疼幾乎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為什麼70%的績效管理失敗了?成敗的關鍵在於哪?


第二,在於激勵方式有問題。

激勵的基礎是吃透人性,目的在於調動人心。

關於激勵,有兩種經典的錯誤,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各家企業重複發生。


1、錯誤補貼

有的企業一開始是發固定工資,員工沒有積極性,所以人力資源部提議公司額外拿出一筆錢來,設置為績效工資,做得好的就有,做得不好的就沒有。結果一段時間下來,80%的人都拿到了績效工資,少數拿不到的吵得沸反盈天,然而企業整體業績並沒有提升。


這樣的企業,白白多支付了激勵成本,員工卻沒有因此改變自己的行為,實際上是巨大的管理浪費,降低了企業的盈利能力。


2、錯誤的績效設定

有些企業很精明,他們先是把員工的工資拿出來一部分作為績效工資,比如3000元工資,拿出500元作為績效工資。員工當然會反對了,因為這樣一來,等於變相地扣工資了。

於是,企業進一步調整,改為員工每月的基本工資為2800元,然後員工拿出200元,企業拿出400元作為績效工資,這樣工資結構變為2800元基本工資+600元績效工資。

同時,企業宣佈,只要員工考評時沒有重大差錯與投訴,員工保底可以拿到300元績效工資。


這樣一來,員工接受嗎?當然可以接受,因為雖然員工也從原工資構成裡貢獻了200元績效工資,但是公司額外拿出來的是自己的2倍,同時,只要自己保證工作基本過得去,就至少可以比原來多拿100元,而如果表現稍微好些,就可以拿的更多,最多可以多拿400元。


這種績效激勵有效果嗎?一開始會,然而很快就不會了,因為幾個月過去了,大家不會記得公司多發了績效工資,而是認為這是自己應得的,而且他們對扣掉的部分印象更加深刻,這反倒加深了他們的錯誤認識:績效就是挑毛病、扣工資。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旦設計出了問題,再好的初衷、再好的推行也會南轅北轍,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為什麼70%的績效管理失敗了?成敗的關鍵在於哪?


第三,在於設計指標太囉嗦,盲目追求大而全。

有些企業,為了追求全面,設計了非常完整的指標體系,沒有考慮到企業的管理基礎及人員能力的實際狀況,結果導致

1、管理重點不突出,對各個指標平均用力或無所適從;

2、數據收集困難,各個指標的準確評估需要精準的數據收集,然而這對於管理基礎的要求非常高;

3、管理人員工作量龐大,由於指標龐大,涉及到多個部門的協調配合,以及大量的數據加工整理工作,給管理人員造成了沉重的工作負擔。


追求全面管理,關注細節是好的,但是過度管理是有害的,會帶來大量的管理成本。有時候,越是想追求越是求而不得,我們更需要學會理性地捨棄。


那麼,企業績效管理成敗的關鍵是什麼呢?成敗的關鍵在於“上下同欲”,怎麼樣調動起全體成員的積極性,讓他們覺得這件事情和我有關,而不只是少數人在操心,在拿著“鞭子”抽趕大家,少數人做“監工”、大多數人“出工不出力”。


如何讓員工認識到公司的成長、改善與自己的成長目標一致,大家方向一致、目標一致、利益趨同,才會“交心”、“合情”,管理手段才能發揮作用,工作質量才能得到提升。


為什麼70%的績效管理失敗了?成敗的關鍵在於哪?


要做到這一切,不僅僅是會設計一些考核指標、工具就可以的,還需要有配合的“心法”(格局、方法)。智本家管理團隊專業研究人員績效激勵10餘年,近年來已幫助多家企業平均提升盈利30%以上,另有3家企業實現扭虧為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