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逼孩子學會“72變”,日後誰能代他承受“81難”?

快樂教育”是讓孩子自己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標,家長在一旁指正輔導,而不是放任自由,撒手不管,讓孩子自由生長,這樣只會害了孩子,讓孩子像脫韁的野馬一樣無法管教。

而正確的快樂教育是讓孩子充滿自信,堅強勇敢,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父母的逼迫可能嚴厲

但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往期《嚮往的生活》中,小提琴家呂思清老師憑藉高超的小提琴水平狠狠圈了一把粉!

今天不逼孩子學會“72變”,日後誰能代他承受“81難”?

這樣說也許有失公允:

四歲學琴,五歲登臺演出,八歲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十七歲獲得了意大利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並被譽為“東方第一人”……呂思清的簡歷,早已金光熠熠。

不過,在節目中,當琴弓搭上琴絃,一曲《梁祝》緩緩從他手底傾瀉而出時,在場的每個人,都被深深打動了,王迅的眼裡,甚至有淚光閃過。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這眼淚,一分是被琴聲感動,一分是羨慕,還有一分,是為自己感到遺憾。

今天不逼孩子學會“72變”,日後誰能代他承受“81難”?

思清表演結束後,王迅技癢難耐,也“比劃”了一曲,但可惜的是,雖然動作很標準,水平卻判若雲泥。放下琴,王迅失落地反覆感嘆:

可惜我原來沒堅持。

最對不起我媽,我第一把小提琴41塊錢,我媽當時的工資是一個月18……剛開始我也特喜歡,後來不知道為什麼,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

我後來特別後悔,當時要是堅持一下的話,起碼現在是個特長……

今天不逼孩子學會“72變”,日後誰能代他承受“81難”?

其實,在場的幾個會拉小提琴的人:呂思清、大華(劉憲華)和王迅,差不多都是從四五歲起開始練琴的,然而幾十年過去,當初起點差不多的三人,一個成了世界級的演奏家,一個從伯克利音樂學院畢業,而另一個,甚至不好意思說出口自己喜歡小提琴,因為自己的水平,配不上那份“喜歡”。

而一旁什麼都不會的Angelababy,則更加羨慕,也更加失落。送走思清後,她問大華:

"你是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劉憲華回答說:“對,被逼著。”"那你小時候願意嗎?”"我不願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就一直不想拉,然後我就參加第一個比賽,然後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喜歡了。”"那你覺得現在感謝父母嗎?”"非常非常感謝。”"是啊,如果他們不逼你,這些東西永遠不會長到你身上。我小時候是放養長大的,什麼都沒學。”今天不逼孩子學會“72變”,日後誰能代他承受“81難”?

孩提時代的我們,總是很難先知先覺。

父母的逼迫可能嚴厲,卻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寥寥數語,說出多少成年人的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