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某邦主管這樣評價保險經紀人模式?我第一個表示不服

第一次聽某邦主管這樣評價保險經紀人模式?我第一個表示不服

第155次有價值的分享

原創 | 明亞合夥人、資深銷售經理黃小龍


昨晚深夜,一個夥伴轉來一條某邦主管分享的一些“極具價值”的資訊,關於經紀公司跟保險公司對比。整段內容我就不貼了,大致意思我總結為以下幾點。


1、經紀公司客戶不會屬於保險經紀人,會被保險公司搶走。而在某邦,我們的客戶永遠只跟我們代理人聯繫,公司會保護我們的權益。


2、國內大公司品牌公司,跟經紀公司簽約的有多少?行業前十的跟經紀公司簽約的有幾家?客戶要買前十的都買不了,前十代表實力,代表服務品質。站在客戶利益,這麼多好公司的產品如果都提供不了,不能代表客戶利益。


3、如果去經紀公司很可能“從頭再來”、經紀可以破產保險公司不可以破產,代言一線保險公司產品是這些經紀公司一輩子的夢想,是像某邦和平臺根本不會給經紀公司代理,因此他們夢想難以實現。


4、資本是逐利的,4S 店車也只是一個品牌不是所有品牌。一個牌子車提成點不一樣。經紀公司打著客戶利益優先的幌子,推的也是某個階段最高佣金的產品。


5、某邦的百億資金打造的自制醫療網絡和高淨值產品和生態圈極具競爭力和排他性,其他公司都無法媲美。


我說一下完全不同的看法,也是我從事明亞保險經紀人工作一年的一些切身感受,如果不妥的地方,還請指正。


上面一段話之前在其他地方也看到過,幾乎都是同樣一套話,也就是他們針對經紀行業的同樣一套說辭,就是自抬身價,貶低同業,唯我獨尊。


作為一位主管,應該說出自己的一些真實想法、真實感受,獨立、自由的思想更重要,而非人云亦云。


如果客戶不信任我,即使我們在某邦,客戶也可能去找其他的代理人;如果客戶信任我,即使離開了某邦,客戶也會跟著我走。靠平臺、靠公司品牌去吸引、拴住客戶的,還談什麼客戶是我們自己的呢?


真正掌控客戶的方法絕對是提升我們自己個人的業務能力,縱然公司產品變了,我們離開明亞、離開某邦、離開平臺了,客戶也跟著我們走,因為我們可以提供給客戶最全、最專業、最貼心和細緻的服務,我們有自己的一套客戶管理體系和工具,我們有客戶的所有的資料,客戶也跟我們無話不說、天然地信任我們。


某邦的產品拋開貴不說,產品的責任也遠遠不及其他絕大部分公司產品,這也是為客戶好嗎?這是當客戶人傻錢多嗎?!客戶會無腦地去為這種產品買單嗎?絕非如此。


只有站在客戶角度,為客戶提供實在的保障,滿足多元化的需求,基礎保障產品有,大品牌保障全的產品也有,高端醫療也有,家族信託也有,滿足絕大部分客戶的需求,從幾千款產品中挑選出最佳組合方案,推薦給客戶,這樣才是真正站在客戶角度出發,為客戶好,不是嗎?


某邦、某安、某壽等代理人模式,最大的一個客戶源就是18個月內的孤兒單,作為管理層,更多的希望人進來,帶來新客戶,然後熬不過18個月就淘汰,主管就可以從一大批孤兒單供他們分一杯羹。


為什麼激勵只有18個月,是通過大數據統計出來,18個月剛好把資源消耗完,然後停掉新人津貼,就是讓很多人堅持不下去,只有極少數人能達成主管,這才是最大的套路。


我從她的說辭中,沒有看到一點真正為我們好的點,卻是滿篇的套路、謊言。


她說保司不和經紀公司合作了,產品續保、佣金該給的還是會給到我們,買了的產品,難道合作了兩年,客戶之前買的產品就退保了嗎?顯然不是嘛,完全把這個混為一談,混淆視聽了。


保險經紀會倒閉,但是保險合同是保司承保的,我們維護的客戶會一直在,我們如果足夠優秀,自己成立工作室,萬不得已再依託其他平臺,也完全可以活的很滋潤,更何況明亞、某童這種經紀公司是未來的大趨勢,在保險法第118條明文確定的合法地位和職能,不是代理人隊伍一句話可以說沒就沒有了的。


更何況,論註冊資本,某邦都沒有進前10名,我們明亞合作了很多比某邦更大的公司。論2020年一季度保費業務收入,我們同樣合作了比某邦更多的公司,謊言不攻自破。


第一次聽某邦主管這樣評價保險經紀人模式?我第一個表示不服


某邦放在國內,其實並不大,只是她的品牌宣傳做的足夠好,這一塊是我們要學習也在學習的,就像第一次跟你溝通的時候說的,他們的定位就是高端客戶,做很多高大上的酒會、做宣講會、做產說會等,組織一些高大上的活動,打很多廣告,然而這種錢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上市要盈利,場地租金要有,保費自然會貴,產品條款責任縮水自然會打折扣。


不是說某邦不好,只是某邦只是我們眾多產品選項中的一種,要對標高端客戶,我們自然而然有服務好、公司品牌大、實力雄厚的公司、產品來對標,要極致性價比產品,我們也有,真心誠意為客戶考慮,是我們最大的底氣。


明亞的定位是城市中高端客戶,提供客觀、中立、專業的服務,更多的服務80後、90後有保險意識的客戶,誰還不會搜索一下互聯網產品評測,靠信息差來銷售產品的空間只會越來越小,這是大趨勢。


某邦、某安的主打產品,放到明亞平臺,幾乎都是無人問津,沒人銷售的,完全pk不過現有的其他產品,經紀人恰恰是令習慣於躺賺的保司瑟瑟發抖的模式,在歐美,經紀人模式市場佔有率是60%,產銷分離是未來大趨勢。


而且明亞對同一類型的產品做了佣金平滑機制,大家銷售產品時,幾乎很少看產品佣金率,因為同意繳費年限、同一保障年限,佣金率幾乎是一樣的,這是明亞保險經紀管理層最大的一個初心,這也是明亞吸引著越來越多優秀的人加入的緣由。


很多人說,明亞真的這麼高尚嗎?足見絕大部分平臺做不到,才會如此懷疑和驚歎。可以很確定地說一句,確實如此。


第一次聽某邦主管這樣評價保險經紀人模式?我第一個表示不服


這是我們能夠給到每位夥伴的一套工具,完全自主研發和持續迭代,也是給到團隊夥伴的見面禮。


看起來就幾個文件,當我們真正用起來後,會發現非常神奇的作用,這套工具從產品對比,到方案規劃、保單整理、續保提醒、理賠協助等一條龍,在這個基礎上,打造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體系,真正瞭解產品條款和內在邏輯,這些是真實掌握在我們手上的核心武器,做自己的品牌,而不是隻有平臺、只有公司品牌、只有別人的成功、只有聽話照做。


如果是其他經紀公司、其他團隊,我不敢保證能夠做到這樣的極度認可、極度自信,但是放在明亞、放在我們鯨雲團隊,我完全有理由相信,越來越多人會在我們的培訓體系和和盤托出的經驗交流框架下獲得成功,完善自己的服務體系,形成自己的品牌,真正做到學到東西、賺到錢、幫到人、找到自己。


第一次聽某邦主管這樣評價保險經紀人模式?我第一個表示不服


這是今天同時在溝通的三位客戶或夥伴,都是在抱怨某壽、某安的產品太貴了,而且保障責任很差,放到某邦,更加貴,產品責任更一般。這就是現實的市場反應和趨勢。


真心只有多方組合搭配才是未來的趨勢,一家獨大,只會店大欺客?只是現在的80後、90後還那麼好“欺負”嗎?


未來已來,只有我們足夠專業,真正從客戶需求出發,配置全面、合理的保障,在未來理賠能夠提供全程協助,我們才能贏得未來的競爭。


我們明亞保險經紀大家族2016年成立,目前成員超1300人,成員遍佈全國各地,多畢業於一流高校,擁有法學、醫學、心理學等碩士、博士背景,業績全國第一。


極度認可,為保險終身學習;極致服務,為客戶全力以赴。個人有豐富的【增額終身壽、家族信託、高端醫療】業務實操經驗,每三天一篇有價值原創,三觀相同可加好友,公眾號:三可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