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王安石變法,北宋會不會那麼早了滅亡?

祗樹


很多學者認為北宋滅亡發端於王安石變法。因為歷史上北宋的滅亡當然有其必然性,但是亡那麼快是有著極大的偶然性的。換句話說,北宋是被徽宗君臣作死的,是很多低級錯誤累加的結果,而這些低級錯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那麼為什麼沒有避免?

因為在王變法以後,北宋的皇權和相權失去了制約,與文人共治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強大皇權給了徽宗巨大的作死能力,同時宰相又配合作死,然後就萬劫不復。北宋之前的確積弊,但是如果皇權沒有掙脫官僚體制的約束,就不能作那麼多死。

變法就必須有大權,王安石變法為了獲得神宗支持(或者乾脆就是神宗利用了王安石來擴張權力),他發表了非常多看起來幾乎可怕的集權言論,導致宋代的高層政治環境急劇惡化。溫和的保守派不能快速解決問題,可是激進的改革會帶來問題。王安石太天真了,作為一個政治家,他實在是太過於天真,他看不清皇權是怎樣的怪獸。一心就是姜太公遇周文王,可是,天下哪有真的堯舜之君呢?

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不是沒有堅持的問題,而是這個變法從本質上來說就有問題,這個應該是共識。強大皇權歷來是詬病之一。還有就是絕大多數經濟措施超越當時的實際,因為要搞經濟管理,在當時的信息傳播和交通條件下,越簡單越好,越複雜越出事。更不要說他還挑戰了胥吏階層和地方既得利益,哪怕想法是好的,操作出來也一定是壞的。

農業社會無法承擔複雜的管理成本。最後,神宗對於變法的主導和堅持可能被很多人忽視了,其實我覺得把那場變法叫成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有背鍋的嫌疑。當然,這個變法在近代突然名聲好起來了,王安石在地下也沾了光。

兩宋的滅亡都是因為奸佞掌權,胡亂出兵。北宋末年時,趙佶聽信奸臣之言,竟然派兵聯合金國攻打久無交戰的遼國,就算是這樣,宋軍還是被遼軍打個大敗,這讓金軍看到了宋軍的無能,戰鬥力之弱。金國使者訪問宋朝時,也驚歎北宋當時的繁華富庶,回去後彙報給金國皇帝,金國人自然就覺得打宋朝很容易,結果就大軍南下,還真挺容易就滅了北宋。 南宋末年更不用說了,蒙古人和南宋軍隊聯合打金國,打完金國就南下滅南宋。兩宋的滅亡竟是驚人地相似。我也認為冥冥之中有定數。

宋朝失敗的根源就是沒有突破宋太祖政治經濟體制,王安石意在突破宋太祖政治經濟體制,可原有體制形成的利益集團過於強大,導致實施時不得不過急過猛意在那改革政績壓反對派,表明那時集權也是不充分的。王安石沒能挽救大宋,是因為無法改革體制問題,太祖政治經濟體制問題繼續存在。

歷史本來就是無奈的,讓杜甫做皇帝,他也無法改變唐朝的藩鎮格局,讓王安石做皇帝他也搞不好變法(事實上來說,神宗對變法還是很堅定的)。王安石變法阻力太大,要動的利益方太多,作為地方官在一地靠行政手段強壓著地頭蛇們推行一時還可以,全國推廣,真的要玩完。拿現在的話來說,王安石期待的是大政府,但是農業社會最好是小政府,因為農業社會無法支撐大政府。所以,戰爭是農業社會的命門,戰爭消耗太大,常年搞大規模戰爭必輸。


寧靜的大海29184229


不要以為改革就好,還要看為何改革,為誰改革,怎樣改革。如果沒有想清楚這三個問題,那就只能算盲動。何一場改革,啟動之初,都會遭到反對和不理解,如果不能揣測改革過程中各類群體的心理變化,便註定改革之路會走的舉步維艱。

王安石變法願望雖好,執行起來卻弊端不斷,反對派群起而攻。王安石作為變法實際的掌權者,對於“籠絡人心的重要性”一無所知。變法過程中一點反對意見也聽不進,許多隻是對變法某些內容有不同意見,均被做為反對變法者遭到打壓,比如蘇軾。結果擴大了變法的反對者,導致變法無人可用,然後冒失得啟用了一大批不靠譜的新人。

像青苗法、市易法這樣的政策,從根上就忽略了人性的貪婪、唯利是圖,導致改革之路最終成為了貪官汙吏搜刮百姓的利器。

變法的強行推進,雖然解決了帝國的財政危機,但其付出的代價也是慘烈的,新舊黨爭引發了國家管理層的徹底分裂,導致此後幾十年,北宋政治空氣的極度惡化和墮落;而“奪利於商”的政策,致使民間經濟迅速陷入大蕭條,從長遠來看,反倒損害了帝國經濟的命脈。

王安石變法暗含著集權專制主義傾向,北宋百年來相對寬鬆的政治文明、商業文明和社會文明不同程度受到衝擊,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徽宗的亂政和亡國。事實上,從熙寧變法到靖康之難不過五六十年,頃刻間便山河破碎,可謂慘不忍睹。

從王安石變法我看出了一個道理:

有理想的人無疑值得尊敬,尤其是同時還有道德。但道德是用來自律的,道德高尚不等於認知和決策正確,社會理想的實現更是隻能靠全民的共識和踐行。一旦動用公權力強制推出,就一定是悲劇。


蕭立誌


王安石變法的本質就是把最貧窮老百姓的錢,拿來給神宗打西夏,仗該打,但是老王這做法真算的上禍國殃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