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奶奶”:剪出一甲子的酸甜苦辣

​​3月29日,68歲的趙幼兵早早趕到成都二仙橋社區,給學生們上公益剪紙課。這些年來,剪作品、教學生,已經成了她生活的日常。“要說剪紙對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的話,那就是腦子裡成天都是圖案,在街上看到什麼有意思的東西,就在想能不能設計幅剪紙出來。”

“剪紙奶奶”:剪出一甲子的酸甜苦辣

剪紙陪她走過近60年


“別看剪紙是一門民間手藝,裡面的東西是很博大精深的,喜花、禮品花、鞋樣花、枕頭花、門箋花……各有各的講究。”一說起剪紙樣式,趙幼兵就如數家珍。從9歲開始學習,剪紙已經陪伴趙幼兵走過近一個甲子的時間。


“小時候姥姥說我長得醜,怕我嫁不出去,學一門手藝才有人要。”趙幼兵笑著說,“當時我年紀小,有時候不愛學,姥姥就拿著水菸袋在我腦袋上敲。”姥姥有雙巧手,在姥姥的言傳身教下,趙幼兵漸漸愛上剪紙。

“剪紙奶奶”:剪出一甲子的酸甜苦辣

19歲時,趙幼兵的剪紙已經小有名氣。這時候她已經進入成都機車廠工作,廠裡誰家有喜事,都要請她去剪一套喜花,其他廠的人也慕名而來。“每套喜花有36張,剪起來很累人,但人家總會包一些喜糖答謝,一年四季都有糖吃,這讓我很開心。”


“學剪紙靠的是口口相傳,當時很少有文字資料。”趙幼兵每次出差時,一有機會就到鄉下向老人們請教剪紙的訣竅。陝西安塞、黑龍江海林、福建漳浦、山東高密等剪紙藝術十分興盛的地方,她幾乎走了個遍。有次出差到山東高密,她四處打聽到一位剪紙手藝很好的老太太,請教了一晚上。後來趙幼兵得知,老太太去世前還告訴兒子,一定要把自己剪的一包作品交給那個姓趙的姑娘。


通過這樣的走訪,趙幼兵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和剪紙作品,先後出版6本著作。

“剪紙奶奶”:剪出一甲子的酸甜苦辣

1988年,趙幼兵因檢查出癌症病退。治療費用不低,家裡的各項開支都需要錢,怎麼辦?這段時間,趙幼兵擺過地攤,做過裁縫,在歌廳唱過歌。康復後,她用《抗癌十年路》這本書記錄下與癌症鬥爭的經歷。


有一天,一個朋友告訴趙幼兵,在報紙上看到成都“三絕”藝術展賽在徵集民間藝術作品。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趙幼兵拿著自己的一幅剪紙作品《龍的傳人》參加比賽,沒想到被評為“絕技獎”。她也由此加入成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2014年,趙幼兵被評為成都市級非遺傳承人。


在忙裡活出了滋味兒


傳統的剪紙種類繁多,但是很多圖案離現代生活卻有距離。這讓趙幼兵一閒下來就琢磨:怎樣在傳統剪紙圖案的基礎上做出一些創新?送子童子是傳統剪紙中十分常見的形象,趙幼兵借鑑送子童子的形象創作出一組中國娃娃放風箏、打腰鼓、放鞭炮。趙幼兵告訴記者,這組剪紙的原作已經被日本名古屋博物館收藏。臉譜是傳統剪紙中的典型形象,但往往線條比較簡單,她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許多細節,創作出一組十分生動的川劇臉譜。

“剪紙奶奶”:剪出一甲子的酸甜苦辣

在趙幼兵看來,一幅好的剪紙作品最難的是構思和設計。“藝術需要的是美感,剪紙一定要抽象寫意。中國的剪紙藝術有中原派、北派和南派等三大流派,我把三種流派的特徵融合起來,形成自己的風格。”


在她的剪刀下,總能產生構思巧妙的作品:展現中國古代美女婀娜身姿的《百美圖》、根據川劇創作的《俏花旦》、取材敦煌飛天壁畫的《女神圖》……疫情期間,趙幼兵還創作了一幅名為《環宇作證》的剪紙作品,總體呈現為一張戴口罩的人臉,雙眉分別為龍鳳,雙頰則由火神山和雷神山構成。

“剪紙奶奶”:剪出一甲子的酸甜苦辣

2004年,二仙橋小學邀請趙幼兵給學生開了一門剪紙課,沒想到很受歡迎。漸漸地,有很多學校來請她去上課,二仙橋、李家沱、高攀路等社區也組織了剪紙課堂請她當老師,有時候一天要上好幾節課。這樣的忙碌成了她生活的常態,但她似乎樂在其中,“忙才覺得自己活得有味兒。”


如今,趙幼兵已經教了近16年的剪紙。她教過的學生有大中小學生、退休老年人,甚至還有外國人。“最近我拍了幾節微課視頻,講解立體剪紙的剪法,學生們評價還不錯。”趙幼兵說,她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把剪紙這門傳統民間藝術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