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把鑑定證書當回事:給古玩人的忠告

千萬別把鑑定證書當回事:給古玩人的忠告


古代沒有鑑定文物的儀器,也沒有人給古董做鑑定證書。古人收藏文物及交易,靠自己對文物的認知、良心和比對。如今,大概由於仿造過盛或欠缺誠信,人們在收藏文物時,總想有個書面質量保證。有的寄希望儀器的“檢測報告”,有的聽信“專家”的“判詞”或以其名開出的“鑑定證書”。殊不知,至今尚沒有一款能驗出人在不同條件、情緒下作品的機器,也沒有包羅萬象的“文物專家”。何況,“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早在管理規定中明確指出:未經國家文物局許可,不得以本會委員身份執行文物鑑定任務;不得以本會委員名義開具鑑定證書。


千萬別把鑑定證書當回事:給古玩人的忠告


我們先說一個案例:2015年10月,王某通過中間人認識了“赤腳醫生”賈某,寒暄過後,得知賈某急於出售自己收藏的古董,便謊稱自己在替臺灣收購古董的丁老闆四處看貨。在此後長達8個月的時間裡,王某經常以看貨為由去賈某家,用相機對賈某的古董拍照,一起分析古董行情,還給賈某介紹病人看病。在取得賈某的信任後,王某告訴賈某,丁老闆對其收藏的古董很感興趣,但必須要先取得中國古董鑑定證書才同意購買。賈某正為辦證犯愁之際,王某告知賈某,辦理這個證書手續複雜,費用八萬八千元,但自己可以幫忙辦理。賈某聽後信以為真,如實告訴王某自己只有七萬元,王某便表示自己可以墊付,待古董賣出後再把先行墊付的一萬八千元給自己,賈某千恩萬謝地拿出七萬元存款。

而接下來的幾個月,賈某遲遲不見辦證成功和古董售出的消息,不斷催促王某。實際上,王某早已將七萬元“辦證費”揮霍一空,他害怕自己騙局曝光,就去做了一本假證交給了賈某。賈某見證書材質明顯不對,意識到自己可能被騙,遂報警。

這就是利用藏家急於出手的心理埋坑騙高額鑑定費的!


千萬別把鑑定證書當回事:給古玩人的忠告


對一張古字畫,你可以物理、化學的方法分析紙張、顏料和墨色的年代,卻無法測出作者不同時期的風格變化。收藏愛好者選購文物,應首先研究其時代特徵與來龍去脈,應該到文物單位找同類文物去比對,這一點比較重要。所謂利益驅使下商定、認定來的“鑑定”證書,充其量可作為參考,而不應以此作為決定收藏與否的依據。


千萬別把鑑定證書當回事:給古玩人的忠告

福州一名瓷器玩家王先生說,他六年前介入收藏瓷器,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家裡擺放了各式瓷器,隨著他交往的朋友越來越多,自己的鑑賞水平也不斷提高,三年前他發現多數瓷器是假貨,隨後他和家人開了兩家店拋售瓷器,最終用了三年時間才賣完,整體沒賺到錢。

據介紹,真正的古玩藏家,肯定花錢買賣過古玩,有“實戰經驗”。研究機構的人接觸到古物的機會比常人多一些,但是多數人沒有花很多錢買賣過古玩,因此對古玩真假缺乏切膚之痛。任何人介入收藏都有一個交“學費”的過程,時間長短取決於是否跟對人,以及悟性的高低。


求證論證鑑證證證多餘,掌眼走眼紅眼眼眼是利


過去,一些專門從事文物買賣的店鋪,通常有識多見廣的人作“掌眼”,專門把握物品的真偽,並根據物品的屬性、成色、完整度等因素判定其價值。“掌眼”靠的是眼力,憑的是良心。如今,受利益的誘惑,道德、良心往往“走眼”。一些並不具有文物經營資質的公司為追求利潤,像紅眼的野狼,無時不在盯著“獵物”的錢袋。他們設下圈套,假借、或不惜盜用文物部門工作人員的名義,經營文物鑑定業務。這些公司或機構號稱無所不能,從紅山文化到文革郵票,從青銅器到象牙,都能為你把脈。只要你給錢,就給你出證書。同時會利誘你參加境外拍賣。至於你擁有他們“鑑定證書”的“文物”是否能賣出去,並不是他們關注的,他們所要的只是謊稱拍賣必須的“圖錄費”、保管費、服務費及鑑定費。當你按這些人的要求交夠了他們設計的所有費用,其結果一定是漫長等待後的“流拍”。

千萬別把鑑定證書當回事:給古玩人的忠告


收藏有文物的人,即使在地攤上以低價買來的“古董”,也希望“專家”給個肯定。幻想一夜暴富。類似心理,成就了一大批“幫助”你發財的“鑑定機構”。上網查看,“國”字頭的有,“省”字頭的有,“市”字頭更是比比皆是。其中,貼著眾多“專家”照片的有,幫你出具鑑定證書和代你境外拍賣的還有。其實,真正的文物本用不著鑑定證書驗明正身。其本身承載的所有文化元素,就是最好的證明。

真正的古玩藏家 都很低調

與多數收藏領域類似,真正的古玩藏家都很低調,他們一般不輕易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藏品。福建省攝影家協會主席,也是大藏家,他和夫人都是收藏迷,尤其在古陶瓷領域頗有研究,但很多人,包括攝影家協會的會員,並不知道他們熱衷收藏。

林某說,玩古玩的人,都只在小圈子內交流,在同一個圈子內,他們樂意相互分享。當然普通藏家未必有這樣的機會,好東西往往只展示給好朋友,或者與自己水平相當及比自己水平高的人。


專家藏家行家家家不同,真品仿品贗品品品有別

專家一詞,通常指在學術、技藝等方面有專門技能或專業知識的人,是指特別精通某一學科或某項技藝、且有較高造詣的專業人士。然而,所有文物,不僅涉及社會、考古、材料、物理、和化學,還涉及天文、地理、人文、藝術和史學。如此跨度之學科,如此廣博之學問,非一個專家所能及的。目前,對於出土文物,主要是依靠考古學的地層學和類型學進行斷代。對史前時期或者年代比較久遠的文物,還可以運用碳14、熱釋光、古地磁等現代科學手段測定年代。所有這些都屬於現代科學鑑定年代的方法。如此,亦僅限年代的認定。倘若是後朝仿前朝,或是同朝仿品,此方法就不靈了,還必須結合其他學科探其究竟。

千萬別把鑑定證書當回事:給古玩人的忠告

文物界的藏家和行家,具有掌握大量文物和實踐經驗的共性。有所不同的是,藏家不涉及大量文物交易,而行家則以文物買賣為職業。藏家大都是知識、藝術或專業型人才,通常善於學習,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並通過自有藏品的研究,掌握相當廣泛的文物知識。正所謂:專家不如藏家,藏家不如行家。專家可以“走眼”,人們不會苛求一個人面面俱到或萬無一失。藏家即使常“走眼”,也不影響其職業或聲譽。而行家,作為專門從事文物交易的人或機構,就成為最後一道不能出錯的門檻。


千萬別把鑑定證書當回事:給古玩人的忠告


正所謂,世上沒有兩件相同的文物。瞭解一件文物,不僅要看同期同類品特徵,還必須瞭解當時的社會人文。

大話假話套話話中有話,求知認知真知知知受益

鑑定文物的方法有傳統方法和現代方法。傳統鑑定方法主要是對同類文物進行比較辨識和綜合考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比對法”。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目前,仍為鑑別文物的主要手段。其方法看似簡單,實為不易。其先決條件是擁有不同時期的文物代表作。目前,社會上一些沒有文物資質的組織,僅憑所謂經驗或不知真假的頭銜,就對成千上萬種文物一一定性。

千萬別把鑑定證書當回事:給古玩人的忠告

除了傳統的比對法,用現代技術為文物鑑定的也隨之興起。遺憾的是,“碳14斷代技術”對多不含碳的陶瓷、書畫、玉器、青銅器不起作用。“元素測定法”適合陶瓷、青銅器、玉器、書畫。不足之處是,所測試的樣品十分有限。其數據庫中儲存的數據只可以作為判定贗品的證據,還不足以單獨作為判定某件文物是真品的證據。“老化測定法”用於鑑定古陶瓷簡單易行,不傷被測物體。不足之處是隻適用於有釉的陶瓷,對其他收藏品無能為力。

千萬別把鑑定證書當回事:給古玩人的忠告

筆者認為,在嘗試技術檢測法的同時,更應重視傳統比對法。科學技術檢測同樣是比對,參照的數據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考古學和傳統鑑定方法。文物有千萬種,有些可以用科學檢測方法進行,有些則很難用科學檢測方法進行。有些需要科學與傳統結合進行,有些文物甚至可能永遠也找不到科學檢測的方法。


網友在朋友圈中說,古玩交易、真偽鑑定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國家設立的專職研究機構,比如博物館、研究所、考古隊等,至今不過百十來年的歷史。網友稱,這些研究機構的多數專家不懂鑑定真偽。福州資深古玩藏家林某,從小就喜歡古玩,長大後從事雕刻和收藏古玩字畫。林某說:“古玩圈的人不會去找研究機構。”林某表示,在古玩領域,圈內人並不認可鑑定證書,只相信眼光,在他看來,配備鑑定證書的古玩,九成是把假的說成真的。但是,不懂行的普通消費者反而信任證書,他們往往是研究機構那些所謂專家的粉絲。

真偽與價值,是每個收藏愛好者最為關心的事。因此,從無知到求知,從求知到認知,本身就是培養真知灼見的過程,樂趣也盡在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