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鬥志去哪兒了

推薦一本書,《輸贏心理學》

表面上看,這本書是做競爭心理分析的,給你解析所謂輸贏背後的心理玄機,從而幫助人們有效地調控個人心態。

實際上,這是一本可以洞悉孩子鬥志來源的實驗主義心理學手冊。

在中國傳統教育觀念里長輩原本喜歡的是老實、中庸、安分的小孩,逆來順受、按部就班才是懂事的孩子。

孩子的鬥志去哪兒了 |《輸贏心理學》

不知道什麼時候有了「畏難情緒」這個提法,很多新爸新媽開始覺得自己孩子或多或少都有那麼點兒畏難,不愛挑戰、不太出頭、不願嚐鮮……

於是焦慮了,特別是男孩兒,如果孩子怯懦、求勝心太弱、喪失了鬥志,感覺就完蛋了。

那麼這本《輸贏心理學》是個很好的安慰劑,特別是對那些血性老爸。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本關於鬥志的測試報告,儘管這本書並不是為了育兒而寫的。

波·布朗森和阿什利·梅里曼,《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他們的研究涉及社會學、心理學、軍事學、生物學等諸多領域,多角度研究人類心理與行為的規律和奧秘。孩子的鬥志去哪兒了 |《輸贏心理學》

書裡你一定會發現你常常困惑的問題,隨便舉幾個例子……

人們不上進的原因是什麼?

好勝的人到底是什麼心態?

競爭有什麼遺傳因素?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競爭力?

如何調節輸贏後的情緒?

……

孩子的鬥志去哪兒了 |《輸贏心理學》

你不僅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還有很多有趣的實驗來佐證作者的觀點。

如果你實在是沒有時間,整本書也可以縮略到三點,暫且稱之為「輸贏三定律」:

第一定律:只有面對勢均力敵的對手,競爭才會激發鬥志。第二定律:男人在面對競爭時很容易高估自己的優勢,而女人就要冷靜理性的多。第三定律:一個人愛不愛競爭是一個生理問題,很大程度由睪酮水平決定

這能說明什麼呢?

如果一個孩子顯得沒那麼有鬥志,可能不是一開始就沒鬥志。很可能是因為他放棄了。因為對手太強,無論怎麼努力都看不到希望,然後就放棄了。那這就肯定不是畏難,而是知難而退。

還有一種可能,所謂的畏難其實並不是孩子的問題,孩子只是根據自己的能力很理性的做出了判斷,而爸爸可能高估了自己基因。

當然,孩子可能真就是一個不喜歡競爭的佛系娃娃,那就根本不是性格問題,也不是態度問題,原本就是個生理問題,比如書裡說的睪酮水平偏低。

那究竟怪誰~?反省一下?

孩子的鬥志去哪兒了 |《輸贏心理學》

前兩天跟一個強勢媽媽聊天,這位媽媽非常激動的抱怨著整個爸爸群體。總結下來來來回回也就是三件事:

“動不動就拿沒時間做藉口”“從來不親手帶孩子(誇張了丟丟嘍~),但總是很喜歡瞎指揮”“永遠都覺得自己的兒子不夠好”

簡單翻譯一下,就一句話,爸爸並沒有花時間好好了解他自家的娃

如果真的沒有時間,《輸贏心理學》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辦法——看手相。

方法:比一比無名指和食指的長度,無名指比食指長的越多,說明這孩子越好勝、越有鬥志。否則,就不要怪孩子,反省一下自己的遺傳因子。

孩子的鬥志去哪兒了 |《輸贏心理學》

注意,這並不是迷信,記不記得在輸贏第三定律中提到了一個生理問題——睪酮分泌水平。睪酮是種特別神奇的存在,不僅能提高體力,也能提高自信心和思考力。

而胎兒在子宮裡發育的時候,同時受到兩種激素的影響,一種是睪酮,還有一種是雌激素。這兩種激素的多少,直接影響了胎兒手指的發育。其中如果睪酮分泌水平更高就會讓無名指長的更長。

還不去花10秒鐘瞭解一下自家的娃麼?

當然,《輸贏心理學》也不是就這兩下子,如果可能非常推薦爸爸們能看完其中關於輸贏心理的分析和那些有趣的實驗。我猜是個不錯的焦慮緩釋讀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