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見過高度近視眼裡的世界,你一定不會對近視防控這麼不上心

自從在2018年,我國近視人數超過6億人,並且青少年近視率飆升至世界第一之後,社會上對近視的態度也呈現出了兩極分化,一種是對近視狀況感到憂心和焦慮,而另一種則是覺得會發生近視這件事已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了。

如果見過高度近視眼裡的世界,你一定不會對近視防控這麼不上心

作為專業眼健康工作者,在近兩年的門診中多視點發現持有"近視很正常"觀點的人並不在少數,這些朋友大多覺得"近視,只是一件戴眼鏡就能解決的事情","近視,只不過是等到成年後做個手術就能恢復正常的事情",這些想法不僅是錯誤的,並且還是很"危險"的,對於有如此多的朋友會持有這種想法,多視點表示這是一個極其不容樂觀的現象。

近視度數是會逐步加深的,但也是可防控的

家裡有近視小孩的人,或者自己曾經近視過的人,大概都會明白一個道理:近視度數是會逐步加深的。至於度數加深的原因,在往期的文章裡多視點也曾多次地給大家科普過,主要還是因為孩子還在生長髮育階段,眼軸也會逐步加長,導致近視一步步被加深。

如果見過高度近視眼裡的世界,你一定不會對近視防控這麼不上心

剛開始將要近視時,都進入了一個"朦朧美"的狀態,就是一種偶爾性模糊的狀態,但如果沒有加以防控的話,度數就會開始上漲。當發展到100度時 1m以內是清晰的,200度50cm以內是清晰的,300度 33cm。雖然近視加深無法避免。但是就目前的醫學手段,加深速度的快慢還是可以有所控制的,角膜塑形鏡等就是十分有效的科學近視防控手段。

如果見過高度近視眼裡的世界,你一定不會對近視防控這麼不上心

高度近視具有致盲性

如果任由近視發展,不採取任何防控措施的話(配戴眼鏡只能讓視力更清晰,並沒有防控效果),近視一步步加深,如果到了600度就會變成高度近視,清晰視力範圍就只剩16cm以內這麼長了!

如果見過高度近視眼裡的世界,你一定不會對近視防控這麼不上心

高度近視,是一種伴有眼軸延長、眼底退行性病變及視功能障礙的屈光不正,為病理性近視。高度近視人群常由於眼軸明顯延長、眼球后極部擴張等一系列眼部組織的病理變化,容易出現夜間視力差、飛蚊症、漂浮物、閃光感等症狀,與正常人相比,發生視網膜脫離、撕裂、裂孔、黃斑出血和新生血管的危險性要大得多,嚴重者可以致盲。

如果見過高度近視眼裡的世界,你一定不會對近視防控這麼不上心

與中輕度近視相比,高度近視除了以上提到的併發症以外還存在著以下幾個顯著不同:


1、 高度近視遺傳傾向明顯,也就是說,一家人往往有多人近視;

2、 近視出現的年齡較早;

3、 近視度數增長較快;

4、 普通近視一般在成年後度數趨於穩定,而高度近視患者成年後度數仍然會增加。


矯正手段瞭解要全面,不能只看成功效果

接下來我們要談到的就是多人寄予希望的激光手術了,手術自然是很多近視患者擺脫眼鏡的有效方法,但是這激光手術前有完美效果,後也會有矯正條件"門檻",簡單來說就是也並不是人人都能有做手術的機會。

如果見過高度近視眼裡的世界,你一定不會對近視防控這麼不上心

一般只有符合以下要求的人,才會建議去做近視手術:


(1)年齡在20到50歲;

(2)近視度數近兩年沒有太大變化,每年增長不超過50度;

(3)沒有青光眼、乾眼等眼部疾病;

(4)沒有糖尿病等會影響傷口癒合的疾病。

如果見過高度近視眼裡的世界,你一定不會對近視防控這麼不上心

符合要求的人,還需要去醫院進行術前檢查,看下能否做近視手術,再決定做不做,而不是說你想做就能做了,還需要各方面的考慮。需要提醒的還有,不管是激光手術還是晶體植入術,都有相應的後遺症,比如脹痛不適、眼乾流淚、夜視能力下降等,但隨著術後的恢復,一般可以在半年內恢復到正常情況,因此需要在這段時間內注意愛護眼睛,防止其他因素對眼睛造成二次傷害。


一般來說,近視初發年齡越小、進展速度越快,進展為高度近視的可能性越大。比如:一個近視患者年齡為20歲,度數為300度,雖是近視,但度數是穩定的,不會進展為高度近視。然而若是一個7歲近視患者,度數為200度,但由於處於18歲前的發育期,隨著身高成長,眼軸拉長每年都有可能會增加100度,反而可能會進展為高度近視,然後就會有很大風險會出現上面所提到的一系列眼底併發症,所以,600度以上近視人群尤其應注意定期進行眼底檢查,如發現豹紋狀眼底,更應提高檢查頻次,並採取相應措施,避免一切有可能的眼底病理性變化!

如果見過高度近視眼裡的世界,你一定不會對近視防控這麼不上心

但是,不足600度的近視人群也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們,預防和控制近視的發展就尤為重要。想離高度近視遠一點,重點是做好預防近視發生及延緩近視進展。建議早期建立視覺健康檔案,每半年進行一次全面眼健康檢查。保障每天平均2小時的有效戶外活動,包括戶外閱讀等。有高度近視遺傳家族史的、用眼負荷大的高危人群要重點預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