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裡,康養產業中的這三個方向得注意

受疫情影響,醫療相關內容備受矚目。在日前舉辦的2020全國智慧康養大會上,大家對“大健康產業該如何創新發展”展開了激烈討論。


會上,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朱巖在致辭中強調,發展康養產業是中國服務業發展必然,在經歷工業時代後,工業時代是以貨物貿易為代表的,到了數字經濟時代,就應該發展服務貿易,並以服務貿易為核心。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規模4000億美元,我國市場規模為700億美元。全球醫療器械市場增速為2%,而我國這一數字為20%。這也不難看出,儘管在體量上我國一些差距已難以趕超,但隨著人工智能、5G技術等領域發展,也讓我們得到快速增長。

下半年裡,康養產業中的這三個方向得注意

針對人工智能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鄭靜晨以醫學救援機器人為例,詳細闡述了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實踐。醫學救援機器人作為醫工融合的一個典型實踐,鄭靜晨表示,“人工智能真的可能成為人類史無前例的聰明助手”。

歷經十多年發展,大數據產業已經從初期概念普及、技術研發,到更深層次的場景佈局和產業切入,在新基建概念推動下,大數據也迎來新一波發展熱潮。數字時代,大數據的介入正在深刻地變革著健康產業的格局與發展。醫療健康是大數據應用相對成熟的領域,面對新的市場形勢,大數據與大健康融合勢必帶來新的行業變革。

上海交通大學健康與管理服務創新中心功能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何健也在會上指出,雖然“醫工融合”聽起來比較陌生,但融合區別於結合,是化學反應,兩者融合不是1+1=2,而可能是1+1=11,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融合會帶來巨大力量。

在主題為“數字健康產業發展路徑”的圓桌論壇上,場上嘉賓達成共識的是,未來認知型人工智能在醫療應用方面一定會大有作為,儘管現在已逐漸顯露出不少趨勢,但當下仍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從標準上,朱巖就指出,目前一個數據不同系統可能會有20多種名稱,這樣很難成為醫療機構資產。

下半年裡,康養產業中的這三個方向得注意

此外醫療行業現在本身也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三甲醫院有好治療技術,但服務並不一定好;民營醫院服務可以,但治療技術又一般,這就是醫療結構不太匹配。而且隨著當下醫療行業產業的加速發展,暴露出的問題就是技術方面沒有跟上老齡化系統的改變,以及隨著科技逐漸提升,社會上整體也應該改變以治為主體的健康服務,努力從前期藉助健康大數據進行預防。

除治病外,對康養來說,如何為老年人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也是當下重要課題。對此,伍小蘭指出,從老人需求偏好上看,當下傳統的產品和服務,正在向精準化、平臺化的產品和服務轉變。

而談到適老化改造的具體舉措,趙新就提出“一老一小有機結合”的理念,並指出這種結合可以對老人健康精神起到很大作用。

隨著大數據產業發展步入深水區,思考並探索大數據技術落地應用場景成為行業共識,也成為大數據企業邁入下個發展階段的核心競爭力。


下半年裡,康養產業中的這三個方向得注意

從數字經濟發展角度看,目前康養產業有三個方向值得注意,首先是數據透明化。原來掌握在少數醫療機構手裡的數據正通過數據資產化步伐來變成全民共有財產。今年4月國務院印發的文件裡第一次把數據作為資產要素,等同於土地、資本、技術、勞動力等傳統生產要素;其次是可信,

讓參與到醫療生態每個環節的每條數據都變得可信;最後是生態優化,通過醫療行業裡大量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優化生態。

我們正迎接一個嶄新的數字時代,各種新興數字技術,如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都在為這個時代、為企業、產業賦能。而且幾乎所有企業都意識到,誰能夠比較早地擁抱數字時代,誰就能享受被賦能的紅利。

這次疫情一定程度上直接推進了“醫工融合”發展,比如機械手做咽拭子採樣、機械手代替護士抽靜脈血都是典型的醫工融合。現階段技術應用更多是提高效率、完善醫學流程。

“醫工融合”對各方都是挑戰,在這個領域裡,走在前列就能真正幫助我國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


下半年裡,康養產業中的這三個方向得注意

西安三元園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是國內專業的第三方園區運營機構,專注於城市產業研究與規劃、園區招商引資策劃與實施、第三方園區運營與管理。目前已實現在“專業TO G服務、物業服務、工程服務、商業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生態賦能。未來,三元公司將依託專業產業園區運營能力,以更高標準為城市發展賦智能、賦資能、賦產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