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背後的歷史:我軍的修橋藝術,讓美軍連橋都找不到

抗美援朝七十週年之際,《金剛川》上映,電影拍得非常好,以金剛川上的金剛橋為中心,從敵我兩軍多個視角展示了戰爭的慘烈。

金剛橋七炸七修,終於讓大部隊和物資成功渡過金剛川,為大決戰的勝利,貢獻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金剛川》背後的歷史:我軍的修橋藝術,讓美軍連橋都找不到

▲《金剛川》海報


不過,真實歷史上的金剛橋,與電影中的很不一樣,我志願軍修橋的智慧,讓美軍根本連橋在哪裡都找不到。

首先,金剛橋非常結實,它是連結後方物資與金城決戰前線的大動脈之一,上面需要通過坦克、卡車、火炮等各種裝備,所以不是普通的小木橋,而是一座載重橋


《金剛川》背後的歷史:我軍的修橋藝術,讓美軍連橋都找不到

▲《金剛川》劇照


修橋最害怕的不是美軍戰鬥機把橋面炸斷。因為橋面被炸斷了,弄點結實的木頭復原平整並不難。難的是橋墩,它要牢牢地扎到河床底的岩石上,一旦橋墩被毀,恢復起來非常麻煩。

我們修橋用的木材,大部分並不是從緊鄰的山林伐木而來,而多取自於上游,然後順流而下,漂到橋的位置。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混淆敵人視聽,如果都就地取材,美軍看到一大片被砍伐的樹林,一猜橋就在旁邊,一炸一個準。


《金剛川》背後的歷史:我軍的修橋藝術,讓美軍連橋都找不到


我們的金剛橋,並不是明晃晃地屹立在河中央,這種橋不可能不被炸。在白天的時候,只有水下的橋墩,上面的橋板我們是收起來的。從高空看,根本沒有橋的影子。

所以,美軍的戰鬥機,只能憑著感覺炸。更多的時候,他們在幫我們炸水裡的魚,炸得可準了,讓我們經常有海鮮加餐。


《金剛川》背後的歷史:我軍的修橋藝術,讓美軍連橋都找不到

▲金城戰役形勢圖


當然,除了金剛橋之外,我們還有其他的橋,在水面窄,水流緩的地方,我們又造了一座"水下橋"。即橋面比水面低了幾十公分,這樣既可以做到在空中看起來沒有橋,又可以不讓水把汽車發動機淹沒,一舉兩得。

我們還有空中索道,再用美軍丟下的副油箱,做成快速滑行的索道吊斗,可以讓單兵隨時帥氣地飛渡。


《金剛川》背後的歷史:我軍的修橋藝術,讓美軍連橋都找不到

▲《金剛川》劇照


志願軍過橋一般選擇在晚上、雨天和敵人不來的時候。

晚上好理解,黑燈瞎火的,連個人影都不好找,戰鬥機也處於半盲狀態。

雨天是因為美軍戰鬥機不敢起飛,很容易失事。

至於敵人不來的時候,聽起來像一句廢話,但其實不全是。志願軍打到大決戰時,儘管設備上遠遠不如美軍,但智慧上段位絕對比他們高不少。


《金剛川》背後的歷史:我軍的修橋藝術,讓美軍連橋都找不到

▲三八線旁邊的金剛山


我們開發出一套防空觀察哨,在戰場的各個部分,佈下多名偵察兵,形成偵查網。一旦敵機起飛,我軍都能夠及時發現,並迅速向指揮部傳遞消息。

大家會提前躲進防空洞中,金剛川戰役的指揮部就設在防空洞裡面,這樣安全係數很高。

而不是敵機一來,大家只是臥倒,更不是騎個大白馬在叢林中穿梭。


《金剛川》背後的歷史:我軍的修橋藝術,讓美軍連橋都找不到

▲志願軍凱旋迴國


整體來看,志願軍戰士確實個個不怕死,英勇無敵,但也不做無謂犧牲。我們更多的是用智慧,來填補裝備上的劣勢。

因此,才能實現整個朝鮮戰場上,我軍以19萬的傷亡,換來對方70萬的傷亡。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