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有以下3種情況,該打就得得打,不要手軟

每個父母都有不一樣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的父母比較寵愛孩子,把孩子當做手心裡的寶。但是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是比較調皮的,事情的對錯分不清,家長的溺愛對孩子一點好處都沒有。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不懂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有時候適當的打一下才會老實,比起你羅裡吧嗦的說一百遍都要有效。

那在什麼情況下,必須得打他而不要手軟呢?

李玫瑾:孩子有以下3種情況,該打就得得打,不要手軟

1、孩子經常去摸危險的東西

孩子小看到什麼東西都有一種好奇的心理,什麼都想去摸摸、看看。比如:電源的插板,玩水、玩火等等。當孩子有這些情況發生的時候,父母絕對不能心軟,該打的時候就該讓他記得,這些事是不能做的,後果是很危險的。

李玫瑾:孩子有以下3種情況,該打就得得打,不要手軟

2、有不良的壞習慣或者偏激

小孩子有時候看到什麼喜歡的東西,會有據為己有的心理習慣,或者看到小朋友拿著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搶,打小朋友。這時候父母就必須得打了,好好教育才行,不然的話孩子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偷雞摸狗的不良惡習。長大了就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3、反覆同樣的犯錯,故意犯錯。

李玫瑾:孩子有以下3種情況,該打就得得打,不要手軟

有的孩子就是把家長的話當做是耳旁風,犯過的錯依然特意重複犯錯。被家長或者老師教育後依然犯錯,不思悔改。像這種情況,你說不打他,能消的下心裡的氣嗎?你要讓他知道重複犯同一樣錯的後果,下次他就乖乖的聽話了。

就算孩子不聽話,必要的時候需要打他,但是也要注意幾點:

雖然以上3種行為孩子需要教訓,但是在以下這幾種情況下,千萬別打孩子:

1、不到3歲的孩子不要打

2、孩子不知道錯誤不要打

3、父母暴怒時不要打

4、外人面前不要打

1.打他的時候一定不要打頭、臉,也不要拿其他的什麼東西去打,用手打腿和手就好了,屁股也不能太用力哦!

2.最好不要當著很多人在外面打孩子,孩子也是有自尊心,會給孩子心理留下陰影。

李玫瑾教授推薦一套《兒童情商培養繪本》,《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10冊)。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髮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孩子可以藉由繪本可以進入自身的內心世界。繪本作為人生中的第一本書,它的生動趣味滿足了孩子好奇的天性,為孩子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

李玫瑾:孩子有以下3種情況,該打就得得打,不要手軟

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準備一些認知類、行為習慣類、情緒處理、入園小故事類的繪本,還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李玫瑾:孩子有以下3種情況,該打就得得打,不要手軟

在3歲之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李玫瑾:孩子有以下3種情況,該打就得得打,不要手軟

情商對於人的重要性,李玫瑾認為情商與智商不同,孩子的智商往往是天生註定的,而情商更多的來自於後天的培養。

想購買的家長點擊下方“去看看”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