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朋黨政治”辯護的兩門重炮——歐陽修和蔡襄

“君子有黨”論的兩門重炮——蔡襄和歐陽修,在北宋仁宗時代,相繼爆發過“景祐黨爭”和“慶曆新政”之爭,雖然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主角之一,但真正充當打擊反對派重炮的,還是當時兩位諫官中的翹楚——蔡襄和歐陽修。

早在“景祐黨爭”後期,當范仲淹受到呂夷簡、夏竦以朋黨攻擊,而被迫外放饒州時,宋仁宗即先後兩次下詔百官,告誡朋黨之惡。但歐陽修、餘靖、蔡襄等人,並不以為然,他們相互舉薦,進入臺諫後,就成了連番攻擊呂夷簡、夏竦等相、為范仲淹鳴冤叫屈的輿論製造基地,等到慶曆初呂、夏罷相,晏殊、杜衍、范仲淹 、富弼及韓琦同入中書、樞密二府時,歐陽修、蔡襄的同年石介做《慶曆聖德詩》以稱頌,由於內容明顯帶有朋比之嫌,廷議譁然,但歐、蔡等不僅不顧避,反而大加稱讚,並向皇帝推薦石介為諫官,如此臺諫將成為一黨之私,還是范仲淹的頭腦比較清醒,在他的堅決反對下,石介才沒有被任命為諫官。

面對因政敵漸多,而使得仁宗皇帝再次以朋黨告誡諸大臣時,歐陽修與蔡襄依然毫不收斂,公開表達君子有黨的正義性,蔡襄在“景祐黨爭”時,就曾拋出過著名的《四賢一不肖》詩,在韓琦、范仲淹代替夏竦進入樞密院時,蔡襄上書曰:“陛下罷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賀於朝,庶民歌於路,至飲酒叫號以為歡。且退一邪 ,進一賢,豈遂能關天下輕重哉?蓋一邪退則其類退,一賢進則其類進。眾邪並退,眾賢並進,海內有不泰乎!” 此文中那句“一邪退則其類退,一賢進則其類進”,成了後期“君子小人”政治的標誌性言論。之後,當慶曆新政由於觸及眾多權貴、官僚的切身利益,而被群起而攻之為“朋黨亂政”時,歐、蔡作為臺諫重臣,不但不予以澄清,反倒以朋黨正義自居,歐陽修而專門為“君子有黨”論做了全面的闡述,即那篇千古名文——《朋黨論》,其中心思想即“小人無朋 ,惟君子則有之”。

這種赤裸裸地高調黨論,結果是災難性的,很快被政敵們抓住了把柄,內侍藍元震上疏言:“范仲淹 、歐陽修、尹洙、餘靖,前日蔡襄謂之四賢。斥去未幾,復還京師。四賢得時,遂引蔡襄以為同列。以國家爵祿為私惠,膠固朋黨,苟以報謝當時歌詠之私徳…… ”,其他王舉正、陳執中、丁度、李淑、蘇紳、張堯佐、李昭亮、郭承祐、韓綱等交相攻擊,仁宗對新政的態度開始發生了變化,等到原來的支持者宰相晏殊也出於息事寧人的態度,將被抨擊最多的歐陽修出為河北都轉運按察使後,蔡襄大怒,不顧範衝淹、富弼等人勸阻,連續上書,要求仁宗收回成命,在無果後,遷怒於晏殊,與諫官孫甫一起,將晏殊當年黨附劉太后,在給仁宗親身母親撰寫墓誌後撒謊的舊事提出,以不忠不孝、貪財好利之罪,幾陷晏殊於不測之險,此舉雖然成功罷黜了晏殊,但蔡襄這種為友害師的行為,(晏殊乃歐、蔡、孫甫舉進士時的禮部試主考官,於他們有師生名份。)遭到了士林的紛紛指責,客觀上加劇了慶曆新政的失敗。

歐陽修外放後僅僅兩個月,蔡襄亦罷知諫院,出知福州。隨著新政強有力的輿論重炮手歐陽修與蔡襄相繼離開朝廷 ,改革派受到排擠,范仲淹、杜衍、韓琦、富弼等紛紛被迫出就外任,慶曆黨人殆盡,新政宣告徹底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