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世而獨立的大埔縣(梅州)—既是客家文化傳承地,又是名人故鄉

“我來到這個世上,並不是為了探索什麼生命的意義,更不會對這個深奧的問題發表長篇大論,我的生命的意義就是我做到了我想做的事情,而且我一直是盡力而為,所以我很滿足,沒有遺憾。”

—— 李光耀


提到梅州,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可能是它跟客家人有著千絲萬縷地聯繫;也有可能是那裡別具一格的客家圍屋,如花萼樓;也有可能是那裡湧現出了許多歷史名人和商界傳奇,如政治奇才李光耀,世界華商第一人張弼士,抑或是大名鼎鼎的開國元帥葉劍英,等等。


遺世而獨立的大埔縣(梅州)—既是客家文化傳承地,又是名人故鄉

01 客從何處來

那客家人究竟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人生的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那麼客家人是誰?客家人不是少數民族,相反,他們起源於中原漢族,是漢民族的一個分支。作為一個群體,客家人可以被稱為一個民系。顧名思義,客家即“客而為家”,他們是歷史上多次大遷徙的見證者,遠離了自己曾經的故土而定居,才被稱為客家人。客家人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說到這一點,當然要提到客家人的遷移歷史。從大的歷史事件來看,總共有三次大遷移。(也有不少研究學者說有五次大遷移,這裡我們以主要的三次遷移展開。)


第一次遷移:漢人南遷可追溯至西晉末年至南北朝時期,“永嘉之亂”之後,中國南北分裂、政權更迭不斷,華北地區長期處於割據戰亂之中。複雜的政治形勢和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促使許多中原居民南遷。南遷的漢人逐漸演化出了不同的語言和習俗,主要分為湘語系和閩語系,分別分佈在今湖南和福建境內。第二次遷移:“安史之亂”之後,唐王朝由盛轉衰,局勢再度動盪不安,因戰亂流亡的中原士庶堪比“永嘉之亂”。南下的中原漢人擠壓了客家先民的生存空間,再加上黃巢起義席捲長江中下游,客家先民不得已再次踏上了南遷的旅途。這個時候是新移民擠佔了老移民的生存空間,老移民第二次遷移。這一次,他們轉移到了丘陵連綿不斷的閩粵贛邊界。定居在貧瘠又偏僻土地上的客家人,迎來了一段較為穩定的發展時期。客家人從中原帶來的先進生產工具為該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同化畲族土著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不同於後來北方漢人的自我意識。已經習慣了四處闖蕩的客家人此後擴展至粵東粵北,並以嘉應州(今梅州)為大本營,繼續向其他地區擴散。第三次遷移:在珠三角商貿水平提高之後,很多客家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開始走出深山,在珠三角地區從事商業活動。這些人形成了當時廣東三大具有地域特色的商人集團之一——客家幫。明末清初廣西四川等地招人墾殖,則促進了客家人的西向遷移;清朝從反清的鄭成功後人手中收復臺灣之後,嘉應州的客家人便有一部分遷去臺灣生存;戰亂年代還有部分客家人選擇漂流至南洋等海外地區謀生。至此,客家人的足跡便不僅僅在中國地區了。


遺世而獨立的大埔縣(梅州)—既是客家文化傳承地,又是名人故鄉

從上圖可看出,客家人分散在許多省份和地區。


02 崇文重教

客家文化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客家文化到現在,我們能從客家文化中學習和獲得什麼?

客家文化的文化特徵具體可以從其宗族觀念、房屋建築及飲食文化上尋得痕跡。他們以傳統宗族家訓作為處世原則,以祖訓家規律約言行,把“崇文重教”作為宗族社會群體發展的基本路徑。客家人重本溯源、崇古的價值取向與濃厚的宗族觀念相結合,形成了崇拜祖先、尋根報本的濃厚感情。聯宗,修建祠堂和編修家譜聯合共同血統的宗族人。崇文重教,耕讀傳家,強調讀書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客家話、祠堂,也體現在其民居上——客家圍屋等。客家話的特殊作用,就在於它是客家民系的認同標誌。一個民系得以維持和延續的重要因素便是語言,客家話也是作為客家人身份的認證。客家圍屋,有聚集群居的特點,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樑畫棟來裝飾屋頂、簷口見長。


遺世而獨立的大埔縣(梅州)—既是客家文化傳承地,又是名人故鄉

從外觀上可見,客家圍屋嚴密性非常好,且容易抵禦外來入侵。原因是——客家人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林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缺乏,而且為防豺狼虎豹、盜賊侵擾以及當地人排擠,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營壘式建築住宅。


遺世而獨立的大埔縣(梅州)—既是客家文化傳承地,又是名人故鄉

而客家祠堂,是客家人精神的寄託,是寫滿客家人鄉愁的地方,是贛南客家人靈魂的棲息地,是客家人精神上最正宗的“胎記”,是存放客家人鄉愁的歷史博物館。

客家祠堂往往是客家風水文化的再現.客家祠堂一般都建在村裡的風水寶地上,背後必需要有“靠山”,講究的是風水中的龍脈,前面一定有池塘,講究的是水的財氣,客家祠堂以山崗作為屏障,四周往往有幾棵、十幾棵參天古樹簇擁,形成一個空氣清新,山環水繞,風景怡人的優美環境,祠堂周圍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

它的功用第一就是祭祖。宗祠是一族祖先靈魂的棲息之所,是一個家族共同祭祀祖先的神聖地方。

遺世而獨立的大埔縣(梅州)—既是客家文化傳承地,又是名人故鄉


辦學是客家祠堂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客家祠堂尤其是總祠大都高大、寬敞、採光好、肅靜,並且門廳和柱子上鐫刻著許多文采飛揚的對聯,這些對聯大都是頌揚祖先功德、追溯家世淵源、敘述本家傑出人物的事蹟或者是勸誡後代子孫的箴言,形成了激勵上進的文化氛圍。在這種文化氛圍下,祠堂就成了本族子弟重要的教育場所。

遺世而獨立的大埔縣(梅州)—既是客家文化傳承地,又是名人故鄉


客家飲食,顧名思義即客家人的飲食,客家人從中原黃河邊遷移到南方,融洽主流社會,既吸收了南北方的飲食特色,又積累了各個歷史時期的飲食精髓,創造了自己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特點:傳統客家菜多用肉類,主料突出,講究“鹹、燒、肥、香、熟、陳”。

鹹:客家菜偏鹹,甚至有“吃在客家,鹹是一絕”之說;燒:強調趁熱吃,且“燒唔燒”成了品評菜餚是否好吃的標準之一;肥:普遍用油很重,肉食多選五花肉甚至純肥肉,餡料用半肥瘦;香:做菜多煎、炸、炒、燒、焗、燜,以香口為佳;熟:做菜強調熟透、熟爛;陳:常用菜乾等陳料,如梅菜扣肉。

鹽焗雞是客家地區傳統名菜。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活禽不便攜帶,便將其宰捆,放入鹽包中,以便儲存、攜帶。到搬遷地後,這些儲存、攜帶的原料可以緩解當地原料的匱乏,又可滋補身體。梅菜扣肉是廣東客家地區惠州的傳統名菜,與鹽焗雞、釀豆腐同稱為惠州三件寶。北宋年間,蘇東坡居廣東惠州,派出兩名大廚遠道赴杭州西湖學習杭幫菜,並把杭州的扣肉作為學習重點。惠陽地區的梅菜最負盛名,赴杭學藝歸來的師傅在蘇東坡的指導下,製作出梅菜扣肉。


遺世而獨立的大埔縣(梅州)—既是客家文化傳承地,又是名人故鄉

鹽焗雞


遺世而獨立的大埔縣(梅州)—既是客家文化傳承地,又是名人故鄉

釀豆腐


遺世而獨立的大埔縣(梅州)—既是客家文化傳承地,又是名人故鄉

梅菜扣肉


自駕遊線路推薦:


梅州【客家博物館、橋溪古韻景區】— 大埔縣— 李光耀祖屋中翰第(高陂鎮)【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三河壩戰役紀念園(三河鎮)【紅色景點】—【泰安樓(湖寮鎮) 方形土樓 — 肇慶堂(百侯鎮) —海源樓(百侯鎮) — 通議大夫第(百侯鎮) — 太史第(百侯鎮) — 36巷(百侯鎮) — 北塘鄉村旅遊區(西河鎮) — 張弼士故居光祿第(西河鎮) — 車龍村花園(西河鎮)


01 泰安樓

遺世而獨立的大埔縣(梅州)—既是客家文化傳承地,又是名人故鄉

位於大埔縣湖寮鎮龍崗村的泰安樓是梅州圍樓建築的經典代表。

提到圍屋、土樓,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福建的永定和南靖,其實做為客家源的梅州也隱藏著很多保存完好的圍屋建築,精緻程度絲毫不亞於前兩者。泰安樓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 1764年),距今已經有253年曆史。屬於在世界範圍內都極為少見的方石圍屋建築,被稱為“歷史人文博物館”。泰安樓為磚石木結構建築,坐東北向西南,長49米,寬52.6米,樓高11米,分三層。住房沿著圍屋的走向有序分佈。

客家人團結、勤奮,喜歡聚眾而居,這是客家圍屋形成的基礎。圍屋一般情況下防風、防水、防震、防火性能極好,大部分歷經數百年仍然堅固如初。以我們所參觀的泰安樓為例,雖經歷了253個春秋,卻看不到損傷的痕跡,堪稱建築界奇蹟。


02 李光耀祖居 中翰第——一門兩總理(李光耀和其子李顯龍)

遺世而獨立的大埔縣(梅州)—既是客家文化傳承地,又是名人故鄉


李光耀被譽為新加坡“國父”,他將彈丸島國打造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政治生涯可謂波瀾壯闊。

李光耀的家族祖籍在廣東梅州市,自其曾祖父開始定居新加坡,祖父李雲龍是當時新加坡知名商人,經營船務公司還進行樹膠貿易,父親李進坤則是殼牌石油公司的員工。1920年代末期,李光耀從最初的華文學校轉入古樓英文學校就讀。12歲時,因為學習成績突出贏得獎學金,被保送進當地頂尖英校萊佛士學院深造。

1939年,16歲的李光耀以優異成績從萊佛士學院畢業,並通過了英國劍橋大學的入學考試。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阻斷了李光耀的求學路,他只得在家等待戰火平息。當1945年9月2日日軍在投降書上簽字,李光耀立即返回家中。1954年11月21日,李光耀與左派學生及工會領袖成立了人民行動黨,並任秘書長,自此步入政壇。新加坡獨立之後,李光耀開始實施大規模的改革計劃,採取了開發工業園區創造就業機會,大規模建造廉價住房,成立廉政公署,進行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李光耀的目的是把新加坡從一個當時被人形容為的“骯髒的汙水池”轉變成一個現代的工業化社會。


03 通議大夫第楊纘緒故居——3個翰林院大學士

遺世而獨立的大埔縣(梅州)—既是客家文化傳承地,又是名人故鄉

約建於清乾隆1750年,坐南向北,磚土木結構,為標準三堂四橫九廳十八井客家府第式建築,屋內有9個廳,18個天井,建築工藝精緻,雕樑畫棟,正門頂灰塑“通議大夫第”白底黑字。

通議大夫第為磚木結構建築,建築主體分上、中、下三堂,左右共四橫(兩側各有兩排橫屋),為三堂四橫九廳十八井府第式建築。雖是平房,但它氣勢恢宏,結構科學合理,既是一座客家民居,又是一座大官府第。整個建築天頂屋脊用沙灰雕塑有鯉草高翹而成。屋內抬梁拱鬥木瓜敦均雕有各式花草圖案,工藝巧究精美。2010年,通議大夫第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梅州大埔縣內遍佈名人故居、祖居,其中包括清代按察使楊瓚緒故居、中國首任駐日本公使何如璋故居、中國葡萄酒之父張弼士故居、新加坡父子總理李光耀祖居、大慈善家田家炳故居、富有神秘色彩的鄒魯祖祖居......名人故居遊在大埔可以說是超值


住宿推薦


大埔瑞錦酒店

關鍵詞:縣城中心,位置很好;當地較好商務型酒店,當地四星

地址: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內環西路龍山二街


大埔美客美廬民宿

關鍵詞:環境好,人文好,離北塘鄉村旅遊區很近

地址: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西河鎮北塘美術館內

遺世而獨立的大埔縣(梅州)—既是客家文化傳承地,又是名人故鄉


遺世而獨立的大埔縣(梅州)—既是客家文化傳承地,又是名人故鄉


大埔禾肚裡稻田民宿


關鍵詞:有特色,連鎖民宿,整體有設計感,能出片;

地址:位於梅州市大埔縣西河鎮漳北村,選址地漳北公學為當時的華僑及鄉賢捐資設立,漳溪河順流而過,依舊賦予稻田特色及農耕主題,擁有別具風情的30間主題客房、情景式餐廳、內部稻田觀景棧道、頂樓無邊際游泳池、遊客服務中心等功能配套區,區位上北與福建省永定縣接壤,東、南、西分別與大東鎮、百侯鎮、湖寮鎮、茶陽鎮相連。

遺世而獨立的大埔縣(梅州)—既是客家文化傳承地,又是名人故鄉


遺世而獨立的大埔縣(梅州)—既是客家文化傳承地,又是名人故鄉


遺世而獨立的大埔縣(梅州)—既是客家文化傳承地,又是名人故鄉


遺世而獨立的大埔縣(梅州)—既是客家文化傳承地,又是名人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