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玉樹㉔】尼瑪江才:玉樹藏族民俗文化的守衛者

【春暖玉樹㉔】尼瑪江才:玉樹藏族民俗文化的守衛者

【春暖玉樹㉔】尼瑪江才:玉樹藏族民俗文化的守衛者

尼瑪江才生活照

採訪中的尼瑪江才溫文爾雅,沉著地談論著他的經歷,講到動情處也只是微微一笑,好像曾經所有的付出都已經雲淡風輕,他說,在玉樹州博物館任館長的工作感悟就是:因為愛,所以執著。

今年48歲的尼瑪江才是青海省玉樹州博物館館長,玉樹州黨外知識分子聯席會副會長,也是一名民俗學者。

擇其所愛

尼瑪江才,1972年出生於玉樹市,父親是一名軍人,母親在歌舞團工作。由於父母工作忙碌,他很小就在姥姥家生活,姥姥家在農村,有深厚的藏民俗文化氛圍,他從小深受影響。直到6歲,他被父母接回了自己家,並且按部就班地上學。“當時姥姥家村子民俗文化深厚,我小時候就在那種環境中成長,後來選擇研究民俗也是因為自己深受影響。”尼瑪江才回憶著童年記憶,臉上浮現懷念的笑容。

學習是他不斷提升自己的方法。1998年,他從青海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期間出版發表散文詩集《紅袈裟》;2002年入北京首都博物館進修文物鑑定學;2007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文傳學院民俗學專業;2007年任青海民族大學藏學院玉樹大專部民俗學教師。回到玉樹的尼瑪江才,一邊在學校授課,一邊思考玉樹藏族世代相傳的習俗和傳統文化研究。玉樹處於三江源,這裡歷史源遠流長、文化深厚,他想自己應該為家鄉獨特的歷史文化做一點貢獻,發揚三江源藏族民俗文化,有了這個思路後,他開始收集、整理、研究玉樹民俗文化和歷史。他深入各個村莊做田野調查,為的就是挖掘出已經被人們淡忘了的民俗文化,守護玉樹藏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民俗文化就成了尼瑪江才生活的一部分。

【春暖玉樹㉔】尼瑪江才:玉樹藏族民俗文化的守衛者

在鄉下采訪調查

2010年4月13日早晨,尼瑪江才因工作需要去西寧出差,準備14號早晨校對即將要出版的書籍。一場地震打破了玉樹的寧靜,也擾亂了尼瑪江才的心。14日早晨8點,尼瑪江才起床,準備吃早餐去工作,一位親人打電話給他,玉樹地震了,問他是否安好。他聽完電話不敢相信親人告訴他的消息,連忙打開電視機確認消息,這時,新聞已經開始報道玉樹地震的情況。他看著遇難人數不停地更新、上升,他慌了,眼淚毫無察覺地從臉龐滑落。電視上的消息刺痛著尼瑪江才的心,整顆心懸在嗓子眼裡,他決定馬上趕回玉樹,為玉樹做些什麼,做好決定後他自駕回程,一路上歸心似箭,終於在傍晚到達了玉樹。

天氣暗沉,空氣中塵土瀰漫,他看到的是一個陌生的玉樹,房屋倒塌、同胞哭泣、還有救援隊在爭分奪秒地挖廢墟……看著一幕幕悲傷的畫面,他泣不成聲,他所愛的家鄉玉樹“受傷”了,自己該如何幫它撫平傷痛?在得知妻子的父母被鄰居們從廢墟下救出來了,親人們都還安好時,他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來不及休整,他馬上投身救援工作中,在倒塌的房屋周圍幫助鄰居們救援。跟著鄰居們救援到深夜裡,尼瑪江才拖著疲憊的身軀直接睡在車裡,夜裡餘震不斷,他睡得並不安穩,牽掛著親人們和鄰居們。之後兩三天,尼瑪江才早起晚睡,每天幫鄰居們挖廢墟,看著滿目瘡痍的玉樹,他傷心不已,想用自己的相機記錄下“受傷”的玉樹,留下一些歷史資料。“等周圍的救援結束時,我每天就用相機拍攝一些當時的場景,感動的、悲傷的、溫暖的、震撼的……我們要銘記歷史,砥礪前行。”尼瑪江才說。

每天幫忙救援和奔波於各處拍照讓尼瑪江才非常疲憊,而他很少能吃到飯,經常有一頓沒一頓,可他並沒有停下忙碌的步伐,心裡只想盡一份力。因為尼瑪江才熟悉藏族民俗文化,他被借調到州委州政府做災後重建的政策宣傳工作,重建3年,他在州委州政府工作了3年。

愛其所擇

救災結束後,玉樹進入重建階段,尼瑪江才在新寨村租了一塊地方,自己動手蓋了3間平房,一邊協調災後重建的政策宣傳,一邊整理藏族民俗資料。“郊外的地方比較安靜,我可以靜下心來工作和學術研究。”尼瑪江才說。

論才華和勤奮,尼瑪江才都是奢侈的令人羨慕,但更惹人欽羨的毫無疑問是他對文化的赤子之心。

【春暖玉樹㉔】尼瑪江才:玉樹藏族民俗文化的守衛者

在整理民俗文物

2013年4月,尼瑪江才的藏族民俗著作《風馬界》出版。提到自己的著作《風馬界》,尼瑪江才自信地說:“這部作品從自然環境和人類文化的關係角度來介紹藏族民俗,尤其是在三江源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來說,意義還是非常大的。”

2014年,玉樹州博物館建設竣工,他被任命為博物館館長,剛剛接手的是一座空的博物館,裡面沒有一件藏品。他就想辦法到處採買民間藏品、找民間捐贈或借用藏品。終於,201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四川大學考古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組成聯合考古隊在玉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新發現,治多縣出土的一批文物入駐玉樹州博物館。這也是玉樹州博物館的第一批藏品,“從零到有,博物館發展的真不容易。”說著,尼瑪江才露出了欣慰地笑容。

他清楚的記得與玉樹州博物館之間的點點滴滴,從零到有,藏品一件件增多,他記得每一件藏品背後的歷史,他把熱愛和盡責給了博物館。尼瑪江才明確地認清了即便館內陳列價值不菲的奇珍古玩,但如果缺失了承載歷史、文化的靈魂,那它也只是一座珍寶館,並不能彰顯出一所博物館應該具備的,反映地域、人文、歷史特色的魅力。他決心另闢蹊徑尋找突破制約發展的瓶頸,“博物館藏品‘從零到有’實現了,下一步就是‘從有到精’,三江源賦予玉樹的獨特地理屬性,使得玉樹的文化也獨樹一幟,做好三江源藏文化的精品博物館,就要發覺三江源的自然魅力,以自然生態融匯歷史人文,才是玉樹州博物館的特色。”尼瑪江才堅定地說。

無論是出於對自己工作的認真負責,還是心中的堅定信念始然,尼瑪江才對於自己的文化研究總是兢兢業業,換來的也是累累碩果,而這份收穫也讓尼瑪江才更加堅定地發揮著餘熱。

玉樹州是青南地區的文化大州,擁有著悠久的歷史,這裡存留著豐富的古代人類活動的遺蹟和遺址。2013年至2016年,玉樹州博物館館員在尼瑪江才的帶領下,沿通天河流域進行了先後13次的巖畫調查工作,在通天河境內的勒池、昂拉、章瑪等地發現了21個巖畫群,30餘處巖畫點、410餘組巖畫,1700餘個單位圖像。歷時3年,他於2016年7月出版《玉樹巖畫通天河卷》;2018年8月主編出版《玉樹巖畫國際研討論文集》;2019年12月出版40萬字的《玉樹民俗》專著。文化,已然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

【春暖玉樹㉔】尼瑪江才:玉樹藏族民俗文化的守衛者

中印巖畫國際論壇上發言(右二)

一個民族、一段歷史、一方天地,若能處在“自然”的狀態中,是美麗又有意義的文化;保護三江源,讓三江源流域的獨特文化走進大眾的視野,這是歷史的秩序之美,又是文化之美。

十年前,三江源山河破碎,玉樹到處是廢墟;十年間,玉樹災後重建,一個充滿時代氣息的新玉樹,巍然屹立在三江源頭。今後,尼瑪江才也會繼續他的民俗研究,整理出藏族民俗文化系列的書籍,舉辦更多的民俗文化展覽會,把自己的熱血融入到玉樹的文化中。(文/米海蓮 圖/受訪者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