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要有人造衛星?答案也許就在五十年前的這封信中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李會超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4月24日,我們將迎來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五十週年。走過半個世紀的旅途,前輩為播下的種子已經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為起點,我們已經擁有了功能齊備先進的火箭和衛星家族,還成功實施了載人航天計劃、月球探測計劃。空間站、新一代載人飛船和火星探測器也已經整裝待發,即將由新一代大推力火箭送入新的征程。

回首五十多年前,雖然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國家還沒有現在這樣繁榮富裕,人們衣食住行的生活水平也沒有今天這樣好,有許許多多的行業需要國家投入資源進行發展。同時,我們國家還面臨著複雜的國際形勢,亟需擁有維護國家安全的有力手段。在那樣的情況下,我們國家為什麼一定要發展人造衛星?

答案,也許就在五十多年前的一封信中。

親手交到總理手中

時間回到1964年,在當年12月下旬召開的第三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一封信被直接呈送到了周恩來總理手中。

中國為什麼要有人造衛星?答案也許就在五十年前的這封信中

趙九章先生寫給周恩來總理的信,作者本人拍攝於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與東方紅一號"專題展

去信人是我國現代空間物理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曾先後擔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的趙九章先生。

此時,周恩來總理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他是負責我國尖端科技事業組織領導工作的"中央專門委員會"的負責人。在中央專委會的領導下,當時我國已經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原子彈的投送工具——導彈也在緊鑼密鼓的研製中,並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在那時,後來常常被人們同時提起的"兩彈一星"中,人造衛星的研製仍然沒有進入實質性階段。

實際上,從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起,我們國家的決策者和科學家就意識到了人造衛星這一新生事物的重要性,與衛星相關的工作也從那時就開始起步。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當年,中國科學院就向國家拿出了衛星發展的相關規劃,提出了探空火箭、小衛星、大衛星"三步走"的戰略,併成立了負責衛星研製的"581組"(現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前身),開展相關工作。趙九章先生任581組的副組長,組長則是大家熟知的錢學森先生。

雖然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們幹勁十足,但人造衛星畢竟是一項耗資巨大的系統工程,對於剛剛建國不久的新中國來說仍然有這樣或那樣的難處。1959年1月,中央指示人造衛星的研製與發射暫緩,但有關的科研工作並沒有停下腳步。通過探空火箭的研製與發射,科技人員們為衛星有朝一日真的能夠上天進行著積累與準備。期間,還有兩位來自汪星的勇士——小狗"小豹"、"珊珊"乘坐探空火箭完成了一次飛行,為後來服務載人航天的空間生物學的研究和空間生命保障系統的研製提供了寶貴的實測資料。

中國為什麼要有人造衛星?答案也許就在五十年前的這封信中

乘坐探空火箭進行試驗飛行的兩隻小狗"小豹"、"珊珊"。來源:紀錄片《向宇宙進軍》

搞衛星的三個意義

對於趙九章先生,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張勁夫同志曾回憶道,"搞衛星趙九章最積極"。

1964年,在酒泉參觀完當時由國防部五院(現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等單位的前身)等單位負責的導彈的研製進展後,趙九章先生很受鼓舞。他感到,研製人造衛星的時機已經成熟,之前被暫緩的衛星研製需要儘快恢復,再也不能等了。在與負責相關工作的科研人員共同起草寫給總理的信後,趙先生本人又逐句逐段的斟酌修改,一封篇幅並不是很長的信,卻足足用了20天才最終定稿。。

研製人造衛星,對我們國家有什麼意義呢?趙九章先生在信中主要講了三點:

首先,人造衛星和當時我國保家衛國亟需的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雖然現如今,以航天飛行為目的的運載火箭和作為武器的彈道導彈,為了更好的適應各自的應用需求,已經走上了仍有聯繫但相對分立的發展道路,但在航天發展的早期,運載火箭和洲際彈道導彈卻全都是同源的。用於發射人類第一顆衛星的蘇聯R-7火箭,在衛星發射一年多後,其對應的洲際彈道導彈型號就進入了戰備值班。而發射美國第一顆衛星"探險者1號"的朱諾-1火箭,則是美國陸軍"紅石"導彈計劃的產物。在給總理的信中,趙九章先生認為,在研製和發射衛星中,可以一石二鳥,一併解決研製彈道導彈所要解決的無線電導航、軌道試測及計算地面跟蹤等共性問題。此外,試射導彈還要考慮技術問題之外的外交、軍事問題,而發射衛星時這方面的顧慮則要少很多。

同時,人造衛星是直接用於國防或服務於國防的。趙先生在信中,舉了當時美國將衛星技術應用於國防領域的例子:在美國當時發射的228顆公開衛星中,有多達174顆直接應用於國防,而還有一些執行軍事任務的秘密衛星,美國並沒有對外公佈;即便是純科學目的的衛星,其涉及到的技術也可以應用於國防。趙先生的論斷,不但在當年是合理的,放到後來也同樣適用。比如,美國研製哈勃太空望遠鏡所涉及到的光學技術,不少都是和美國KH-11系列軍用對地偵查衛星"共享"的。

除了保家衛國的作用外,發展衛星對於我們國家還有更深遠的意義:通過發展衛星,可以有力的帶動我國尖端科技工業的發展。趙九章先生在信中,舉了氣象衛星的例子,指出氣象衛星的技術需求將會推動無線電、半導體、自動控制、材料等技術領域的發展。趙先生的這個論斷,同樣得到了後來國內外航天技術發展的印證。比如,美國的阿波羅計劃除了成功的將宇航員送上月球外,還讓美國的集成電路產業迎來了一次大發展,促使美國後來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佔得先機。又例如,我國為"兩彈一星"研製的109型計算機機器後續的109乙、109丙型機,是我國最早的晶體管計算機。我們國家的初代程序員們,就是在這些計算機上編制程序完成計算任務。製造這些計算機的109廠,目前已經成長為一箇中國科學院專注於芯片技術的微電子研究所。此外,156型機等我國早期自行研發的使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也都是為了導彈和火箭研製,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拉近了我國集成電路和微型計算機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中國為什麼要有人造衛星?答案也許就在五十年前的這封信中

早期我國研製的計算機所使用的指令表,這些計算機主要用於兩彈一星等任務的計算工作。圖片來源:中國計算機學會

我們不會遺忘

趙先生的信得到了黨中央的重視,在信送到總理手中五個多月後,沉寂多年的人造衛星研製終於又一次走上正軌。

國防科工委在經過研究論證後,提出1970至1971年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報告,並明確衛星本體由中國科學院研製。

回望過去,我們仍然不能低估這封信的歷史價值。如果沒有這封信,"寰宇響徹東方紅"的場景或許要晚一點出現。也許,在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上,這封信讓我們趕上了成為一個航天大國的末班車。

環看當今的世界,具備規模較大、技術較為先進的宇航工業體系的,只有美國、中國、俄羅斯、歐空局和日本。而在歐空局的參與國中,法國很大程度上起著主導性的作用。這五個國家,都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前或七十年代伊始就已經成功發射了自己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假如我們的衛星工程沒有在1965年啟動,那我們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腳步會邁開得更晚,追趕的過程也將更加困難。對於航天這樣需要整個國家的科技體系支撐的系統工程來說,通過長期的實踐建立起來的技術和人才積累,是無法短時間內靠花錢買到的。很多時候,你想買,別人也不會賣。

1958年10月,為了對人造衛星的情況有更深入的瞭解,中國科學院組織了代表團去蘇聯考察,團長就是趙九章先生。儘管當時中蘇關係還處於比較好的時期,蘇方接待人員的態度也很熱情,但當考察團成員看到用蒙布包裹的人造衛星,希望能夠打開蒙布一睹人造衛星的真容時,得到的卻是禮貌而堅決的拒絕。

回國以後,趙九章說:"美國、蘇聯發射了這麼多衛星,但是重要的資料一定是保密的,不會告訴我們的。我們必須有自己的衛星,有自己的探測手段,只有掌握第一手的材料才能走到空間科學的最前沿。"

中國為什麼要有人造衛星?答案也許就在五十年前的這封信中

1958年趙九章先生訪問蘇聯時觀看科普展覽。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遺憾的是,在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之前,趙九章先生就不幸離開了人世,未能親眼目睹讓他魂牽夢繞的東方紅一號在夜空中閃耀的場景。

國家沒有忘記趙九章先生的功績。1999年9月,國家追授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然

"笑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他在叢中笑。"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星"正將趙先生"走到空間科學的最前沿"的願望實現。當火箭一次次從發射架上騰空而起,衛星和飛船一次次成功進入軌道時,我們不會遺忘趙九章先生的名字。


參考內容:

1. 張勁夫,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

2. 張勁夫,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怎樣上天的?

3. 羅福山, 人造地球衛星奠基人——記著名科學家、趙九章院士.

4. 吳智誠,難忘的西苑操場甲1號——科學院早期搞衛星的回憶片斷.

5. 中國科學報,趙九章:最是那一抹東方紅

中國為什麼要有人造衛星?答案也許就在五十年前的這封信中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中國科普博覽立場

#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週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