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還能讀懂這篇祭文——《祭魯迅文》?

接續昨日註釋,敬請關注。

有多少人還能讀懂這篇祭文——《祭魯迅文》?

魯迅 自題小像

至先生之歸也,故園黯淡,風雨如磐,八表同昏,萬家墨面。先生乃自蟄伏,僅以小吏僕僕於故鄉及京師道中。然血薦軒轅,蒙恥救民,未曾一日或忘。

1.魯迅《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八表同昏,八表:八方以外極遠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間。出自魏晉陶淵明的《停雲》:八表同昏,平陸成江。詩中“八表同昏”等詩句,表面看是寫天氣,而用夏天雷雨前或冬天雪前的景象來形容春季的天色,似乎形容過量,顯然,這裡是暗喻國政時局被封建貴族、軍閥爭奪中央政權而搞得天昏地暗,暗寓著詩人關懷世難的憂心。

2. 宣統元年(1909年)8月,歸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生理學和化學教員兼任日本教員鈴木珪壽的植物學翻譯。

宣統二年(1910年),8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1911年,寫個人的第一篇小說文言小說《懷舊》。

民國元年(1912年),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從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輯錄金石碑帖,校對古籍,其中也對佛教思想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公元1917年,改良與革命之聲起於文苑,先生欣然應和。下筆錦繡,《吶喊》《彷徨》;揚手文飛,《熱風》《華蓋》。龍潛十載,一怒沖天。中國之讀者,由此出夢寐而思振作,如脫秋肅而入於春溫也。

1.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著名的《文學改良芻議》,認為“今日文學之腐敗極矣”,提出“文學革命,需從八事入手”。陳獨秀在發表於1917年2月第2卷6號《新青年》上的《文學革命論》一文,明確提出反封建文學的“三大主義”,這似乎是現代文學專業考生所必背的:“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民國七年(1918年),1月,魯迅參加《新青年》改組,任編委。

2. 民國七年(1918年)5月,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

3. 民國十二年(1923年),8月,小說集《吶喊》出版。

4. 1926年8月,《彷徨》出版,赴廈門大學任國文系教授。

5. 《熱風》指的是魯迅寫於1918年到1924年的雜文集。當時中國處在最黑暗的時代,許多志士仁人在探索社會病根所在,文化界有無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諷刺。魯迅曾解釋說:無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諷刺相去本不及一張紙,對於周圍的感受和反應,又大概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我卻覺得周圍的空氣太寒冽了,我自說我的話,所以反而稱之為《熱風》。編集時,魯迅對當時令人窒息的社會現狀感到“寒冽”,以“熱風”命名集子,正反映了魯迅主張深刻批判社會,促醒人們去改革社會的強烈願望。

6. 《華蓋集》1926年北新書局出版,收錄了魯迅在1925年間所寫的雜文三十一篇, 包括《咬文嚼字》《青年必讀書》《論辯的魂靈》《夏三蟲》《忽然想到》《我觀北大》《碎話》等。現已編入《魯迅全集》第3卷。《華蓋集》與封建主義和洋奴買辦文化思想作鬥爭,鋒芒所指,已從廣泛的社會批評轉到激烈的政治鬥爭。“我早就很希望中國的青年站出來,對於中國的社會、文明,就毫無忌憚加以批評……”《華蓋集》語言凝鍊精悍,勾畫典型形象、諷刺深刻而精闢。

《華蓋集續編》收魯迅1926年所作雜文三十二篇,其中前二十六篇作於北京,後六篇作於廈門。另有1927年所作《海上通信》一篇。1927年5月北京北新書局初版。作者生前印行六版次。《華蓋集續編》繼續著與封建主義和洋奴買辦文化思想的鬥爭,鋒芒所指,已從廣泛的社會批評轉到激烈的政治鬥爭。“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華蓋集續編》語言凝鍊,見解精闢,諷刺深刻。

偉哉先生之文,其所起者,豈止八代之衰?壯哉先生之德,其所濟者,實為天下之溺。

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這句話是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對韓愈的讚譽,讚揚他發起古文運動,重振文風的歷史勳績。“八代”指的是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這幾個朝代正是駢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時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

譯文:他的文章使八代以來的衰敗文風,得到振興,他對儒道的宣揚,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誠曾觸犯了皇帝的惱怒,他的勇氣能折服三軍的主帥:這難道不是與天地化育萬物相併列,關係到國家盛衰,浩大剛正而獨立存在的正氣嗎?

然舊邦新命,變故特多。進化退化,與時俱演。“五四”諸賢,或高升廟堂,一闊臉變。或隱身書齋,各斂其靈光。唯先生破關之後,再無退志;旗纛既張,呼嘯向前。廈門寂寞,乃作《奔月》《鑄劍》;粵海波高,竟談魏晉風度。豈“而已而已”,實不得已也。

1.旗纛,qí dào飾以鳥羽的大旗。

2.《奔月》最早發表在1927年1月《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二期,後編入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小說描寫了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講述了嫦娥被逼無奈吃下了仙藥西王母賜給丈夫后羿的兩粒不死之藥後飛到了月宮的故事。

3. 《鑄劍》是魯迅根據幹寶的《搜神記》中的《三王墓》改寫,原載1927年4月25、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8、9兩期,題作《眉間尺》,副題是《新編的故事之一》。1936年1月,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新編》。

4. 魯迅先生曾於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在我們廈門大學任教,在廈大期間,開始住在生物學院三樓東南靠海的國學院,不久即遷居集美樓上左邊第二間房。1952年集美樓被闢為魯迅紀念室,後與魯迅文物陳列室合併,成為廈門大學魯迅紀念館。魯迅先生在廈大時間雖短,卻留存豐厚:他講授和編寫了《中國文學史》和《漢文學史綱》,創作故事新編《鑄劍》、《奔月》,寫下了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共約17萬字,還作了五次演講。

5.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學任教。3月,與中共兩廣區委書記陳延年會見。4月1日,赴黃埔軍校發表演講《革命時代的文學》,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29日,營救進步學生無果憤然辭職。8月,發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9月,致信臺靜農,拒絕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離開廣州赴上海,

6. 《而已集》是192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雜文集。面對反動軍閥大肆屠殺革命黨人和進步人士,魯迅先生既憤恨,又無能為力,“這半年我又看見了許多血和許多淚,然而我只有雜感而已。淚揩了,血消了,屠伯們逍遙復逍遙,用鋼刀的,用軟刀的。而我只有‘雜感’而已。連‘雜感’也被‘放進了應該去的地方’時,我於是只有‘而已’而已。”

及至卜居滬濱,稍得寧靜,喘息未定,即謀恢弘文術,創造孔多。故事新編,尋根討源,並續小說之故轍。木刻箋譜,融通中西,以備圖史之舊制。雜文古已有之,然必至先生,方成大國;而國民根性,如禹鑄九鼎,無所遁形矣。

1.卜居 bǔjū選擇居處。《史記.卷四.周本紀》:「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卜居》是《楚辭》中的一篇文章。相傳為屈原所作,而現代學者多以為是楚國人在屈原死後為了悼念他而記載下來的有關傳說。文章表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敗,反映了屈原的憤慨和不滿,歌頌了他堅持真理、不願同流合汙的鬥爭精神。全文以屈原問卜開篇,以詹尹“釋策而謝”的答語收結,中間以連珠式的對立設問的語句貫穿,文采斐然,往復盤旋,八對設問,一以貫之,氣勢充沛,感情強烈。雖鋪陳誇飾,句式整齊,卻不板不散,亦無重複之嫌。

2. 1927年12月,與梁實秋等人就“第三種人”、“自由人”發生論爭,雙方爭論持久,影響巨大。

民國十七年(1928年),春,參加中國革命互濟會。本年,與創造社、太陽社大部分成員就“革命文學”問題展開論爭。是年開始大量蒐集馬克思主義著作,併為之翻譯。同時開始提倡革命美術,倡導現代木刻運動。

民國十八年(1929年),9月27日,許廣平生子,魯迅為其取名“周海嬰”。年底,與馮雪峰多次磋商組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3. 《故事新編》是魯迅的一部短篇小說集。收錄了魯迅在1922年~1935年間創作的短篇小說八篇。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為巴金所編的《文學叢刊》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七版次。魯迅先生自己認為,這是一部"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的總集。

禹鑄九鼎是來源於一個神話傳說。夏朝建立之後,九州穩定,四海昇平,賦稅既定,萬國遵從,百姓有九年的儲備,國家有三十年的積蓄,朝廷和百姓都日益富庶。 夏禹四歲,施黯請示道 :“現在九州所貢之金年年積多,作何用處呢?”。於是夏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鼎成仙去,打算鑄九鼎。

時方阽危,國事蜩螗,深淵大澤,龍亡虎逝,鰍鱔狐媚,變怪雜出。先生韜光里巷,坐擁皋比,小樓自有春秋;兩間一卒,宗旨抱定,荷戟已非獨戰。冒強權之矢石,為民請願;斥友邦之驚詫,辨明皂白。又以明達,見世事無所凝滯,非古之牢騷孤憤者可比也。

1.阽危diàn wēi臨近危險。

2.蜩螗tiáo táng比喻喧鬧﹑紛擾不寧。《詩經·大雅·蕩》:“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國事蜩螗,形容國事動盪不安。

3. 魯迅《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冬秋。這首詩最早是寫給柳亞子的。《魯迅日記》1932年10月12日記有“午後為柳亞子書一條幅”,並錄下本詩和跋語。條幅上的跋語:“達夫賞飯,閒人打油,偷得半聯,湊成一律,以請亞子先生教正。”在條幅和日記上,詩中的“破帽”原是“舊帽”,“漏船”原是“破船”;魯迅編入《集外集》時,作了最後改定。

4.1932年12月,魯迅作了一首《題》的五言詩。詩日:"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

5.友邦驚詫論,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各地愛國學生先後三次到南京舉行請願活動。開始,國民黨反動政府對學生採取欺騙手段,說什麼要依靠“國聯公理之判決”,要學生回去“安心讀書”;後來竟下令槍殺學生,打死打傷一百多人,還發出通電給學生加上了種種罪名,並說什麼學生行動引起友好國家(指美、英、法等國)的人士“莫名驚詫”,“長此以往,國家將不像個國家了”,要求各地軍政機關對學生嚴厲鎮壓。在這樣一個險峻的時刻,魯迅先生挺身而出,從反動電文中拎出“友邦驚詫”的謬論進行批駁,寫下了這篇時事短評。魯迅用他那支又潑辣、又幽默、又鋒利的筆,揭露了極端兇殘的國民黨反動派的投敵賣國罪行,揭穿了極端兇惡的帝國主義妄圖瓜分中國的陰謀,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有力地推動了當時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

幸得先生,砥柱中流,荊棘塞途,生路未失。青年賴以有慈父之教,老成亦心折其議論之公允。人誰不愛先生?中國文壇,由是不再寂寞。

1.砥柱中流,dǐ zhù zhōng liú砥柱屹立於黃河的三門峽激流之中。語本《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比喻能夠堅強的支撐起危局的人和力量。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三四出》:「砥柱中流,不避延陵劍。」也作「中流砥柱」。

2. 荊棘塞途 jīng jí sè tú滿路都是荊棘。比喻環境困難,障礙很多。【出處】《左傳·襄公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孔穎達疏:“言無道路可從,冒榛藪也,說其窮困之極也。”

先生以1936年10月19日病歿。達人灑落,存亡豈足縈懷。厄於中壽,臨終並無遺恨。其情思志趣悉見於著作文章,歷萬世而同祀,共三光而永光。真愛先生者,自得矜式;繆託知己者,難飾其偽。

1.達人,樂觀豁達的人,行事不為世俗所拘束的人;顯達的人。通達事理、明德辨義的人。《漢書.卷四八.賈誼傳》:「達人大觀,物亡不可。」

2. 中壽 zhōngshòu中等的歲數。古時將人的壽命分為上、中、下三段。中壽,或謂一百歲,或謂九十歲,或謂八十歲,或謂七十歲,或謂六十歲。

3. 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這是陳寅恪在王國維先生投水自沉後兩週年寫的紀念碑銘(王國維紀念碑,碑式由梁啟超之子梁思成設計)中的最後一句。原文見《金明館叢稿二編》頁246,三聯書店2001年第壹版原載清華大學消夏週刊1929年第壹期。

嗚呼!滬人何幸,先生最後十載,流寓歇浦,文章有赫,峙於中天,為我國家民族所共仰。既逝乃葬虹口,俾四方同好輻輳麇集,永懷敬悼。

今來公祭,敢不深自思維,追想往聖,激勵後昆,勠力當下,眷念方來!

民國十九年(1930年),2月,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為發起人之一。3月2日,出席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被選為常務委員,作《對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演講。

民國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柔石被逮,魯迅離寓避難。28日回舊寓。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月29日,遇戰事,在火線中。次日避居內山書店。二月六日,由內山書店友護送至英租界內山支店暫避。與艾青等人發起“春地美術研究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月,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行委員。2月17日,蔡元培函邀赴宋慶齡宅,歡迎蕭伯納。作《為了忘卻的紀念》懷念柔石。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月,與鄭振鐸合編的《北平箋譜》出版。5月,編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月開始譯果戈裡《死魂靈》。6月,集成《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並作長序。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現劇痛,最後的創新之作《故事新編》出版。2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5月15日再發病,醫生診斷胃疾,自後發熱未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情況不樂觀。6月,身體略有好轉,魯迅及身邊的人都認為“魯迅先生好了”。10月17日病復發,18日黎明前疾病發作,氣喘不止。19日上午5時25分逝世。

魯迅墓墓址在魯迅公園(四川北路2288號,原虹口公園)中部。民國25年(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22日,魯迅喪儀在萬國公墓禮堂舉行,後遺體葬於公墓東側F區,編號為406~413穴位,面積50多平方米,規模亦簡。

有多少人還能讀懂這篇祭文——《祭魯迅文》?

2018年10月2日作於日本大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