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人生,不該只有一種標準意義上的成功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導語
李白:人生,不該只有一種標準意義上的成功

在世人眼裡,李白不應該是個俗人。

他文武雙全、才華橫溢,他熱烈浪漫、瀟灑不羈。

這位唐朝的大詩人總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自慚形穢,

我們這種整日張口閉口只有苟且的人對他只有羨慕而已啊。

但你也可曾知道,李白這一生也曾有過遠大的政治理想。

他並非生來就要做浪子,

最開始他也是準備一入仕途深似海,從此相忘於江湖的。

可後來他又毅然選擇遠離朝廷迴歸山野,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選擇了另一條人生道路,

他到底經歷了一些什麼才會做出這樣的人生選擇?

李白:人生,不該只有一種標準意義上的成功

壹·年少志趣

長安元年701年,

李白出生於唐綿州青蓮鄉,就是“青蓮居士”的那個青蓮,

他的父親李客當時在當地是個小有名氣的商人。

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則天去世。

這一年李白五歲,剛開始啟蒙讀書,

由於管教寬鬆,

還是小孩子的李白逮著什麼書就看什麼書,

到了越長越大,他越來越愛看那些奇書,

因為書看的比較雜,他開始對那些奇異的事情十分感興趣,

他一直宣稱自己一定要去找到仙人學會仙法長生不老,

家人對他的童言無忌倒也並不放在心上

除此之外,少年時的李白痴迷於劍術,

他時常幻想著一酒一件一江湖的快意人生,

練劍練到廢寢忘食都是常有的事,

他的劍術此時還全是自學,

之後到了十八歲也就是開元六年(公元718年)的時候,

李白師從趙蕤(rui)學縱橫術。

趙蕤以博學和韜略聞名與世人,

李白的儒家風範、豪俠性格受到他老師的很大影響,

這是的李白已然嚮往著江湖生活,

不同的是他開始志存高遠了,

他希望能夠用謀略和計策為朝廷效力,造福百姓。

除此之外,趙蕤還擅長劍術,

李白在他門下接受了正統的劍術學習,

他的劍術一日千里,已經頗具火候。

當時的李白已經展露出狂傲不羈的個性,

他的詩文氣勢磅礴,才氣逼人,

當地名士經常慕名前來拜訪,

時人相傳“趙蕤術數,李白文章”,

外人將他們合稱為“蜀中二傑”。

李白:人生,不該只有一種標準意義上的成功

貳·浪跡江湖

開元十二年(724年),這一年李白二十四歲。

他已經成長為一個風度翩翩的少年了。

他想要離開故鄉踏上遠遊的征途。

世界這麼大,李白也想去看看。

他先在成都瞻仰了司馬相如琴臺,

後又出三峽,至江陵,遊洞庭,至廣陵,

又先後東遊蘇州、杭州、越州、台州。

這一年是開元十四年(726年),李白26歲。

他用兩年時間走遍了江南等地。

不只為吃喝玩樂,更為風土人情,

不僅到訪遺蹟,而且緬懷古人,

在這些地方去感受那些先賢留下的精神遺產,

寫詩的靈感和素材如潮水般湧來,

每遊覽一個地方,他都會留下自己的作品,

這些詩既是遊記,也是人生感悟,

這兩年時光對他來說並沒有白費。

其實非常好奇,

家裡對於李白的管理基本上也屬於放養式,

因為按常理,二十五歲應該已經成家立業了。

但瀟灑如李白,當時堅決的選擇成為一名剩男,

之後他返鄉歸家,

他的父親李客此時已經成了當地有名的富商。

我們的李白現在成了一名妥妥的富二代。

他父親想讓他和自己的大兒子和小兒子一般,

專心經營家族生意。

李白不願,他說要去科考。

父親告訴他祖上有人在隋朝末期獲罪,

他們這一族算是隱姓埋名才得以保存。

科考之路是萬萬走不通的。

李白沮喪了片刻,再度堅持,考試不成就靠推薦吧,

以我的才華在朝廷謀得一官半職肯定是不成問題的,

李客無奈,只得將家產裡的三十萬金給了他。

家產已分,任爾折騰吧。

李白:人生,不該只有一種標準意義上的成功

叄·散盡千金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將進酒》

李白:人生,不該只有一種標準意義上的成功

既然要去找別人推薦,

那就必須得去最矚目的地方,

不如就去揚州碰碰運氣吧。

後李白乘船北上,到了揚州,

揚州是當時最繁華的地方,也是最燒錢的地方。

豪居,歌舞,美人,寶馬香車,

這裡是有錢人的天堂,

更是沒錢人的地獄。

不到一年,李白散金三十萬,臥病。

你們以為李白是窮奢極欲,逍遙放蕩的敗家子?

那可真是冤枉他了。

我們的李大俠的三十萬,

並不是花在那些銷金窟裡。

“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

他的錢全用來樂善好施、急公好義了,

揚州居,大不易。

那些稚嫩的年輕書生千里迢迢來到揚州,

有的是為了備考,有的是來等一個機會,

揚州繁華奢靡的生活讓他們目不暇接,

才發現自己那點盤纏根本不夠在揚州生活一個月的。

只得落魄過活,咬牙堅持到鹹魚翻身的那一天。

這樣的書生數不勝數,

我們的李大俠很快便將他的三十萬金消耗殆盡了。

那一年秋天他生了一場大病,生活也難以維持。

那些書生感恩於他的幫助,紛紛趕來看望他

李白勸誡他們好好備考,不要蹉跎了歲月,

他靠著朋友接濟才熬過那段悽苦的日子。

病剛一好,李白又閒不住了。

他聽說自己景仰已久的大詩人孟浩然在襄陽隱居,

便二話不說趕去拜訪。

孟浩然此時37歲,成名已久。

可是對這個來拜訪的年輕人卻很重視。

二人相識,一見如故。

孟浩然十分欣賞這個年輕人,

像個老大哥一樣也十分操心這位小兄弟的事業和婚姻問題。

事業目前自己幫不上忙,可婚姻問題應該還不在話下,

於是,第二年,在他的撮合下李白入贅前宰相許圉師府。

宰相的女兒許氏對李白的才學欽佩不已,

二人相處和睦,舉案齊眉。

李白:人生,不該只有一種標準意義上的成功

肆·求職之路

開元十五年,(也就是727年),李白二十七歲。

這一年,朝廷下了詔令:

“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

李白對於這個詔令不心動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多次拜見本州長史,希望能得到推薦。

然而,有才華的人總是容易被人嫉妒,

有人向長史進讒言,汙衊李白的德行不佳。

畢竟年少氣盛,此時的李白忍受不了這種汙衊,

當即寫信自行澄清,但已無濟於事。

最終還是沒能得到推薦。

這一年,年僅29的王昌齡已經進士及第。

鮮衣怒馬少年時,一朝看盡長安花。

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李白卻仍在一片黑暗中尋找著自己進入仕途的那扇大門。

開元十八年,(也就是公元730年)

李白年滿三十,古人講求三十而立,

他很是焦慮著急,

可能是禍不單行,這一年他的妻子因病去世,

李白悲痛不已。

又是孤家寡人了,總還是要做點事情的,

那便再去試試吧。

於是這一年他出發前往長安,

先後拜訪當朝宰相張說和他的兒子張垍(ji),

之後還想交好唐玄宗的御妹玉真公主,

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推薦,

可是都沒有成功。

這一年,杜甫十九歲,正在山西遊玩。

這次的失敗對李白的打擊比較大。

他在長安消沉了一段時間,

窮困潦倒的他在長安結識了一群市井之徒,

每日無所事事,終日飲酒為樂。

之後不久李白回安陸隱居,種田、讀書為生。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在安陸待不住了。

於是他再度外出,往西出發,

正好此時唐玄宗出來狩獵,李白得知消息,

趕去獻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可是卻出了差錯,導致《大獵賦》並沒能讓玄宗過目。

李白依舊不死心,他決定再去長安,

他又在長安蹉跎了幾年歲月。

之後結識了衛尉張卿,

終於通過張卿向玉真公主獻了詩,

最後兩句詩“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詩意是祝賀玉真公主她入道成仙。

玉真公主很欣賞他的文采,答應會舉薦李白。

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

開元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741年,

李白第一次去紫極宮的時候,在那裡拜訪到了賀知章,

此時的賀知章已年過七旬,而且在朝中地位很高,

李白將袖中的詩本呈給賀知章,

賀知章看完後為眼前這個年輕人的詩歌和風采驚異不已,

竟然稱讚李白“非凡夫俗子,莫不是太白星下凡?”

雖然李白本身狂傲不已,自信爆棚,

但是能夠聽到賀知章這麼稱讚自己他還是非常開心。

雖然早已小有名氣,但是這幾年一直受挫,

賀知章一席話又讓我們的李大俠重新建立了自信。

賀知章答應會把詩本獻給唐玄宗,

他會直接向皇上舉薦李白。

李白:人生,不該只有一種標準意義上的成功

伍·終於入仕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

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

玄宗也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欽慕,

便召李白進宮。

李白很激動,也很忐忑。

他對自己的才華從無半點懷疑,

他只是擔心又會因為一些其他原因而搞砸這個機會。

他真的沉寂的已經夠久了,

他急需一個能夠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和舞臺。

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從殿上下來迎接他,

“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

這等待遇剛開始是令李白受寵若驚的,

可後來他發現玄宗確實是十分喜歡自己的詩,

他就坦然受之了。

在詩歌和劍術這兩個領域,他不相信有人比自己強。

玄宗問到一些事務上的問題的時候,

李白憑藉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對答如流。

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職務就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

就是現代的秘書和文書的工作內容。

李白心理是不樂意的,他希望能夠參與朝政,

整日給皇帝寫詩這種事在他看來其實對自己是大材小用。

他極其渴望能夠參與政務,發表見解,成為一代名臣。

但是玄宗這麼喜歡他的詩,如此看重於他。

他有點不知如何開口,那就等以後有機會再提吧。

之後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陪同,

利用他敏捷的詩才,寫詩記事。

所以李白常伴玄宗左右。

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豔羨,

卻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李白:人生,不該只有一種標準意義上的成功

陸·失寵辭官

天寶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歲,

這一年李白被調到了翰林院。

但是他的工作職務並沒有變化,

依然是寫詩,內容依舊是那些風花雪月。

李白感到厭煩了,他不想一輩子都當御用文人。

他很鬱悶,從那之後他用喝酒來麻痺自己。

經常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人仙”一起遊玩喝酒,

玄宗叫他也推辭不去上朝。

李白:人生,不該只有一種標準意義上的成功

有一次唐玄宗和他的妃子們乘月色去觀賞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貴牡丹。

李白醉酒中被唐玄宗叫來,

李白的古體詩超凡脫俗,玄宗欣賞不已。

但是玄宗卻不直到李白的律詩寫的怎麼樣,

李白明白這是玄宗也是有意想考較他一番。

於是向皇上告了個罪,

藉著酒勁讓國舅楊國忠為他磨墨,

命宦官高力士為他脫靴,

只是為了宣洩,

他早已看不慣這兩個派系在朝堂和民間的種種作為。

於是這兩個派系的人就在玄宗面前進獻讒言,

玄宗對他的忍耐也到了限度,

於是開始疏遠他。

罷了,既如此,那這裡也什麼可留戀的了。

花了十來年的時間一心想入仕途,

沒想到這才不到為官不到兩年就要辭官歸去。

他開始懷疑自己最初的想法是不是錯了?

他開始迷惑,人生的意義何在?

他決心在路上好好思考這些問題。

李白:人生,不該只有一種標準意義上的成功

柒·求仙問道

天寶三年(744年),這年夏天,李白到了洛陽,

在這裡,他遇到了杜甫,

這兩位盛唐時期最有才華的詩人在此刻相遇,

這是個歷史性的時刻。

相遇之時李白四十四歲,杜甫三十三歲。

此時的李白早已名揚全國,

而杜甫風華正茂,卻被官職所累,困在洛陽。

他們都覺得再沒有人能比面前站著的這個人更能懂自己了。

酒逢知己千杯少,而杜甫“性豪也嗜酒”、“結交皆老蒼”,

他在李白面前也並非是一味的崇拜和稱頌。

二人談古論今,推杯換盞,

四號覺察不到時光的流逝。

後二人依依不捨的分別,

他們分手之前相約下次見面,一起訪道求仙。

李白希望能夠從道法中得到智慧,

通曉人生的終極意義。

這年秋天,他們如約會面,

他們還遇到了此時身無功名的詩人高適。

三人決心一起結伴求仙問道,

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正是這一段時間三人的主要任務。

雖然三人都在仕途上屢受挫折,

但三人暢遊甚歡,評文論詩,

詩文中並不見如何抱怨自己仕途不順,

相反,每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

就這樣搞了有大半年,

杜甫和高適皆因俗事原因,先後辭行李白。

三人不得不分別,李白也不再執著於找仙人修道法了。

他又到了濟州(今山東濟南)紫極宮,

請道士高天師為他授道籙,

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

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算是得到了他想要的完滿的結果。

李白:人生,不該只有一種標準意義上的成功

這一年,李白旅居在南陵叔父李冰陽家

有個人給他捎來了一封信,信上寫到:

“先生好遊乎?此處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

李白平生就好飲酒,又聽他說有如此美景,

欣然應邀而至,

卻未見信中所言盛景,李白大感疑惑。

汪倫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釀成的美酒與李白同飲,

並笑著告訴李白:

“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並無十里桃花。

萬家者,開酒店的主人姓萬,並非有萬家酒店。”

李白聽後大笑不止,並不以為被愚弄,

反而被汪倫的盛情所感動,

李白辭行之時,汪倫在古岸閣上設宴為李白餞行,

並拍手踏腳,歌唱民間的《踏歌》相送。

李白深深感激汪倫的盛意,作《贈汪倫》詩一首: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人生,不該只有一種標準意義上的成功

捌·另一種成功

自此之後的李白再也沒有踏入過仕途,

他不再把當官作為人生的第一目標,

玄宗賢則賢矣,但寵信宦官,終是不妥。

李白重新開始浪跡江湖,

他幾乎走遍了整個中國,

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會先去拜訪當地的文人豪客,

所以在每一座城市都有他的朋友,

很多名勝也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自此之後他與酒為伴,

把詩歌和劍術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

一支筆,一壺酒,一柄劍,

從此浪跡江湖,再無煩擾,

縱情江湖,豈不快哉?

他不再用俗世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仕途通達非他所欲,家財萬貫亦非他所欲。

他只想活出自己的人生意義。

即使他後來一直窮困潦倒,

他也從來不曾想過重新諂媚朝廷。

一直到了上元二年(761年),

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此時他的生活相當窘迫,

不得已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

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

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

李白:人生,不該只有一種標準意義上的成功

玖·明辨初心

從年少立志為官,到最後選擇另一種生活,

李白總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以他的傲氣和才華也註定不會屈從世俗的標準,

對他來說,之所以要做官,只是因為自己想做官,

而不是因為做官可以成功、成名;

最後隱居江湖,也是因為發現做官實現不了自己的價值,

他的選擇從來都只關乎與自己的內心,

與其他任何都無關。

這才是謫仙人的風采。

像我等俗人,

如果想要活的通透瀟灑,

更應該多些思考,

畢竟,有些人只是在生存,

只有少部分人是在生活。

祝願讀著這篇文章的你也能早日明辨初心,

早日通透。

喜歡,就給我點個讚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