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智慧教育的本质(一)

近几年,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和兴起,过去各种搞XXX信息化项目的企业纷纷把自家的解决方案添加了"智慧"二字。实质上大多都是换汤不换药,盲于逐利的太多,对"智慧"理解的太少。以至于越来越多以公家单位为首的客户被厂家牵着走、乱撒钱的现象横生。本该用于解决本质问题的钱,却被大量的投入到"技术亮点"的竞赛中。

近期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更是有增无减,这也让许多厂家闻到了钱的味道,不管之前是做系统集成的,还是卖黑板报或投影仪的,甚至是装修公司都人手一份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浑水摸鱼的越来越多,甚至连从来都没搞过教育的大厂都想进来拿个大头。所以,经常能看到新闻,说某地方投资了多少钱建设智慧教育,但其中各项硬件成本占据了80%以上。

我有许多教育界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学校受到了"智慧教育"的"恩惠",装了好几台新的教育设备,但教师平常都不会去用,甚至很多老师觉得,上了这些所谓的智慧软件,反而让自己变得没智慧了。

国家花了大钱,却得不到对等或超额的回报,我常在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也发现从项目设计、实施到机制保障都存在大小不一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我认为还是大家对智慧教育的本质认知的不够全面和透彻,这里的大家不仅指出钱的公家单位和厂家,还有整个系统与机制的参与者,比如政策制定者、教师、学生、教务管理者等。

小编我从事信息化行业也将近8年了,对于某些信息化专家称“智慧教育”就是“教育信息化”的定义并不是很赞同,但我也不是教育专家,无法用专家的视角去阐述问题,但小编学的是电子信息专业,只能把教育和通信来做比较了,因为我发现他们的本质存在太多的相同点了。


正文

教育和通信的本质相同,都是在有限的环境里进行信息传输。发展教育事业和发展通信技术,都是在不断的突破当前环境限制和提高传输效率。

一、有限的环境

从古至今的通信技术并不能保证在任何环境下实现信息传输,比如未覆盖基站信号的山区地段,又或者古代的两个人不能通过大声喊叫实现千里传音等,这都是受到了空间的限制。另外,还受到了时间的限制,比如古代烽火传信传个半个月,城池都被攻破了,那么这个信息就无效了,又比如现代无线电假设以光速传播,来回接收银河系外的信息至少要6万年,6万年后地球发信号的人都不在了。所以说,衡量通信技术水平关键看突破时空环境的限制的程度,现有典型的例证就是5G技术,相比4G,它提升了传输带宽和速率,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一些时间上的限制。(当然也牺牲了空间能力,因为穿透能力差了些,相比4G需要通过部署更多的基站)

同理,教育环境也受到了时空的限制,比如仍有许多山区现在还没有条件建学校(虽然在国家的努力下,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并未能完全解决),这是受到了空间限制。再则,每个年级的课程都会在一年内传授完毕,若不考虑留级的情况,许多人的信息可能还没接收完整(因为每个人的接收能力不同),所以一年的时间限定让信息无法完整传输,还没等来得及反馈就已经中止了。这就是时间上的限制。

因此,无论是通信还是教育技术发展,都需要不断的突破时空的限制,这决定了其普及程度和时效性。

二、低效的传输

在通信领域,一次数字信号传输过程至少包括编码、(发送)媒介传播(接收)、译码,教育其实也是一样的。教师把知识编译成影音图文,通过书本、黑板、投影、互联网等媒介进行传播,学生根据这些影音图文转换成知识。然而现代通信和教育技术水平还是不一样,通信很好的解决了编码与译码的协议问题,若考虑媒介传播的干扰和损耗,目前的技术能做到传输效率为99.99%。但教育却做不到,因为至始至终,教师与学生的编解码协议并没有统一,就目前的教育学技术,也根本实现不了统一(这可能需要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研究)。虽然传播媒介上(书本、黑板、投影等)基本形成了统一,但形式仍然大多是基于视听2个感官,相比脑波传输,不够直接,需要经过感官系统转码,效率自然不是很高。所以现在的教育传输效率十分的低效,知识的损耗概率很高。

因此,要从源头上提高教育效率,就需要从知识的编解码协议和传输媒介入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