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已矣,再看周董蘭亭,實有感於斯文

閒言碎語

前日,無意間,我在網上看到有人評論張藝興的歌曲“愛蓮說”,我是個打心底裡喜愛古詩文的人,於是不免好奇找來了相關內容細看。

網上說毒舌評審丁太昇直言點評這首歌:“不倫不類的垃圾、狗屁不通、沒文化”。我平時很少關注這些,不知道丁太昇,對張藝興的瞭解也僅來自閒暇時看的幾期極限挑戰和一些零碎的道聽途說。總體來說張藝興的歌我沒記住一個,但他這個人給我的印象還挺好的,溫文爾雅,謙虛純真,有進取的拼搏勁兒。

蘭亭已矣,再看周董蘭亭,實有感於斯文

基於以上原因,我便找了張藝興的愛蓮說來聽,我生怕自己有什麼偏見而誤判了一首歌的好壞,所以才反覆聽,這種聽是基於對創作者的尊重和對作品的公正評價,而不是我喜歡或者我想挑刺。(昨天發佈文章後評論裡有人對我說:“你反覆聽還不是喜歡!”)

這首歌不免讓人想到周杰倫的蘭亭序,兩者的靈感都來自於古文,而我又是一個古文迷,所以本能的把他們放在一起去了解。

當時,我問另一個作者朋友:“你說為什麼周杰倫的蘭亭序就那麼好聽,那麼受歡迎,這首歌到底差在哪兒呢?為什麼很多人都無法接受?”他的觀點自然也是不倫不類,無法接受,聽完一遍絕不想聽第二遍之類。

而我本來就一直在整理古文,瞭解古代文人的生平,當時遇到這個問題,我便傳了昨天的文章。我文的重點是周敦頤和他的《愛蓮說》,我寫作的目的也是想了解、學習周敦頤的品行風骨,表達對周敦頤和其作品的敬佩、喜愛、讚美。(一位朋友評論說:“你太把文學看得高深莫測了。”感謝認可,文學是我的精神支柱,本人不才,只能仰望,所以用高深一詞,我想也未必不可。但莫測用在有些說不通的內容身上再合適不過,而對於精品而言只要我們用心求證研究還是不至於莫測的。)

至於張藝興的歌,既然與古文相關,我又有跟周杰倫蘭亭序對比的疑惑,所以文末簡單發表了自己的一些拙見,人們品味不同,對作者的瞭解不同,在欣賞作品時主觀感受自然不一,不說這首歌,我也是希望張藝興能不斷創作,做他自己喜歡的事,取得令他自己滿意的成果的。

不得不提一下,昨日發表的文章下的評論中還有一個觀點:“時代不同,人們接受新事物需要時間,周杰倫的歌剛出來時,上一輩的人還不是不喜歡?”

至於這一點,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新”不等於“好”,對於怎麼樣才算好,不同領域的內容都有大佬做過專業的分析,本人無能,就不獻醜了。

蘭亭已矣,再看周董蘭亭,實有感於斯文

說說我自己的經歷吧,我是大三才漸漸開始喜歡周杰倫的音樂的,以前是什麼好聽我就聽什麼,聽得很雜。所以我這樣的人是不會因為喜歡歌手就喜歡他的歌的,自然沒什麼偏見可言。當時說到周杰倫,我的態度就是:“可以的,還不錯。”但後面身邊總有人放他的歌,那前奏一響,往後一品,我就忍不住感嘆:“什麼神仙音樂!好聽!耐聽!”然後我也去了解周杰倫的成長經歷,他的辛苦拼搏,到現在說到周董的音樂,我的態度就變成了:“不愧是周杰倫!那個劃時代的傳奇人物!”

蘭亭已矣,再看周董蘭亭,實有感於斯文

另外要說不同年齡層的人對於流行元素的接受度不同,這自然是肯定的。如我,上了年紀就不愛喧囂、折騰了,對於很多孩子們喜愛的元素也不甚理解。但我們的所處年代差又不是原始和現代的跨度差距,對於優秀的可取的內容就不能共同欣賞?我想答案自然是可以的,就好比《滕王閣序》,王勃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在我們這個時代,同樣是十分認可這部作品的。又為了從實求證,我將周杰倫的蘭亭序和張藝興的愛蓮說放給我家人聽,媽媽說道:“蘭亭序這個好聽,是不是有二胡?這個愛蓮說是你們年輕人喜歡的,我們聽不慣。”我家兩個三歲和四歲的寶貝也說:“蘭這個好聽。”所以我更加肯定,好的音樂是種很特殊的語言,它能傳到我們內心深處,也能將我們的心緒帶出來,好的終究是好的,雖然從大類上來說人們喜好不同,就像有人喜歡蘋果,有人喜歡香蕉,而蘋果和香蕉中又有好有劣,最終各類裡篩選出來的金子,或許有人在某個階段不愛,但有誰會不覺得它可貴呢?

我經常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現代的是歌曲嗎。”因為現在我們接觸最多的除了小說、電影電視劇便是歌曲了,視頻大肆流行的今日,歌曲也隨之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地方。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我相信,只要是優秀的歌曲,千百年後,人們還是會認可他的優秀。正如王羲之在蘭亭序裡說的:“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多深刻明淨的感悟:“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每每看到這樣的佳作,我內心有百般說不出的感動、激情。

蘭亭已矣,再看周董蘭亭,實有感於斯文

愛好文學,小時候在屋頂讀希臘神話,安靜地遐想,品得津津有味,但課內的閱讀卻做不好,背誦也不佳,後來讀到林語堂,激動於尋到了知己,可人家不喜被人要求,但也看得通透,其他方面成就斐然,而自己碌碌無為至今,真如毛不易《像我這樣的人》所作,唱到我們很多人心裡去了。自己無才,只能看他人之作,經常臨文涕零,內心的敬佩喜愛竟無以言表,時常思忖,怎如此感性?或許這便是一種“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罷。對於很多現象,我們有時能想到確表達不妥,但更多的時候想不到,所以見別人才思敏捷,作品優異,總是不勝感動。

本人見識、才氣等能力有限,對前人經典只能細加整理學習,有時感觸頗深或心有疑惑時只能簡單發表見解,不能做出高質量的剖析,實在慚愧。

今天是王羲之的《蘭亭序》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

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

祖籍琅琊(今屬山東臨沂),後遷無錫,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今屬浙江)。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蘭亭已矣,再看周董蘭亭,實有感於斯文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羲之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族。無論是王羲之的祖上,還是其子孫、親戚朋友,都是虔誠的道教信仰者。

  • 入木三分

王羲之,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偷學其父《筆說》,苦練書法。一次,東晉明帝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裡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歎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後“入木三分”成為成語,比喻書法功力好或分析問題透徹。

蘭亭已矣,再看周董蘭亭,實有感於斯文

  • 袒腹東床

16歲時,王羲之被郗鑑選為東床快婿。郗鑑有個女兒,年長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鑑愛女故要為女擇婿,與丞相王導與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聽說其家子弟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後,郗鑑就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郗鑑就命心腹管家,帶上重禮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覓婿,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尋來覓去,一數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領著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裡,就見靠東牆的床上一個袒腹仰臥的青年人,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於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餘人,聽說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後,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郗鑑說:“我要選的就是這樣的人,走,快領我去看。”郗鑑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東床快婿”一說就是這樣來的。

蘭亭已矣,再看周董蘭亭,實有感於斯文

  • 相聚蘭亭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也就是王羲之五十歲左右,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褉(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祭祀活動),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為此詩集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天時地利人效果發揮極致,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已矣,再看周董蘭亭,實有感於斯文

  • 稱病棄官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稱病棄官。“攜子操之由無錫徙居金庭。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以放鵝弋釣為娛。”他和許詢、支遁等人,開始遍遊剡地山水。定居金庭後,書法興起。其後裔多擅書畫,作品掛滿廳堂、書房,人稱“華院畫堂”。後人定村名為“華堂”,沿稱至今。

蘭亭已矣,再看周董蘭亭,實有感於斯文

  • 會稽安逝

東晉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於會稽金庭(今浙江紹興),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現有王氏後嗣於清代所建之家廟——金庭觀,觀右有一座古樸的石坊,橫額上鐫“王右軍墓道”六字。穿石坊上行山谷,是一條依稀可辨的鵝卵石鋪成的古墓道。盡頭處便是王羲之墓。

蘭亭已矣,再看周董蘭亭,實有感於斯文

王羲之的軼事典故

蘭亭已矣,再看周董蘭亭,實有感於斯文

蘭亭序原文和歌詞

蘭亭已矣,再看周董蘭亭,實有感於斯文


《蘭亭序》

文章記敘部分素淡雅緻,攝其神韻,當時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躍然紙上。

作者由蘭亭集會聯想到人們的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裡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醒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作者感於死生,然後轉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了“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表現了王羲之抗拒虛幻,對人生持有特別的熱愛和執著的精神。並盡述古人、今人、後人的彼此認知共情關係,提出“縱使時代變化,觀念事件不同,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是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這樣的觀點。


蘭亭已矣,再看周董蘭亭,實有感於斯文

而周杰倫的《蘭亭序》,詞和曲都十分意境優美,相搭甚合,使人一聽便覺美不勝收,不禁欣然細品。

2011年,周杰倫在央視春晚上演唱了這首歌曲,並獲得了2011年CCTV春晚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評選歌舞類節目三等獎。

蘭亭已矣,再看周董蘭亭,實有感於斯文

好的歌曲,詞和曲相輔相成。作詞者以“蘭亭臨帖,行書如行雲流水”之典與“雨打蕉葉,瀟瀟幾夜,等春雷提醒掛念誰”的心事結合起來絲毫不顯突兀,歌詞的韻味似與王羲之的蘭亭序相近,但內容卻煥然一新,字裡行間既表達了對原作的欣賞讚美,於朦朧中似乎摹畫了一副春季賞書,輾轉徘徊,憂思神往之境,使得聽者也不禁一道心繫一人,回憶不絕,百感交集。伴隨著悠悠的古風音律,更加促使聽者想象到類似的情景,深切感受到詞中人細膩淡雅的深情和憂傷。

網友評價這首歌韻味悠長,令人品味再三。周杰倫以京劇小旦吊嗓子的方式重複唱一遍副歌,頗有劇中劇的感覺,更增添了《蘭亭序》的古典美。的確,好的歌曲能讓人回味無窮,引人深思。甚至可以從中取詞或取意,來為自己所用,所以寫作時引用周的歌詞,也會取得跟引用名家句子一樣的效果。有人曾屢試不爽,值得一試。

蘭亭已矣,再看周董蘭亭,實有感於斯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