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看見”

先看兩個小故事。

有個一年級的孩子,在班裡不好好學習,也很少說話,復讀了一年,連最基本的拼音都沒學會。父母擔心他有問題,於是帶去醫院做智力測試,結果提示孩子發育正常。醫生建議去看兒童心理行為門診。經過心理醫生的幾次努力,孩子終於開口:“爸爸媽媽天天吵架,我學習有什麼用?”

齊齊期末考試得了96分,他興高采烈地拿給爸爸看,正在玩手機的爸爸抬起頭,接過孩子手中的試卷,看了一會兒鄭重地說道:“96分沒啥好炫耀的,這麼簡單的題,應該考100分”。齊齊原本明媚歡快的眼神瞬間黯淡下來…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看見”

01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父母“看見”。

一個小嬰兒從出生會哭,到會爬,會坐,會走,會騎車,會玩滑輪…請回憶一下:

當孩子在學習這其中的任何一種技能的時候,您是如何引導、糾正?又是如何給予孩子鼓勵和幫助的呢?孩子的反應如何?

當心理學家拋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個200多人的家長群,先是陷入了安靜,後來有一位家長的分享讓我印象深刻:“我想到了很多孩子小時候的場景,我陪著她從一個小嬰兒慢慢長大,細心的呵護她、鼓勵她、她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讓我無比欣喜和感動…可自從孩子上了小學,我好像沒有那麼多耐心了,我總是催促孩子,快一點;我總是嫌棄孩子,這也不會那也不會…”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看見”

很多家長也有同樣的感觸: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孩子距離自己越來越遠、親子溝通越來越少、管教也變得越來越難……殊不知,孩子一直在按照自身生長規律,按時長大。不是孩子離你遠了,也不是孩子變得難以管教。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尤其是一些問題家庭的孩子,會遇到各種來自自身的、家庭的或社會的困惑,侷促和不安常常伴隨著他們,他們渴望父母真正“看見”他們,關注他們的內心、懂得他們的悲喜……然而很多父母卻在有意無意間忽略了。就像開頭故事裡的父母,只看到孩子“”不學習不說話“”的表象,卻沒看到孩子面對他們天天吵架的家庭氛圍,內心的煎熬和沮喪。就像奇奇,明明比上次考試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在爸爸那裡,他想要的鼓勵和肯定從來沒有…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看見”

02 “看見”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愛。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巨大的潛能,去成長為他最想成為的人。

就像原始森林裡,無論多麼弱小的枝幹,都和參天大樹一樣,努力向上生長,只為汲取屬於他們自己的雨露陽光。孩子也一樣渴望被父母看見。此“看見”並非朝夕相處的“目之所及”、不是分數的高低、也不是叛逆自閉...而是透過表象看到孩子的“內心”、看到其行為背後的原因和真正的情感需求。

當父母越來越多的看到孩子身上的進步和優點,孩子就會越來越樂意展示和增強他們的能力,以收穫他們想要的愛和認可,也因此會更加努力、自律、向上。

“看見”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在潛移默化中,鼓舞和幫扶已經在孩子身上悄然發生。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看見”

03 “看見”孩子,從瞭解孩子、增進理解開始

大家有沒有聽過“兔子釣魚“的故事。說有一隻兔子去釣魚,第一次沒釣到,第二次又沒釣到,第三次魚惱了,它跳出水面大聲對兔子說:“你再用胡蘿蔔釣我,我就跟你急!”而在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就像這隻兔子一樣,把自認為最好的東西都給了孩子?又有多少父母以"為你好”之名,過多的干涉孩子,卻不知孩子接收到的是壓力或傷害?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這句出自《孫子 謀攻篇》的經典名句,用在親子關係和親職教育上,其實也不為過。只有瞭解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只有增進了理解,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看見”

04 避免“注意力盲區”,才能看見最真實的孩子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一隊穿黑衣服和一隊穿白衣服的人比賽傳球,讓觀眾觀察,兩隊分別傳了多少了球。結果,大部分人可以很準確的回答出來數目。心理學家又問,在比賽傳球過程中,穿紅衣服的那個人出現了幾次? 結果很多人表示並沒有注意到有穿紅衣服的人,更不清楚他出現了幾次。由此,心理學家得出結論:人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注意力盲區”。

所以,很多時候,無論孩子還是家長,不在於他們身上有什麼,而在於你關注什麼;你關注什麼,你就會看到什麼。在生活中,因為社會性因素,有多少父母是隻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其他呢?就像這副漫畫,一場看似公平的考量,扼殺了多少孩子的個性、潛力和優勢?當孩子承受著來自社會和家庭的雙重施壓,找不到自我價值和方向感,出現各種問題的幾率怎麼會不增加呢?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看見”

愛因斯坦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以爬樹的本領來判斷一條魚的能力,那它終其一生都會以為自己是個笨蛋。

“看見”孩子,尊重個性、接納缺陷、因材施教,才能遇見更好的孩子。

(昨天聽了一場關於如何對兒童進行心理疏導的家長公開課,感觸挺深!拙筆淺文,分享給大家了)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看見”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