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趣談 —— 訂五經,布衣成學宗(一)

六經,是經學學者要從事的主要課題。今天一般不說六經,而是說“五經”,也就是《詩》《書》《禮》《易》《春秋》這五大經典,白話文裡“經典”這個詞,就是打這來的。經學在漢武帝時期,成了賢才步入仕途的進階學問,可自打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中間跨越了三個多世紀,才到漢武帝朝。這裡要說一個文史常識,古時候說某個朝代,是有規範叫法的。今天我們叫漢朝或漢代,在日常語言中,是一個意思。但古時候不這麼講,比方說漢武帝時期,比較規範的說法,是漢代武帝朝。“代”,是替代的意思。漢,替代了秦,成了當時合乎禮法,應和天志的帝國;“朝”,則說的是一任皇帝的在位時期。

三百多年的歲月裡,列國紛爭佔據了其中大半的時光,先秦的經學註疏在戰亂中遺失,就很好理解了。再加上秦始皇焚書坑儒和對思想的高壓管控,經學學者也不敢明目張膽地研習學問,因此又造成了學術上的斷層。六經中的《樂經》因此成了一部失傳的經典,六經也就成了五經。經過經學學者的後天努力,孔子刪訂五經的大體故事,還是能還原出個大概輪廓的。


經學趣談 —— 訂五經,布衣成學宗(一)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


在五經之中,《易經》是群經之首,孔子自己也感嘆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經學家們看來,《易》的八種卦象,相傳是上古人物伏羲所制。此後,周文王又重新編排整合,形成了六十四卦。可這畢竟只有卦象,沒有卦辭。《連山易》《歸藏易》用的是易術,也就占卜的技法,這門技藝不便於普傳。經學家覺得,真正給《易》加入人文思想的,還得歸功於孔子的功德。孔子給每一卦,注入了卦辭;給卦中的每一爻,又添注了爻辭。還為《易》加入了人文化的解釋,形成了十篇《易傳》。到了這裡,《易》的卜筮作用,被經學家的人文學理所取代,也就正視形成了流通廣泛的《易經》。

《易經》的流佈,並不是誰都看好的,有些掌握了易術的方家,就對捧著《易經》死磕的書生,開了個頗有意思的玩笑,說是“易經天下顯,易緯隱林間”,世人光知道大而化之的人文易理,卻模糊了群經之首的本來面目。與經學相應的緯學,長期以來都是漢代經學的另一張面孔。


經學趣談 —— 訂五經,布衣成學宗(一)

“易經天下顯,易緯隱林間”,《易傳》成書後,《易》原本的價值,就不再是尋求仕祿的讀書人要研習的了


經學家所謂孔子作《易傳》,作卦辭、爻辭,並不能按照今天圖書出版的規則來看。經學家在這裡推崇孔子,用的是一種託古形式的偽託。孔子的後世門人,只要遵循著孔子的初心,他們所取得的思想成就,就可以歸因給孔子,這也是儒家“法先王”思想的運用。萬一那天真露了怯,堯、舜、周、孔這些先王先哲,都是自己擋風的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