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趣谈 —— 订五经,布衣成学宗(一)

六经,是经学学者要从事的主要课题。今天一般不说六经,而是说“五经”,也就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五大经典,白话文里“经典”这个词,就是打这来的。经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了贤才步入仕途的进阶学问,可自打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中间跨越了三个多世纪,才到汉武帝朝。这里要说一个文史常识,古时候说某个朝代,是有规范叫法的。今天我们叫汉朝或汉代,在日常语言中,是一个意思。但古时候不这么讲,比方说汉武帝时期,比较规范的说法,是汉代武帝朝。“代”,是替代的意思。汉,替代了秦,成了当时合乎礼法,应和天志的帝国;“朝”,则说的是一任皇帝的在位时期。

三百多年的岁月里,列国纷争占据了其中大半的时光,先秦的经学注疏在战乱中遗失,就很好理解了。再加上秦始皇焚书坑儒和对思想的高压管控,经学学者也不敢明目张胆地研习学问,因此又造成了学术上的断层。六经中的《乐经》因此成了一部失传的经典,六经也就成了五经。经过经学学者的后天努力,孔子删订五经的大体故事,还是能还原出个大概轮廓的。


经学趣谈 —— 订五经,布衣成学宗(一)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在五经之中,《易经》是群经之首,孔子自己也感叹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经学家们看来,《易》的八种卦象,相传是上古人物伏羲所制。此后,周文王又重新编排整合,形成了六十四卦。可这毕竟只有卦象,没有卦辞。《连山易》《归藏易》用的是易术,也就占卜的技法,这门技艺不便于普传。经学家觉得,真正给《易》加入人文思想的,还得归功于孔子的功德。孔子给每一卦,注入了卦辞;给卦中的每一爻,又添注了爻辞。还为《易》加入了人文化的解释,形成了十篇《易传》。到了这里,《易》的卜筮作用,被经学家的人文学理所取代,也就正视形成了流通广泛的《易经》。

《易经》的流布,并不是谁都看好的,有些掌握了易术的方家,就对捧着《易经》死磕的书生,开了个颇有意思的玩笑,说是“易经天下显,易纬隐林间”,世人光知道大而化之的人文易理,却模糊了群经之首的本来面目。与经学相应的纬学,长期以来都是汉代经学的另一张面孔。


经学趣谈 —— 订五经,布衣成学宗(一)

“易经天下显,易纬隐林间”,《易传》成书后,《易》原本的价值,就不再是寻求仕禄的读书人要研习的了


经学家所谓孔子作《易传》,作卦辞、爻辞,并不能按照今天图书出版的规则来看。经学家在这里推崇孔子,用的是一种托古形式的伪托。孔子的后世门人,只要遵循着孔子的初心,他们所取得的思想成就,就可以归因给孔子,这也是儒家“法先王”思想的运用。万一那天真露了怯,尧、舜、周、孔这些先王先哲,都是自己挡风的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