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咬人、打人時,大人的反應決定娃未來,明智家長這麼處理

文|好孕姐

前幾天,去看望媽媽時,隨便抱了抱剛剛一歲的小侄子,而我抱了一會兒弟弟接手的時候,一歲的寶寶對著弟弟的臉打了一巴掌,把弟弟打蒙了:“這小屁孩,咋能這麼對你爹呢?你聽好了,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效果怎麼樣呢?小侄子並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而是咿咿呀呀的對著他爸爸笑,無奈,弟弟一秒破功。

而在日常生活中,家有一兩歲的寶寶,家長肯定會有同樣的困惑:為什麼寶寶會那麼喜歡打人、咬人?養成打人、咬人的習慣了可怎麼辦?而當我們明白了寶寶有這樣動作的原因,自然也就知道了該怎麼應對。

​當寶寶咬人、打人時,大人的反應決定娃未來,明智家長這麼處理

一兩歲寶寶打人、咬人的原因

而一兩歲的寶寶打人時,多是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但是自己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只能用更直接的方法來表達,而小手也是他能夠控制的東西,所以覺得控制小手更具備自主性;同時,寶寶咬人,可能因為牙齒正在萌出,牙床比較癢,還有可能因為受到大人不良行為的影響。

弟弟跟弟妹在家開玩笑總喜歡“打打鬧鬧的”,而寶寶看到眼裡,也以為對大人伸手是表示友好、希望引起對方注意,因為寶寶本身沒有善惡的意識,所以行為完全出於本能,也是出於模仿,這個時候大人的應對態度才真正顯示出水平高低。

​當寶寶咬人、打人時,大人的反應決定娃未來,明智家長這麼處理

糾正動作,不等於“以暴制暴”

一兩歲寶寶出現打人、咬人的動作是正常的,但不代表家長可以縱容寶寶,畢竟讓他知道這件事情“是不對的”還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態度一定不能是“以暴制暴”,家長越是用暴力手段制止,越容易引發寶寶叛逆的小情緒,反倒把這樣的行為當成刺激父母的“手段”,從而變得更加的一發不可收拾。

​當寶寶咬人、打人時,大人的反應決定娃未來,明智家長這麼處理

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必不可少

近幾年,《正面管教》的流行也讓“和善而堅定”的教育方法深入人心:在面對寶寶不好的行為習慣時,家長首先應該用比較和善的態度指出寶寶的行為“錯誤性”,但是給寶寶講解大道理還是算了,因為太小的寶寶根本就理解不了大人的話,反而會讓家長產生“挫敗感”。

理解寶寶行為背後的原因,在寶寶做出這樣的行為時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制止,就可以了。寶寶逐漸淡忘掉這樣的行為習慣,找到其他的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也就不會繼續打人、咬人的行為。

同時,大人也應該避免自己成為寶寶模仿的對象,大人之間的打打鬧鬧,讓寶寶以為是正常的,也會讓寶寶產生茫然的情緒。

理解寶寶,然後教他正確的做法,耐心地等待他成長,而寶寶不會令我們失望的。

-----------------------

關注【好孕】,你想知道的科學備孕、孕期護理、胎兒發育、產後護理,寶寶發育,時尚教育,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此外,還有我們的特邀作者,從自身經歷出發,講述育兒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