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17年,勤勉兢業,最終還是成了亡國之君,煤山殉國,為哪般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1611-1644),生於立春日,父朱常洛,母劉氏。崇禎為朱常洛第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勤勉的皇帝,是明朝自太祖以來罕見的勤政之君,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宮中從無宴樂之事。除了照例應免日期之外,每日視朝,並參加日講和經筵。同時也是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勤勉兢業,無力迴天”這八個字,可以概括崇禎的一生。

在位17年,勤勉兢業,最終還是成了亡國之君,煤山殉國,為哪般

朱由檢

明朝的皇帝大多短命,在位時間也都比較短,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 落水生病的朱由校服用“仙藥”身亡後,17歲的崇禎繼承其哥哥朱由校帝位。

崇禎帝即位後,抓準時機開始大力剷除閹黨,魏忠賢死後。將魏忠賢黨羽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流放或禁錮終身,使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

在位17年,勤勉兢業,最終還是成了亡國之君,煤山殉國,為哪般

剷除閹黨魏忠賢

然後開始平反冤獄,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並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託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

這一系列的舉措,迅速清除掉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地位,閹黨之禍逐漸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為之一振,然而初登皇位的崇禎,在誅滅魏忠賢勢力的同時,也促使明末龐大的文官勢力更加膨脹。緊接著又連年自然災害、瘟疫爆發崇禎帝就是在這樣背景下執政了17年。他到底經歷了什麼以及亡國背後的原因,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01

自然災害不斷,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

崇禎朝以來,年年有天災,百姓流離失所。崇禎元年,北方大旱,寸草不生;崇禎三年大飢;崇禎五年大飢;崇禎六年大水;崇禎七年秋蝗、大飢;崇禎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崇禎九年旱蝗;崇禎十年秋禾全無;崇禎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崇禎十三年大旱;崇禎十四年旱。

在位17年,勤勉兢業,最終還是成了亡國之君,煤山殉國,為哪般

百姓流離失所

02

瘟疫爆發,人死八九,屍骨遍野

崇禎十三年(1640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爆發瘟疫傳染,人死八九,屍骨遍野。

據史學家不完全統計,明代萬曆和崇禎年間兩次鼠疫大流行中,華北陝、晉、冀3省死亡人數至少在千萬人以上。鼠疫的流行與旱災、蝗災及戰亂的接踵而至,明王朝抵不住清兵南下,也就在情理之中。

在位17年,勤勉兢業,最終還是成了亡國之君,煤山殉國,為哪般

爆發瘟疫

03

內憂外患,國庫空虛,難尋可用之人

此時,農民軍起義已經十多年了,從北京向南,南京向北,縱橫數千裡之間,白骨滿地,人煙斷絕,行人稀少。崇禎帝召保定巡撫徐標入京覲見,徐標說:

“臣從江淮而來,數千裡地內蕩然一空,即使有城池的地方,也僅存四周圍牆,一眼望去都是雜草叢生,聽不見雞鳴狗叫。看不見一個耕田種地之人,像這樣陛下將怎麼治理天下呢?”

崇禎帝聽後,潸然淚下,嘆息不止。於是,為了祭祀難民和陣亡將士和被殺的各位親王,崇禎帝便在宮中大作佛事來祈求天下太平,並下詔罪己詔,催促督師孫傳庭趕快圍剿農民軍。

在位17年,勤勉兢業,最終還是成了亡國之君,煤山殉國,為哪般

大順軍

此時,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明廷苦於兩線作戰,每年的軍費“三餉”開支高達兩千萬兩以上,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餉的情況普遍,常導致明軍內部騷亂譁變。

04

新年伊始,局勢更加嚴峻,加速明王朝的滅亡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定都西安,建國號“大順”。

二月初八,李自成的大順軍攻陷太原,晉王朱求桂投降;十二日,忻州失守;十六日代州失守;二十三日真定失守;二十四日山西全境失守;二十五日彰德失守,趙王朱常諛被俘......

三月初一,大順軍攻陷守武關,李自成下令屠城。當晚,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宣府總兵王承胤叛變,又連下居庸關、昌平,北京城緊急戒嚴。

三月初五,河間失守;初七,大同失守;初八,宣府失守,太監杜勳投降;十二日,昌平失守;十三日,居庸關陷落......崇禎帝急調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入衛京城,並號召在京勳戚官僚捐助餉銀。

三月十五日(4月21日),農民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同時,劉芳亮率領南路軍,東出固關後,真定太守邱茂華、遊擊謝素福出降,大學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過昌平,抵沙河。

三月十七日的早朝上,崇禎帝朱由檢提筆寫下了:

“諸臣誤朕至此!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文武官個個可殺,百姓不可殺。”

在位17年,勤勉兢業,最終還是成了亡國之君,煤山殉國,為哪般

崇禎帝早朝上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大順軍兵臨城下。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外城西側的廣寧門,農民軍由此進入今復興門南郊一帶。

三月十八日晚,崇禎帝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稱萬壽山,今北京景山),遠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只是哀聲長嘆,徘徊無語。

05

崇禎帝媒山殉國,留下六十一字詔書

三月十九日,崇禎帝在北京煤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年僅33歲。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死時只有太監王承恩陪在身邊,道盡了這位皇帝淒涼的心境。

臨死前,崇禎帝於藍色袍服上大書: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在位17年,勤勉兢業,最終還是成了亡國之君,煤山殉國,為哪般

崇禎帝媒山殉國

06

客觀的來說,崇禎帝朱由檢即位以來,始終兢兢業業,不敢有一絲懈怠。崇禎帝白天在文華殿批閱奏章,接見群臣,晚上則在乾清宮看奏章,遇到軍情緊急時便連續幾晝夜不能休息,政治氣象也有過“小陽春”的回暖跡象,但是也無法扭轉大明氣數已盡的時局。 大明朝亡國原因,主要有:

其一,在位期間,朝廷黨爭不休,民間災害不斷,導致域內農民起義爆發,關外後金政權趁勢崛起,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

其二,儘管崇禎帝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卻無人可用。在位期間沒有人才輔助他。無奈之下,崇禎帝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太監。

其三,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用人之術,又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17年間他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對大臣動輒怒斥、砍頭、凌遲,史書記載其殘忍程度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有心報國的人都不敢請纓為他效命了。

其四,崇禎帝雖六下罪己詔,然苛捐雜稅層出不窮,民不聊生,為鎮壓農民起義,開徵“剿餉”,每年加派銀三百三十餘萬兩。崇禎十二年,又加徵“練餉”,每年徵銀七百三十餘萬兩。而明末的眾多農民起義也正是其貪財苛政最嚴重的後果。

其五,在遼東戰局屢敗之時,不納周皇后遷都之諫而喪失了最後的機會。

最後,我們只能說運氣問題了。崇禎死後,蔓延多年的鼠疫在清順治元年(1644年)後就消散得無影無蹤,華北各地風調雨順,社會經濟開始復甦。因此,我們只能說崇禎帝時運不濟了。


當然,明朝滅亡的原因很多,在此不一列舉了。如何看待崇禎帝17年執政生涯,在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裡這樣寫到:崇禎皇帝“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為政“刻薄寡恩”,“急劇失措”;“對於軍國大事的處理,樞要人物的升降,時常是朝四暮三,輕信妄斷”;看上去儘管像是想要有所作為的“明君”,會做些表面的仁義功夫,實際上卻是“十分‘汲汲’的‘要譽’專家”,對種種積弊並不真心設法去解決。

故而,崇禎帝儘管勤政,卻錯誤百出,不僅不可能中興明帝國,其亡國也幾乎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