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層疊疊,方寸見天地

贛派建築,亦可稱之為贛派民居、贛式民居、江右民居。是漢族江右民系的傳統建築。亦是中國古建築的重要流派之一,贛派建築文化呈現一種多元並存的狀態,代表性的村落有樂安流坑、吉安釣源等村鎮。

贛派建築|層層疊疊,方寸見天地

贛式馬頭牆


  古江右地區盛行敦本敬祖之風,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據《續資治通鑑》載:”江州民陳蘊,聚居二百年。食口二千。“江右古民居受江右文化傳統和優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形成獨具一格的贛派建築風格。粉牆、瓦、馬頭牆、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簷、曲徑迴廊、亭臺樓榭等的和諧組合,構成贛派建築的基調。江右古民居規模宏偉、結構合理、佈局協調、風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裝飾在門罩、窗楣、樑柱、窗扇上的磚、木、石雕,工藝精湛,形式多樣,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贛派建築文化佈局簡潔,樸實素雅,是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築。外看,多為長方形平面,用空半磚牆圍合,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峻的馬頭牆,半掩半露的雙披屋頂隱在重重疊疊的馬頭牆後面,馬頭牆造型豐富多樣,翹首長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風。入內,其格局多為二進三開間,一堂一廳,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臣室,左右對稱。木構穿鬥式樑架,並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簷部常做成各式的軒,形制秀美且富於變化。堂前均有較為狹小的天井,既從採光通風之用,又取四水歸堂之意,無形中把人與天銜接起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情境。

贛派建築|層層疊疊,方寸見天地

贛派民居


  贛派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樑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樑中部略微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扁圓形(明代)或圓形(清代)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立柱用料也頗粗大,上部稍細。明代立柱通常為梭形。梁託、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為丁頭拱)、斜撐等大多雕刻花紋、線腳。

  樑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交融,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樑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顯得格外古樸典雅。牆角、天井、欄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岩裁割成石條、石板築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成圖紋。牆體基本使用小青磚砌至馬頭牆。

贛派建築|層層疊疊,方寸見天地

流坑古村建築特色


  樂安縣流坑古村,位於江西省樂安縣牛田鎮東南部的烏江之畔,距縣城32公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個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村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裡,保存有明萬十年族譜3本,清代各房譜牒20多個版本,各種宗廟58座。大宗祠遺址更是一絕,五根高8米,直徑0.7米的花崗岩石柱,傲視蒼穹,被稱為流坑的“圓明園”。

  流坑村以規模宏大的傳統建築、風格獨特的村落佈局而聞名遐邇。明代中葉村子經過規劃,形成了七橫一豎八條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設置門樓、門樓之間以村牆連接圍合的整體佈局,巷道用鵝卵石鋪地,並建良好的排水系統,別具一格,堪稱一絕。村中現存500餘幢建築中,明清佔建築及遺址計206餘處,村中古建築均為磚木結構樓房,質樸而簡潔,但建築裝飾十分講究。

贛派建築|層層疊疊,方寸見天地

贛式建築


  室內裝飾主要有木雕(刻)、磚雕(刻)、石雕(刻)、彩畫和墨繪,其風格明快,工藝精湛,圖案豐富,內涵深邃,反映了贛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天人合一”的崇尚,對倫理道德的尊重。“理學名家”宅門前和大宗祠遺址上的元明時代的紅石獅子,文館享堂內六鬥藻井上的明代彩繪,都是難得的藝術精品。而明代民居懷德堂照壁上的“雀(爵)鹿(祿)蜂(封)猴(侯)”磚雕壁畫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鑲雕,更是題材豐富,技藝高超,國內絕無僅有,堪稱國粹。

  隨著現代新形勢的發展和建築品位的提升,贛派古建築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江右人的居住要求,於是出現在傳統贛派建築上改良的新贛派建築,新贛派建築是在贛派古建築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建築風格而形成的。是贛派建築的升級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