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冠軍進化論

李娜:冠軍進化論

巴黎,羅蘭加洛斯,全世界網球選手心中最艱苦的比賽地,相對鬆軟的紅土會降低你的球速,網球也會因為泥沙的顆粒而出現不規則彈跳,還有巴黎酷熱的陽光,但你也只能如此,因為即便有許許的微風,也不會給你帶來涼意,反而,揚起的沙塵會令你苦惱不堪。

距離羅蘭加洛斯不遠,便是高聳的埃菲爾鐵塔,局間休息時,電視導播會切入從埃菲爾鐵塔到羅蘭加洛斯的航拍畫面。所有在羅蘭加洛斯比賽的球員都無比嚮往這一旅程,因為,浪漫的法國人會邀請最後的冠軍捧著冠軍獎盃在埃菲爾鐵塔下留下永恆的紀念,一同相伴的還有巴黎美麗的落日餘暉。

2011年6月,手捧蘇珊·朗格倫杯在巴黎將盡的夕陽中同埃菲爾鐵塔合影的是一位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人,在此之前,羅蘭加洛斯一直記錄著她在四大滿貫中的最差戰績,她毫不掩飾地表示自己不喜歡這裡,她從沒想過會在這裡有如此的作為,正如她一步步從十六強到八強、再到四強、到決賽,直到最後成為冠軍,每次的賽後採訪,她都會說一個詞:“想不到。”

她是李娜,來自中國。成為法國網球公開賽女單冠軍之後的新聞發佈會上,有記者讓她形容一下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和奪冠心情,記者話音未落,她便已經開口:“夢想成真。”只是,沒人會相信一切真的可以如此精煉,而在如此的精煉背後,一定是過盡千帆的歷練。


李娜:冠軍進化論


青春,叛逆的

如果,人的命運不是註定,那麼,就很有可能是一次精確縝密的運算,其中任何一個步驟的差異都會導致結果的迥然不同,正如李娜,如果不是今天的她,這個名字也許會出現在羽毛球賽場上,或者成為芸芸眾生中頗不起眼的一個。

最初,李娜是被父親寄望圓自己“羽毛球全國冠軍”的夢而走上羽毛球場的,但教練怎麼看在場上拿著羽毛球拍的李娜怎麼不像打羽毛球的,“你的動作更像是打網球”。恰逢網球隊的教練去羽毛球隊選材,如此評價李娜的羽毛球隊教練便將弟子推薦到了網球隊。“你怕太陽嗎?”這是網球隊教練見到李娜的第一句話。“不怕,太陽有什麼可怕的,我不怕”。這是李娜當時的回答。“那時候小孩子還沒有開竅,哪知道太陽會把自己曬黑,曬黑之後就會變得不美……”每當回想起那個對話,後來的李娜都會發出如此的感慨。

隨後的日子便和許多從小練體育的中國孩子一樣,從業餘體校開始一步一步到專業隊,打得出色進市隊、省隊、國家隊。在這期間,李娜在網球方面的天賦逐步展露,每個帶過她的教練都能在她身上感受到巨大的希望。在這期間,讓自己走上體育之路的爸爸則早早地辭世,這個變故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李娜的性格。“她就像一個刺蝟。她有時候可能扎到別人,但實際上她是在保護自己,而不是為了去攻擊別人。”李娜的丈夫姜山做出過如此的解釋。

李娜在17歲時正式轉入職業網壇,征戰職業比賽,她身上所蘊藏的巨大網球能量開始得到釋放。1999年,她在所參加的ITF挑戰賽中拿到三項冠軍,其中前兩項她都是以非種子選手的身份奪冠。此外,她還在雙打比賽中連續6次折桂。

2000年,李娜18歲,成年的她用堪稱驚人的表現繼續著自己看似前途無量的網球生涯。這一年,她在ITF賽場總共取得52場勝利,成為勝場最多的選手。此外,她還贏得了四場WTA賽事的勝利,56勝的總勝場在所有職業選手中並列排在第三位。WTA巡迴賽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站的比賽是李娜首度參加WTA巡迴賽,結果在女單首輪中落敗,但與搭檔李婷奪得該站賽事的女雙冠軍,這也是中國選手首度在WTA巡迴賽中奪冠。同年,在上海舉行的POLO公開賽中,李娜擊敗同胞易景茜奪得自己的首場WTA巡迴賽勝利。

此時的李娜,是中國國家女子網球隊最被人看好的球員,是ITF賽事中的“高手”,還在2001年北京舉行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一舉拿下女單、女雙以及混雙三個冠軍,“我覺得國內所有的比賽,我該拿名次的也拿了,但國際排名最高就在120位,怎麼打都上不去了。教練帶著我跟李婷出去打比賽,我們就好像與世隔絕一樣,也不跟國外的運動員交流,我感覺不像在走職業路線一樣,所以感覺自己也付出、努力了,但是120位對於職業球員來說,真的不算什麼。當時不知道自己下面的路該怎麼走。”

這是需要溝通的時刻,但是,當時的教練仍然有著很重的“舉國體制”色彩,教練就是教練,我怎麼教你你就怎麼練,然而李娜偏偏又是個性急加倔強的姑娘,“我的那個教練是從小就一直帶我,所以我跟他溝通方面可能有一些問題,因為他永遠覺得他是教練,我是隊員,我們不可能平起平坐這樣,永遠都是他指示什麼,我就得去服從,我覺得心裡不太舒服。 ”

至於這個“不舒服”的結果,就是李娜在2002年釜山亞運會前夕突然宣佈退役。

這絕對是屬於李娜的方式,收拾好行李,然後在桌上留下了一封信,信上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尊敬的國家網球隊領導,由於我個人身體不適,可能不適於網球的發展了,希望特批我下隊。”隨後,她坐飛機離開了北京,回到武漢,進入華中科技大學學習。

這是一場屬於青春的動盪,帶著賭氣的叛逆色彩,然而背後卻是一種無目的衝動和對未來的迷茫。常年在網球場上揮拍加揮汗的李娜並沒有那麼容易就能適應在大學課堂、圖書館、宿舍、食堂中穿梭的日子。

2004年,孫晉芳出任網管中心主任,她找到在校園中讀書的李娜,以領導的身份用一種不是領導的態度告訴她:“你不考慮別的,也得為自己考慮,難道你以後就真的這樣了?徹底離開網球了?”這是一次針對剛硬的軟化,事實證明,這是對付李娜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很快,她便回到了網球場上。


李娜:冠軍進化論


冠軍,進化的

在競技體育中,天賦的力量是最原始最直接的,但如果想要將天賦轉化為最終的成就,需要的則是一步步破繭成蝶的蛻變和進化。

重返網球場的李娜僅用一年的時間就再次將自己的世界排名提高到了第33位,她從資格賽打起拿到了廣州國際女子公開賽的冠軍,成為第一個在WTA巡迴賽中奪得單打冠軍的中國人。她還闖入了2005年埃斯托利爾賽的決賽,這是中國選手首次進入紅土賽事決賽。她更是幫助中國隊力挫斯洛文尼亞隊歷史上首次打進聯合會杯世界組二組。

而這些,都是屬於天賦的能量,就如同上好的肥料可以讓植物快速生長出一片茂密,但最終的賞心悅目卻是需要精雕細琢的修剪,而網球天賦背後的性格缺陷卻成為了李娜最需要磨練的地方。

2006年,李娜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一年,她歷史性地打入了溫網八強、美網十六強,面對世界排名二十到三十位的選手,她保持著穩定的勝率,但同時也會在一場比賽中上演多達61次的非受迫性失誤。2006年年底的多哈亞運會,她以一號種子的身份出戰卻沒有任何金牌入賬,她的情緒經常會在一場比賽中大起大落,起時所向披靡,落時丟盔卸甲。

儘管對於職業網球運動員來說,奧運會並不是分量足夠的比賽,但2008年北京奧運會對於李娜而言,卻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在北京的蓮花球場,她是唯一一名參加了全部單打比賽的中國女選手,打入半決賽的她面對的是為整個國家的網球女子單打項目取得歷史性突破的關口,現場觀眾壓抑不住的熱情終於在她回擊一個志在必得的高壓球時徹底激怒了她,“Shut up!”一聲尖利的吼聲穿透了每個人的耳膜,隨後便是蜂擁而至的議論和質疑,一路凱歌的她也在最後功虧一簣,成了最後四強中唯一沒有站上領獎臺的人。

“當時你在喊出之後,覺得是痛快了,還是……”“我覺得更壓抑了,懊惱。我覺得當時喊完以後感覺不是真的發洩出來了,反而更鬱悶了。”

於是,性格便成了她身上比網球才華更令人關注的焦點,任何比賽,人們都要分一部分注意力來關心她的心態,她的任何表情可能都會被人們當作一種心情起伏的信號,但是李娜還是李娜,繼續在WTA巡迴賽中挑戰著高手、提升著自己的排名,當她在輸了球后的新聞發佈會上託著下巴笑呵呵地對所有記者說“唉,人生總有起起伏伏”的時候,人們看到了她的變化,看到了一種“定”的力量。

“她每次發球都超過180公里/小時,要頂住她的發球,我告訴自己這是關鍵,可是卻總是做不到,我有些喪氣,很迷茫。心裡想著:這比賽,還怎麼玩?”

本屆法網女單1/4決賽,同李娜隔網而立的是奪冠熱門、身高1.83米的捷克姑娘科維託娃,兩個星期前,她剛剛在馬德里用近乎羞辱的懸殊比分將李娜淘汰出局。

第一盤速敗,李娜的急躁也開始躁動,但一種理性的倔強也開始發揮作用:“輸也要輸得漂亮。至少要把她的發球回過去,不能讓她這麼輕鬆得分。”扳回一盤後的決勝盤,李娜一度面臨著0比3的落後,但最終崩潰的卻不是她。

“決勝盤0比3,我自己都不敢想象能夠翻盤成功。但我告訴自己,她只不過破了我一個發球局,我破一個回來就又打平了。這就是我最新學會的—無論何時,你總能找到積極的一面。而且現在中國電視臺都有轉播比賽。如果那些年輕的球員看到我這麼慘,人們對網球的熱情也許一下子就會減弱許多……”

天賦的迸發是激烈的,而天性的收斂卻是緩慢的,而這個波折不斷的進化結果,便是黃金比例分配後的天賦和天性,以及中國人、亞洲人的第一座網球大滿貫冠軍獎盃。


李娜:冠軍進化論


玫瑰,帶刺的

李娜的胸口有一個玫瑰和丘比特之間組合的刺青,所有人都看得到。如今,這朵玫瑰已經步入了她最美的花期,儘管,花杆上的刺依然清晰可見。

2011年2月25日,某網球雜誌舉辦的“中國網球人物評選”頒獎禮現場,網球界人士齊聚一堂,球員是球員的樣子,官員是官員的樣子,工作人員是工作人員的樣子,而李娜則是李娜的樣子,露背小禮服加淡淡的煙燻妝,她不再是一位簡單的運動員,而是從事網球這項時尚動感運動的職業球員,她參加著這個星球上最忙碌也最受矚目的巡迴賽事,她依靠自己的成績賺取獎金運作著屬於自己的團隊,她清楚地知道對於職業網球選手而言什麼是重要的,她尊重贊助商,用精湛的球技取得競技領域的突破,同時也用專業的精神追求著商業價值的增值。

年初的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李娜距離冠軍已經咫尺之遙,闖入決賽的成績也已經令眾人讚歎。但是,位於南半球的墨爾本的豔陽過後便是北半球仍然沒有褪去的寒意,連續幾站比賽的“一輪遊”也令質疑的目光再次襲來。

“澳網之前,我百分之九十五的精力都專注在網球上,而澳網之後,所有的人都來了,媒體、贊助商,我只能拿出百分之六七十的精力,但這是職業球手必須適應的狀況,特別是對於贊助商,他們幫助了我很多,給了我很多,除了打好比賽,我也需要配合他們做很多事情,這是應該的,只求別人給我付出,而我什麼都不做,我的性格不允許我這樣。”

法網比賽中,李娜也依舊遵循著這一最能體現職業網球選手專業精神的商業準則,在球場上最大限度地發揮專業技能,而在球場下最大限度地維護商業價值。女單決賽前,對於自己的比賽,李娜並未太多提及,反而提到了正在進行的男單半決賽,最終,同為耐克旗下球員的納達爾和費德勒會師決賽,李娜在微博中期盼的“耐克年”也終於實現。

然而,競技體育的職業化並不代表球員個性的大眾化和商業化,李娜依舊延續著自己爽直、天然的個性。流利的英語,燦爛的笑容,更衣室裡的好人緣以及新聞發佈會上的妙語連珠,李娜天性中陽光天真的一面在越來越大的舞臺上盡情揮灑著,她試著開始收斂自己的急躁,但那並不是隱忍,她依舊會偶爾地釋放,只是會在收和放之間找到如同天賦和天性和平共處的黃金比例。

年初澳網女單決賽中,她要求裁判告訴現場的中國觀眾,請他們保持安靜,每每比賽進入難熬的瓶頸期,她都會將怒火發洩給看臺上的丈夫姜山,後者則會背起球包迅速離場。法網決賽,當斯齊亞沃尼在第二盤發起絕地反擊的時候,李娜的表情中有似曾相識的煩躁,對著看臺上自己的團隊大聲抱怨,好在,與過去不同,這些不安的情緒在如今多半會變成一種宣洩而不會真正地主導比賽。

曾經的賽後新聞發佈會上,丈夫姜山和大批記者齊聚一堂,面對記者如今身為職業球員如何辛苦的問題,李娜的回答一度讓現場氣氛有些尷尬:“身為女人,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嫁給一個很有錢的男人,然後哄著他,另一條就是讓自己變得很有錢,然後被人哄,我已經不可能嫁給一個很有錢的男人了,所以,只有讓自己變得很有錢才行。”

一瞬間,姜山的身上聚集了很多旁觀的目光,他沒有任何反應,微微一笑,因為,在他眼中,這才是李娜!


李娜:冠軍進化論


“不管是被罵還是被開玩笑,你難道真的不會感覺不舒服嗎?”

“真的不會,因為,這才是李娜,這些直接的、無所顧忌的東西是她的天性,正是因為這些天性、這些獨特的東西才成就了今天的李娜,如果把這些東西都改掉了,李娜也就不是李娜了。”

話音剛落,手捧蘇珊·朗格倫杯的李娜用流利的英語在全世界的矚目下表達著她對姜山的感謝,笑顏如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