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功回望80年代北京文學現場,他說“北京作家很調皮”

10月22日,“文學的力量”第五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作家、評論家們在三場主題對談活動中,從歷史、過往、未來三個角度對北京文學書寫進行多維度探討。

陳建功回望80年代北京文學現場,他說“北京作家很調皮”

這三場對談的主題分別為“文脈綿長——文學高峰的經典回顧”、“交相輝映——群星璀璨的北京文學”、“繼往開來——面向未來的經典寫作”,曹文軒、李洱、張清華,陳建功、寧肯、陳福民、石一楓、付秀瑩、劉大先在近4個小時的論壇中暢所欲言。

“北京作家很調皮。”陳建功特別盤點了北京作家的特質,認為他們善於發揮自己的個性,努力呈現個性,這個特質從汪曾祺到石一楓,在一代代北京作家中一脈相承。

上世紀80年代的北京文學,對於陳建功而言是美好的回憶。他認為濃厚的文學氛圍,促進了北京文學在80年代的繁榮。他回憶說,當年《北京文學》副主編李陀身邊集結了中青年作家,有張承志、陳建功、鄭萬隆、韓少華、張欣辛、劉索拉、劉慶邦、莫言、餘華、蘇童、格非、馬原、孫甘露等。但是,李陀對作家們說話並不客氣,“他罵我們寫的是什麼啊,還開了一堆書單讓我們看。”而陳建功說,他當年寫興奮了,也會深更半夜去東四敲鄭萬隆的家門,兩人討論得熱火朝天。

陳建功認為,上世紀80年代的北京文學具有對時代新的發現,也有新的突破,不僅題材拓寬了,寫作手法也有新意。當年,汪曾祺寫完《受戒》,但一直不拿出來。李陀說:“我看看。”汪曾祺回答道:“我這小說發出來需要一些膽量。”陳建功說,當年文學評獎沒有《受戒》,但這部作品寄託了作者對人性的呼喚,汪曾祺站在民間立場向正統文化提出挑戰,寫得含蓄,又具有人性的美。

上世紀80年代的北京文學,同樣在作家寧肯心中有崇高地位。他回憶說,當年每週都要去王府井書店看書,在書店把角的地方出現一個報刊亭,讓他第一次在報刊亭看到了報刊雜誌,他買過1980年、1981年左右的《小說月報》,那上面就登載著陳建功的小說《流水彎彎》。而王蒙意識流小說,更讓寧肯連連感嘆其寫作非常超前,即便在今天也未過時。

“一個城市需要有文學的加持。”寧肯認為,北京做為文學之都當之無愧,完全可以與巴黎、紐約、莫斯科等世界文學之都比肩。而文學評論家陳福民也感慨道,汪曾祺、張承志、王蒙、王朔、石一楓等一代代北京作家,鑄就了複雜、飽滿,具有生命力的北京文學資源。與此同時,北京文學在擁有既有輝煌的同時,也面臨時代鉅變之後,如何重新整理、定義的問題。“讀者只看豆汁、焦圈、衚衕是不夠的,在傳統基礎上,還需要提煉出、開拓出新的文化符號、新的文化元素。”陳福民說。

一方面要繼承前輩作家的文學精粹,一方面要寫出前輩作家沒有考慮到的地方,這是年輕一代作家面臨的挑戰。作家石一楓說,幸虧北京這個城市值得寫的地方太多了,“我們這一代作家不僅要寫北京,更要書寫這個時代中國人最關心的問題。”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路豔霞


編輯:金力維


流程編輯 劉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