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信豐又有四項非遺列入市級名錄

11月26日

贛州市人民政府公佈一批


贛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名錄

信豐又有四項非遺列入市級名錄:


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信豐共計4項)

信豐馬燈/萬隆紅石雕刻/小河手工制鼓技藝/古陂王龍


非遺,

是老祖宗留給

我們的文化記憶,

也是一個地域

最具風情的組成部分,

現在,小編帶你瞭解新列入市級非遺……


01小河手工制鼓技藝

小河手工制鼓技藝是存於江西省信豐縣小河鎮的一種用牛皮、竹木為原料,手工製作打擊鼓的技藝。


在贛南客家,鼓的作用主要用於樂隊演奏、宗族祭祀等多種不同用途。


小河制鼓主要製作贛南傳統文化活動中九種常用的鼓,其中當家鼓、雙獅鼓、單獅鼓、龍船鼓、龍燈鼓、小鼓、板音鼓、九皇鼓,做鼓師傅都統稱為寶藍鼓。還有一種兒童玩樂的搖鼓。


重磅!信豐又有四項非遺列入市級名錄


九種鼓的功能和尺寸大小都不相同,音法、做法和行規習俗也各不相同。如當家鼓主要用於家族祠堂作為召集族人的信號,要求音色渾厚、透亮。並根據宗祠面積等不同條件有諸多講究。


其他的鼓主要用於舞獅、採茶戲和傳統樂隊的節奏,是必不可少的樂器之一。音色要求高,製作、調音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且出師時間長,有“學藝(學做鼓)三十年”之說。


重磅!信豐又有四項非遺列入市級名錄


小河制鼓的主要製作材料是牛皮、木材、竹子。鼓身多用杉木和樟木製作成型,工藝上包含了刨板、蒙皮、竹釘、調音、上漆等十幾道工序。


小河制鼓技藝製作的鼓,結實耐用、備受歡迎,在信豐縣及周邊縣市享有盛譽。當地還流傳著一句“石龍塘師傅zèng(做)鼓,響噹噹呱呱叫,儘管放心沒得哇(說)”的說法。



02萬隆紅石雕刻

萬隆紅石雕刻是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萬隆鄉一種用當地特產紅石為原料,雕刻各種建築裝飾構件的傳統美術。


客家人遷徙至萬隆定居後,興土木,建房舍,成家業、謀發展。生存的基礎之一就是房屋的建造。萬隆等地木材少且代價較高。因此萬隆人因地制宜用當地山上的紅色石材替代部分木材建造房屋。


重磅!信豐又有四項非遺列入市級名錄


紅石易取大料,比木材堅實耐用且防火,本身色澤具有一定的裝飾效果,從而成為萬隆、小河、正平一帶民居的主要建築材料。


隨著石匠在紅石上刻畫一些紋飾,逐漸發展成為了一種雕刻藝術,也慢慢形成了信豐西南片以紅石雕刻為主要裝飾的民居風格。萬隆紅石雕刻主要以雕刻牌坊、照壁、門額、窗花、門墩、石柱、石獅和風水裝飾構件為主。


重磅!信豐又有四項非遺列入市級名錄


雕刻的內容主要是戲劇人物、神仙、麒麟、獅、象、鳳凰及各種詞句、對聯,紋飾以卷草紋、葉脈紋和波浪紋為多。技法上以陽刻、陰刻、浮雕、鏤雕、圓雕為主。


石雕作品精美,技法精湛,成為萬隆一帶建造房屋的主要裝飾藝術。代表性作品為萬隆寨下古木莊“松柏長春”石牌坊、小河鎮土埂背 “雲漢天章”牌坊。為清代建築,為本縣建築少有的石雕佳品。


03古陂王龍

古陂王龍是信豐縣古陂老圩在元宵期間的一種以舞香火龍為載體,表達自己心願、弘揚老圩百家姓團結和睦之風的民俗活動。


因香火龍為古陂老圩百種姓氏共享而尊之為王,故稱“王龍”。古陂人又稱之為王獅,是和古陂蓆獅、犁獅齊名的“古陂三獅”之一。


古陂王龍民俗起源於古陂建埠初期,有“古陂建圩有王龍”之說,是古陂老圩獨有的鬧元宵民俗活動。和古陂河對岸的黎明犁獅、一路之隔的圩背蓆獅形成三足鼎立關係,成為古陂香火獅文化重要的拼圖。


重磅!信豐又有四項非遺列入市級名錄


古時古陂洪水氾濫,老圩百姓為了祈求平安,在古陂河邊建立了水閣廟,每年以端午龍舟、扮故事、過年舞太平香火王龍、添丁還願等活動完成古陂老圩百家姓的祈福活動,水閣廟也成為老圩百姓的精神駐地。


王龍民俗活動由老圩百家姓捐資參與,倡導的是老圩百家姓團結、和睦、共生共存。由舞小龍、舉大龍、拜水井、巡遊老圩、百家菜和添丁掛燈組成了這個元宵民俗。


重磅!信豐又有四項非遺列入市級名錄


古陂王龍的舞蹈動作輕盈。表演時以繞圈為多,採用了很多碎步、滑步等步法,中間有大量的穿插套路。古陂王龍與常見的香火龍相比,體積更龐大、儀式更隆重、造型更獨特、內容更豐富。


04信豐馬燈


“馬燈”是一種流傳於信豐縣河東片區,以竹製彩馬為表演道具,邊唱邊跳的傳統表演形式。又稱“打馬”、“打馬子”。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民間傳統表演形式之一。


信豐馬燈起源及發展已無法考證。跟信豐本土的戲劇演出有著一定的淵源。


信豐馬燈只有“馬”和“鞭”兩種表演道具,“馬”用竹篾、彩布等各種材料紮成,色彩鮮豔。眼、耳、牙、鬃、尾一應俱全。馬背、馬腹為空心,下面裝飾馬裙。


道具似馬非馬、似驢非驢,神采奕奕且不失詼諧。“鞭”由竹竿製成,與戲劇表演的馬鞭相似。信豐馬燈分“三馬”、“四馬”兩種表演形式,“三馬”為一公馬兩母馬結構,四馬則是為兩公兩母結構,由大堂花鼓四個主演出馬演出。


重磅!信豐又有四項非遺列入市級名錄


信豐馬燈表演一般由拜馬、報馬、跑馬、傳馬花四個內容組成。演員將“馬”套在身上,模仿騎馬進行表演,邊唱邊跳。以“打”、“唱”、“擺”、“遊”為主要特點,演員走8字形臺步、互相穿插,配以快步跳躍等表演動作。


馬燈伴奏一般採用嗩吶、小鈸、大鈸、大鑼、小鑼、小堂鼓等樂器伴奏,打擊樂器為多。嗩吶為演唱時的主要伴唱樂器,與演員的唱腔相輔相成。


重磅!信豐又有四項非遺列入市級名錄


信豐馬燈作為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文藝表演形式,曾經有過輝煌時期,促進了當地文化、音樂、戲曲的發展,也豐富了當時百姓的文化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