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無視孩子哭鬧的存在是傷害,如何打開心扉溝通,關上門教子

為什麼無視孩子的哭鬧和存在是深入骨髓的傷害

在公園的滑滑梯旁邊,看到一個3歲的小朋友抱著媽媽的大腿不停地大哭,而一身靚麗的媽媽卻無視孩子的哭喊,神情談定而笑容滿面的和另一位媽媽聊著天。這一聊就是半個多小時,期間小朋友哭喊的頻率隨著媽媽的無視越來越激烈,但無論孩子多麼的無助,媽媽就是不理他,以至於嗓子都哭啞了。我百思不得其解這位媽媽為什麼要採取這種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面對20幾個小朋友和20幾個成年人大哭不止。

為什麼無視孩子哭鬧的存在是傷害,如何打開心扉溝通,關上門教子

眾所周知,管教孩子除了需要智慧之外,場所也很重要。不同的場所化解和管教孩子的方式千差萬別。不論孩子犯了什麼錯,或者其需求有多麼過分,這種置孩子於大庭廣眾之下哭鬧而不加理睬,只管自己聊天的方式是很不可取的。或許這位媽媽是想用這種置若罔聞的方式,來懲罰孩子以達到給其做規矩的目的。但從孩子的內心來說,這種無視其存在的措施,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

為什麼無視孩子哭鬧的存在是傷害,如何打開心扉溝通,關上門教子

一方面,孩子的哭鬧得不到回應,於孩子而言是媽媽不愛他了,容易導致孩子的情緒更加崩潰,心理上的安全感越來越差。另一方面,因為長時間得不到重視和回應,情緒處於崩潰的邊緣,其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叛逆的心理也會越來越強。第三方面,大庭廣眾之下哭鬧得不到理睬,讓孩子顏面盡失之外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易產生自閉的心態。第四方面,長時間的哭喊容易造成孩子的嗓音受到損傷。總而言之,媽媽只顧自己聊天而不顧孩子的哭鬧和情緒,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為什麼無視孩子哭鬧的存在是傷害,如何打開心扉溝通,關上門教子

面對情緒崩潰的孩子,該如何打開心扉溝通,關上門教子

需要和被需要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精神營養,不存在合理與不合理的區別,因為合理與不合是成年人的觀點,而不是孩子的真實感受。家長可以作引導,但不能無視其需求的存在。比如,帶孩子去商場,有的孩子看到玩具就想要,不買就大聲哭鬧、滿地打滾。在他們的內心世界,“需要”被滿足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至於大庭廣眾之下的無理取鬧,也是他們的一種策略。但如果家長無視他們的存在,在大庭廣眾之下打罵孩子卻是非常不妥的。

為什麼無視孩子哭鬧的存在是傷害,如何打開心扉溝通,關上門教子

其實,碰到這種情況,最簡單而有效的辦法就是,把孩子抱到無人的角落,回應他們的哭鬧,比如哄一鬨,溝通一下並做一做思想工作,如果還是不行,可以適當採取置之不理的方式,但這種置之不理的方式也僅限於在沒有第三才在場的情況下。如果而對眾多的人而對孩子採取置之不理的方式,不僅會讓孩子變本加利地哭得更兇,還會使孩子的情緒更加失控。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是好面子的,當一個人面子都不要了,說明其會不斷放低自己的底線。做人的底線一旦沒有了,道德和情感約束就難以起作用,最後的結果就是等待法律的約束。

為什麼無視孩子哭鬧的存在是傷害,如何打開心扉溝通,關上門教子

再舉個例子,比如日常工作中,如果你犯了點小錯,領導或主管當著全公司的員工的面批評或教訓你的話,你很可能會不顧後果的頂回去,由此可能造成彼此的口角、打罵和強烈對抗。但如果領導在私下無人時對你進行批評或教訓,你很容易就接受並改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要臉樹要皮,即自尊所導致的結果。方法不同,效果和後果都會千差萬別。所謖關起門教子就是互相尊重,坦誠溝通,以達到彼此信任、團結合作的目的。

為什麼無視孩子哭鬧的存在是傷害,如何打開心扉溝通,關上門教子

理解不等於認同,信任不等於任性而為

我們都知道,對孩子的教育貫穿於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年人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個人的言行和意志強加於孩子身上。同理,孩子比成年人更加以自我為中心,只不過因為自己弱小,不得不服從家長的支配。家長習慣於以自己舒服的方式來要求孩子,但這種自己舒服的方式並不一定就是對的或者說是正確的方式。比如,孩子喜歡邊吃邊玩,而大人為了省事也為了節約時間和精力,就會要求孩子坐下來安安靜靜地吃飯,或者追著孩子餵飯。但是,坐下來安安靜靜地吃飯是有違孩子的天性的,而追著孩子餵飯卻是成年人慣出來的毛病。

吃飯的邏輯其實也很簡單,對於孩子而言他是願意自己親自動手吃飯的,只不過喜歡用手抓飯吃,並弄得滿地都是菜和飯。但這種飯和菜弄得滿地滿身都是的狀況卻是大人最不願意看到的,因為吃完之後,大人要幫孩子換衣服,還得打掃衛生。因此,為了自己方便,所以對孩子多了一些強制性的管控,至於孩子樂不樂意,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其實,對於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孩子是非常樂意自己動手的,如果家長要幫著喂,他反而會不高興。這就是有錢難買我願意,自己動手樂趣無窮。

如果從字面上來看“理解”的話,“理解”其實是一種忽悠的態度。因為“理解”不等於認同,你說你理解我,只不過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已。有時候說“理解”是一種安慰,但更多的時候,說“理解”是因為幫不上忙。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說“理解”是因為並不認同對方的想法或觀點,只好以說“理解”來平衡彼此的情緒罷了。至於“信任”,往往得到的是一種任性。比如,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關係越親近越不客氣;關係越親近要求也越多;關係越親近就會越嚴厲。其原因就在於,有的人喜歡用信任去打破本不該跨越的邊界,以此彰顯自己的強勢和無能。

總而言之,愛可以是無私的,但一定是有邊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