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无视孩子哭闹的存在是伤害,如何打开心扉沟通,关上门教子

为什么无视孩子的哭闹和存在是深入骨髓的伤害

在公园的滑滑梯旁边,看到一个3岁的小朋友抱着妈妈的大腿不停地大哭,而一身靓丽的妈妈却无视孩子的哭喊,神情谈定而笑容满面的和另一位妈妈聊着天。这一聊就是半个多小时,期间小朋友哭喊的频率随着妈妈的无视越来越激烈,但无论孩子多么的无助,妈妈就是不理他,以至于嗓子都哭哑了。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位妈妈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面对20几个小朋友和20几个成年人大哭不止。

为什么无视孩子哭闹的存在是伤害,如何打开心扉沟通,关上门教子

众所周知,管教孩子除了需要智慧之外,场所也很重要。不同的场所化解和管教孩子的方式千差万别。不论孩子犯了什么错,或者其需求有多么过分,这种置孩子于大庭广众之下哭闹而不加理睬,只管自己聊天的方式是很不可取的。或许这位妈妈是想用这种置若罔闻的方式,来惩罚孩子以达到给其做规矩的目的。但从孩子的内心来说,这种无视其存在的措施,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

为什么无视孩子哭闹的存在是伤害,如何打开心扉沟通,关上门教子

一方面,孩子的哭闹得不到回应,于孩子而言是妈妈不爱他了,容易导致孩子的情绪更加崩溃,心理上的安全感越来越差。另一方面,因为长时间得不到重视和回应,情绪处于崩溃的边缘,其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叛逆的心理也会越来越强。第三方面,大庭广众之下哭闹得不到理睬,让孩子颜面尽失之外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易产生自闭的心态。第四方面,长时间的哭喊容易造成孩子的嗓音受到损伤。总而言之,妈妈只顾自己聊天而不顾孩子的哭闹和情绪,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为什么无视孩子哭闹的存在是伤害,如何打开心扉沟通,关上门教子

面对情绪崩溃的孩子,该如何打开心扉沟通,关上门教子

需要和被需要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营养,不存在合理与不合理的区别,因为合理与不合是成年人的观点,而不是孩子的真实感受。家长可以作引导,但不能无视其需求的存在。比如,带孩子去商场,有的孩子看到玩具就想要,不买就大声哭闹、满地打滚。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需要”被满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至于大庭广众之下的无理取闹,也是他们的一种策略。但如果家长无视他们的存在,在大庭广众之下打骂孩子却是非常不妥的。

为什么无视孩子哭闹的存在是伤害,如何打开心扉沟通,关上门教子

其实,碰到这种情况,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孩子抱到无人的角落,回应他们的哭闹,比如哄一哄,沟通一下并做一做思想工作,如果还是不行,可以适当采取置之不理的方式,但这种置之不理的方式也仅限于在没有第三才在场的情况下。如果而对众多的人而对孩子采取置之不理的方式,不仅会让孩子变本加利地哭得更凶,还会使孩子的情绪更加失控。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好面子的,当一个人面子都不要了,说明其会不断放低自己的底线。做人的底线一旦没有了,道德和情感约束就难以起作用,最后的结果就是等待法律的约束。

为什么无视孩子哭闹的存在是伤害,如何打开心扉沟通,关上门教子

再举个例子,比如日常工作中,如果你犯了点小错,领导或主管当着全公司的员工的面批评或教训你的话,你很可能会不顾后果的顶回去,由此可能造成彼此的口角、打骂和强烈对抗。但如果领导在私下无人时对你进行批评或教训,你很容易就接受并改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要脸树要皮,即自尊所导致的结果。方法不同,效果和后果都会千差万别。所谡关起门教子就是互相尊重,坦诚沟通,以达到彼此信任、团结合作的目的。

为什么无视孩子哭闹的存在是伤害,如何打开心扉沟通,关上门教子

理解不等于认同,信任不等于任性而为

我们都知道,对孩子的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年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个人的言行和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同理,孩子比成年人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只不过因为自己弱小,不得不服从家长的支配。家长习惯于以自己舒服的方式来要求孩子,但这种自己舒服的方式并不一定就是对的或者说是正确的方式。比如,孩子喜欢边吃边玩,而大人为了省事也为了节约时间和精力,就会要求孩子坐下来安安静静地吃饭,或者追着孩子喂饭。但是,坐下来安安静静地吃饭是有违孩子的天性的,而追着孩子喂饭却是成年人惯出来的毛病。

吃饭的逻辑其实也很简单,对于孩子而言他是愿意自己亲自动手吃饭的,只不过喜欢用手抓饭吃,并弄得满地都是菜和饭。但这种饭和菜弄得满地满身都是的状况却是大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吃完之后,大人要帮孩子换衣服,还得打扫卫生。因此,为了自己方便,所以对孩子多了一些强制性的管控,至于孩子乐不乐意,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其实,对于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孩子是非常乐意自己动手的,如果家长要帮着喂,他反而会不高兴。这就是有钱难买我愿意,自己动手乐趣无穷。

如果从字面上来看“理解”的话,“理解”其实是一种忽悠的态度。因为“理解”不等于认同,你说你理解我,只不过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已。有时候说“理解”是一种安慰,但更多的时候,说“理解”是因为帮不上忙。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说“理解”是因为并不认同对方的想法或观点,只好以说“理解”来平衡彼此的情绪罢了。至于“信任”,往往得到的是一种任性。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关系越亲近越不客气;关系越亲近要求也越多;关系越亲近就会越严厉。其原因就在于,有的人喜欢用信任去打破本不该跨越的边界,以此彰显自己的强势和无能。

总而言之,爱可以是无私的,但一定是有边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