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女皇武則天為什麼建造薦福寺

在西安的人和來西安的人都知道,在古城大南門外一里許,有一座高聳的千年古塔——小雁塔。它已在這佇立了一千多年。小雁塔的所在地就是唐朝由女皇武則天親賜修建的皇家佛寺——薦福寺。該寺始創建於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公元684年),距今一千三百餘年。


小雁塔|女皇武則天為什麼建造薦福寺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魏晉時代已生根發芽,南北朝時勢力滋蔓,隋代佛教初興。到了唐代,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滄桑鉅變,幾經起伏,幾代佛徒為之傳播,奮爭、獻身、才真正進入了穩固的發展時期,也迎來了她在中國的輝煌時代。

中國自公元581年隋朝開始,佛教由民間逐步進入上層社會至宮廷。並日益為皇室所重視,成為他們統治人民的重要工具,因而其地位、迅猛上升。到了唐朝(公元618年)其勢頭有增無減,高祖李淵曾“未做皇帝前就篤信佛教,做了皇帝后更是建立寺像、設齋行道。”(《宗教通史簡編》)。

至武則天親政(公元690—704年)的十五年裡,又出現了有史以來的興佛高潮。當時“造寺不止,枉費財者數百億;度人不休,免租庸者數十萬”。(《舊唐書·辛替否傳》)。據統計,當時全國寺觀廟庵總數已達3716所,計度僧尼18500餘人。位於唐朝帝都長安中部的“薦福寺”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產物之一。

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執政三十五年的唐王朝第三代皇帝李治在東都洛陽貞觀殿薨,年五十六歲。

遺詔太子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資治通鑑》卷二百三)。高宗去世時,舉國哀悼,神都和長安城沉浸在一片陰霾、肅穆、沉痛之中。朝權在握的則天武后已是“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太后處分”(《舊唐書·高宗本紀》),她為了表達對先夫的一點情意以謝天下,為了顯示她即將奪位的威儀,為了以死者之尊壓眾人之驚,她親自選定並下令要專門為其夫建造一座宏大寺廟,追薦亡靈。為使這一願望儘快實現,且皇帝“龍體”不可久擱。要重新建寺費短期可成。為此,武后選定了已瀕於廢棄的原英王顯(武后第四子後為唐中宗帝)之舊宅,改為祭祀之所。此宅“位於唐長安城朱雀門街之東從北第二坊,曰開化坊之東南隅。此坊西界朱雀門大街,東界安上門街,南鄰安仁坊(今小雁塔院所在)並有渠自西向東經坊北而過。”(《長安志》)“原該處本為隋煬帝在藩舊宅。”隋煬帝做了皇帝后,此處遂成為隋朝皇家寓留園囿別舍。隋朝滅,李唐繼,仍收為皇產。


小雁塔|女皇武則天為什麼建造薦福寺


高祖武德時(公元618-626年)曾賜給尚書左僕射蕭禹為西園。以後禹子銳娶唐太宗長女襄城公主,在此營建成宅第。襄城公主死後,官市為英王宅(由官裡出錢買下後賜於英王李顯為宅舍)。高宗死後,武則天欲臨朝而廢太子李顯,以“汝欲以天下與韋玄貞(李顯妻韋后之父)”為罪,廢中宗為廬陵王,“幽於別所”(遷出開化坊之英王宅)就將此處改為寺廟。由此可見薦福寺廟是由宅院改建而成。此前一直為隋、唐兩朝皇家王侯、公主府第宅院,其建築已有相當規模。

公元683年末,高宗死後經過幾十天緊張的佈置、其“龍體”由則天和兒子李顯、李旦護送返回京城,移入宮城太極殿停放,並由中宗李顯同李旦及王公貴戚,皇室親族徹夜守靈以待發喪。在停屍一百天的日子裡,長安城充滿了陰霾和威嚴,朝野上下潛伏著殺機和陰謀,則天武后一面大力籌措高宗祭祀大典活動,另一面則暗地佈置謀殺異己,廢黜幼主篡位稱帝的行動。她將才繼位五十四天的中宗突然廢黜,並於三天後又派丘神勣殺了幽居巴州的太子李賢(武后第二子)可見當時朝廷的恐怖氣氛。公元684年3月高宗薨百日,唐王朝宗室、皇族、國戚、朝臣千餘人在英王宅祭地舉行了隆重的祈福儀式,為高宗亡靈超度(昇天)。當時請佛門沙彌二百人為之祈福頌經。民間俗稱“為先皇帝獻福”,故武則天親賜名為:“大獻福寺”。祈福開祭眾僧合頌,擊磬扣器,其聲悠揚震盪,頻頻迴響在京城的上空,一派肅穆悲亢的氛圍。祈福儀式結束後才將高宗靈柩發喪乾陵入葬。當時,從長安獻福寺、太極殿到乾陵墓地百餘里大道沿途數十萬百姓孝服舉哀,萬杆幡旗招展,官兵護衛著靈車浩浩蕩蕩,其場面莊嚴宏大可想而知。

從683年高宗死到690年,不到六年的時間裡,武則天兩廢太子顯和旦,逐殺顧命大臣宰相上百人,終於篡位,改國號“武周”,定年號“天授元年”。


小雁塔|女皇武則天為什麼建造薦福寺


為了進一步利用佛教鞏固武周統治,在神都洛陽正式立武氏七廟為“太廟”,將長安的唐太廟和高祖、太宗、高宗三廟改為“享德廟”(《武則天本傳》)。這種作法實質上是有意降低和削弱李唐家族的威望和影響,為達到自己的政治為目的,消除各方面可能對她造成的不利因素。另外,為避開“獻福寺”僅僅作為高宗帝的專祭之所,而不便利其開展更廣泛、能隨其所需的宗教活動,為此她決定改“獻福寺”為“薦福寺”。畢竟這是她丈夫的諡號寺廟,她不但親自改稱、命名,還親筆題書飛白體“敕賜薦福寺”五字賜給寺院,制金字匾額。初懸於淨土院,歷宋、元、明、清寺院幾毀幾廢,僧徙人更,但賜號始終未改,直傳至今。現小雁塔慈氏閣上仍懸有明正統年寺額一塊,上書“敕賜薦福寺”五個大字。她還假借大乘教之《大雲經》言:“則天乃彌勒下生,作浮提(人世)主,唐氏合微”。(《舊唐書》《薛懷義傳》)。由此可見,武則天對佛教的崇拜和利用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為此,在她登基之年,對新改薦福寺更是傾投巨資,大加營飾,當時薦福寺“世運甚盛”(《長安史績考》)。“佔地三百畝、度僧三百餘”,可見規模之大。由於武則天自喻她是“彌勒下生”,故而她格外崇信“彌勒佛”。據說當時在她的影響下,全國各地大肆營造彌勒佛,僅此一項耗費銀兩就達上千萬兩之巨。中國第二大佛敦煌莫高窟的33米彌勒坐佛,就是武則天下詔而造,僅用了四年時間,是為武則天做女皇而造輿論。而薦福寺不但在正殿(大雄寶殿)設有三世佛之一彌勒全身像,還在寺院二門設“彌勒閣”,後院一側設“彌勒殿”專門供奉這位“武則天下生”的佛爺,此習一直延續至清代末年。至今小雁塔院內仍保留有“慈氏閣”(即彌勒閣)和配殿彌勒殿。一寺供奉三尊彌勃,也是薦福寺不同於其它寺院的特殊之處。可見武則天不僅把薦福寺看作她丈夫的專廟,也把它視為自己的重要宗教領地,而成為傳世皇家寺院。為此,即使在武宗滅佛這樣滅頂的毀寺的時代,武宗李炎仍“上都左街留慈恩、薦福;右街留西明、莊嚴”而未敢觸動分毫。

據記載,薦福寺開化坊之寺院唐代末年毀於兵火,後移入安仁坊之浮圖院,仍佔地二百餘畝。據考證,唐代末有兩次較大的戰亂,一次是指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對這座唐王朝營建了近三百年的都市給予了毀滅性的破壞。當時“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華軒繡轂皆消散,甲第朱門無一半”。然而黃巢畢竟也是一個佛教信徒,他只搗官宅,不毀佛寺。第二次是指天佑元年(904年)起義軍叛將四鎮節度使朱溫重返長安,肆意搗毀長安城池,火燒建築無數,以強迫唐僖宗遷都洛陽。“毀長安宮室、百司、民間廬舍,取其材浮渭水沿河而下運往洛陽”。長安城幾乎成為廢墟,可以斷定,開化坊薦福寺佛院主要毀於此次兵亂之災。

薦福寺佛院焚燬後,未再重建。唐末以後寺院併入南面安仁坊塔院,即今天的小雁塔院,仍佔地近二百畝之大,又歷時一千餘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