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大金得勝陀頌碑

大金得勝陀頌碑座落松原市扶余縣徐家店鄉石碑崴子屯,是金代第五帝世宗完顏雍為追記先祖女真族傑出首領完顏阿骨打建國功業而立。八百年來,逐漸被世人矚目。近些年來中外學者,舉凡談及遼之滅亡,金之興起,多以金碑為佐證。至於金碑建立之原委及碑文中漢字與女真文字之考究的專章宏論,更是不乏其載,疊出不窮。在1982年出版的《扶余縣文物志》中,對此碑做了較為詳細的全面介紹,另有幾種報刊也介紹此碑,刊發了一些零散文章。

金碑是世宗所立,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似乎不必多想,確也值得深思。金太祖戎馬倥傯,雄兵滅遼,創建金國,為何其後之二、三、四帝均未舉動,而事隔七十年捱到金世宗(金太祖之孫)始為其祖樹碑立傳呢?至於二、三、四帝不為太祖立石,倒是無需多想。反之,對樹碑者金世宗,恰應多費些筆墨倒是值得的。因為,沒有金世宗就沒有金碑,可說金碑之誕生,系之於金世宗。水有源,樹有本,那麼,敘金碑產生之因由,如果避而不談金世宗,又何以去找因由呢?這是其一。其二,金碑是為完顏阿骨打創業而立,反之,如無金太祖創業之舉,亦無此碑。

松原:大金得勝陀頌碑

在金碑問世的前一年,即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金世宗完顏雍產生懷鄉之情,擬到先祖創業聖地一遊。大定十三年三月,世宗曾對宰臣說:“會寧乃國家興王之地,自海陵遷都永安,女真人漫忘舊風,朕時嘗見女真風俗,迄今不忘,今之燕飲音樂,皆習漢風,蓋以備禮也,非朕心所好,東宮不知女真風俗,第以朕故,猶尚存之,恐異時一變此風,非長久之計,甚欲一至會寧,使子孫得見舊俗,庶兒習效之。”會寧即上京(今阿城縣白城),金建國後,京都幾次南遷,時間既久,多染漢風,舊俗已忘,世宗為使後代習效女真舊習,很想回會寧去。

大定二十四年二月,世宗對群臣說:“朕將往上京,念本朝風俗重端午節,比及端午到上京,則燕勞鄉閭宗室父老。”世宗離中都燕京(今北京)以皇太子允慕守國,趙王永中留輔太子時諸王皆從。於五月果至上京,上謂宗戚日:“朕思故鄉,積有日矣,今既至此,可極歡飲”,“君臣同之,賜諸王、妃、主、宰執百官命婦各有差。宗戚皆沾辭起舞,竟日乃罷。”此段記載,描述了世宗離燕京,委趙王輔佐太子主持朝政,世宗協同群臣,於五月端午趕至上京,與宗戚們敘別離情,共同歡飲,一醉方休。

松原:大金得勝陀頌碑

此後,世宗遍覽故鄉,“觀魚於混同江”(今松花江)、“幸按出虎水(今阿什河)臨漪亭”、“閱馬於綠野澱”、“獵於勃野澱”等等,足踏故鄉混土芳香,追覽先祖之跡。在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正月的幾次宴席間,世宗更表露出懷念故祖深切之情。如宴於“光德殿”的一次,上謂群臣曰:“上京風物朕自樂之,每奏還都,輒用感愴。祖宗舊幫,不忍捨去,萬歲之後,當置朕於太祖之側,卿等勿忘朕言。”來上京日子不少了,大臣們幾次上書,勸皇上早回燕京,而世宗始終不願離開故祖舊地,並在這次宴席上叮囑諸臣,在他死後要把他埋葬在太祖身旁,可見世宗的情懷多麼沉重。在世宗將離故都上京時,宗室親老奉辭,上白:“朕久思故鄉,甚欲留一、二歲,京師天下根本,不能久於此也。”

世宗說他早就想念家鄉,很願多住一、二年,因為京城有很多重大國事需要他處理,不能再呆下去了,臨別時他告誡宗室親屬,今後過日子不要鋪張浪費,應當勤儉節約,不要忘記祖宗創業艱難,江山來的不容易,要守住基業。世宗在還都的途中,路過當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誓師之地(即今石碑座落處),並察訪有關祖宗的傳聞,召見了百二十歲女真族長壽老人,能夠記敘當年太祖開國創業的一些舊事,世宗很高興地給賜食、帛等物。還遇到一位百歲老嫗,也嘉嘆賜帛。世宗經過故鄉巡遊,耳之所聞,目之所見,更深切感到祖宗奠基之不易,尤於得勝陀起義,曠世英才,運籌帷幄,金戈甲冑,兵精將良,以少勝多,出奇制勝,英勇蓋世,橫掃遼宋,奠基金業,創世之功,不可無聞.遂產生立碑之念,以便將太祖開國功業,託金石之堅,名諸後世。所以世宗於四月回到燕京,立即下詔,“大金得勝陀頌碑”於七月二十八日立石,速度之快,極見重視。

松原:大金得勝陀頌碑

石碑結構由首、身、座三部分組成。碑首高79釐米,寬100釐米,厚38釐米,碑首浮雕四條蟠龍,龍身相交,龍首向下,龍目圓睜,龍鬚蠕動,真是纖毫畢露,栩栩如生,正面龍身盤曲間留額心,鐫刻“大金得勝陀頌”六個篆體字;碑身高177釐米,寬85釐米,厚31釐米,碑身左右邊緣陰刻忍冬草紋飾,正面刻有漢字碑文八百十五字,背面刻有女真大字碑文一千五百餘字;碑座為龜趺,長160釐米,高72釐米,寬97釐米。石碑全身高為328釐米。

當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揭起反遼旗幟,選擇此地興兵聚將,可謂適地利之便,擇良境而成業,一代英主,胸懷遠見,暫不為言。石碑座落處四周約為三十平方公里之平原,一片沼澤,蔓草叢生,水草豐盛,西北兩面有高達五十米的弓形斷崖所環抱之天然屏障,北臨松花江,東據拉林河,憑江河之險阻。尤其此地恰是遼金邊境接壤處,南臨遼之黃龍府(今農安)六十公里,間隔松花江天險,西距遼之北方邊陲重鎮寧江州(暫定為今伯都訥鄉所在地)僅百里之遙,兩軍對壘,進可迅擊,退可穩守。並且此處可居高臨下,操演兵馬,在古代是一處良好的天然練兵基地。現在憑地遠眺,猶可想見當年,金戈鐵馬,槍戟林立,一呼群諾的雄偉誓師場面(現在碑地附近,常有銅鍋、瓦缶、馬蹬、刀槍、箭鏃等出土文物,確有古戰場之遺風)。

松原:大金得勝陀頌碑

金太祖於1114年9月在此地誓師,長驅南下之幾次較大戰役,望風披糜,節節勝利,皆有詳細記述,《金史·本紀第二·太祖》中載:“九月,太祖進軍寧江州,次廖晦城。….進軍寧江州,諸軍填塹攻城。十月朔,克其城。”此段敘說了金太祖起兵,決定先攻寧江州,且出師有名,首先聚集兵馬,共發誓言,各表決心,施行有功者獎,違叛者罰的辦法,加之用兵之前,有天助其成的吉祥瑞兆,鼓舞著士氣,所以,第一戰役,順利地攻下了寧江州,衝破了遼國北方的門戶。“十一月遼都統蕭純裡將步騎十萬會於鴨子河(今松花江),太祖自將擊之。”此次戰役,太祖以約三千兵力,擊破遼軍十萬之眾,堪稱勇謀善戰。公元1115年“正月主申朔,群臣奉上尊號,是日,即皇帝位。上曰:“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賓鐵雖堅,終亦變壞,惟金不變不壞。金之色白完顏色尚白。'於是國號大金,改元收國。”

自此,金太祖登上皇位,正式稱帝,國號稱金。“丙子,上自將攻黃龍府,進臨益州。....遼騎七萬戍邊。九月克黃龍府。”遼主聞報黃龍府失守,大為震驚,於是遼末代皇帝天祚御駕親征,“自將七十萬至駝門。附馬蕭特末林牙蕭查利等將騎五萬,步卒四十萬至斡鄰。上自將御之。”此次戰役,兩軍兵力相差懸殊,金太祖以近一萬之兵力,擊破遼軍百十多萬之眾,打的天祚皇帝望影而逃。此為遼滅金興之開端。金太祖於得勝陀舉兵,開始伐遼,屢戰屢捷,十年(即公元1125年)踏破遼國,又二年(即公元1127年)滅亡北宋,至此,金太祖進據中原,成為一代之雄主。

松原:大金得勝陀頌碑

從金世宗於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立石,至明年(1985年)即是它的八百週歲壽誕之日了。大金得勝陀頌碑初次折斷於何時?考之文獻記載,其說有二。一說,扶余縣鄉人張其軍著《扶余縣志》中說:“清初不知何時折斷,遂橫倒地上,汙以風雪雨泥,幾不可辯。附近耕地農夫每以之磨鋤,或坐其上而話桑麻。”觀上,其碑折於清初之說,不知何所據。二說,此碑清初尚好完整。一說無憑,暫從二說,初次碑斷時間,可能在道光三年至光緒十三年間(即公元1823年至1887年間)。

殘碑的初次樹接是在民國初期。按張其軍之《扶余縣志》所記,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扶余縣長孔憲熙“命人以磚砌之(指建碑亭),重新接樹(1977年粘接時,殘碑斷處尚有彼時的水泥殘渣可見),遂得屹然壁立。”為使建樹碑亭事傳諸後事,孔氏特撰《建修得勝陀亭序》,由當時縣內書法名家孟溪郝文濂書丹,另刻一碑,立於金碑左前方(此碑尚存)。1945年,在東北光復當時的混亂中,孔氏所建碑亭被群眾拆毀一空,而石碑仍然屹立。

第二次建立碑亭是在1961年,大金得勝陀頌碑被列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政府撥款千元,派徐達音、孫耀林負責籌建,從春至秋,備料施工至建成共歷時八個月。碑亭系磚木結構,青磚亭壁,灰瓦脊式頂蓋,略仿孔氏碑亭舊樣,保存了民族古代廟宇建築風格。碑亭高四米五十,寬長各為兩米七十,坐北向南,前後兩敞門,碑在亭中。在施工期間,曾發現碑額反向,可能是孔氏樹接殘碑時,將碑額上反,經過請示,始將碑額調正過來。

松原:大金得勝陀頌碑

199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在所謂掃“四舊”中,石碑又遭到嚴重破壞,不僅將碑亭洗劫無存,且將石碑推倒,復毀為三折,碑之厄運相繼加重。惜碑亭存世不滿六年。

打倒“四人幫”,黨的文物保護政策又得到落實。政府先撥款五千元,派劉法祥負責籌措,在碑的四周修築了鋼筋水泥護擋,高兩米,每邊長十五米,周長共六十米。1977年政府再撥款八千元,對三折之殘碑粘接復原。此次派康殿榮、韓光烈、徐達音、姜海泉等人施工,從到外地購置粘接原料,經過化學藥物粘接,歷時七個月,又使金碑聳立,重展雄姿。金碑復原後,對碑文斷處之殘缺字,由鄭志(祖傳技藝碑石刻工,精巧細微)進行了補刻。最後並將全碑塗抹了化學固封保護劑,可防風雨剝蝕。過去民間謠傳石碑底下埋藏著金銀什物,間而有個別群眾挖取財寶,致使龜趺傾斜,增加了石碑折倒的危險性。所以在粘接殘碑復原之前,先將龜碑吊起,搞好石礎地基,先挖一九平方米圓形坑,深度一米,用石塊填充,水泥灌漿,養生抄平後,將龜趺安放原處,對石碑起到了長久穩定作用。

扶余縣之引拉灌溉工程,因河水流經碑地,距碑僅四十餘米遠,日久恐受水害,1983年,省又撥款七萬元,修建水泥石礎護坡。此項工程由韓光烈、祝國恩、鄭新城參與施工。坡高兩米,東西橫向三十五米,南北縱向三十五米,一千二百二十五平方米。計用石方量三百餘立方米,水泥七十噸。同時還修築了四角亭。堪稱工程浩大,壯美可觀。

大金得勝陀頌碑八百年來雖屢遭創傷,但經過黨和政府的多次保護維修,仍得安然健在。藉此金碑八百週歲壽辰之際,祝願稀世珍品,長存後世,晶瑩四射,永放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