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社火的不同來源

首先社火是中國漢族民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也是高臺、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等的通稱。

青海社火的不同來源

青海民眾表演社火

具體到青海社火的來歷,其中一個傳說是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年臨近春節,楚莊王在領兵打仗時,不幸被敵人圍攻,敵人喊著要拿楚莊王的人頭祭灶王爺。當時有一位臣子對楚莊王獻策說,可以“活享一品俸祿,死封廟祭的燈官”為重賞,僱一個與楚莊王面貌相似的放羊人當替身趁機突圍。楚莊王依計行事,果然逃過了劫難。後來,楚莊王平定天下,下了一道聖旨,命天下百姓每年正月出社火。那個救他的放羊人也被封為了燈官,專門掌管社火。

青海社火的不同來源

青海社火

但另一個傳說是目前比較公認的。傳說是在明王朝初定河湟後,因為中原地區人口密度過高,土地資源相對稀缺,再加上西北地區需要穩定,則採取的“移民實邊”政策。於是山西、陝西、河南、甘肅等地的大量民眾隨著軍隊舉家遷徙至河湟地區。

青海社火的不同來源

青海社火

遷入地區包括樂都在內的河湟地區。據史料記載,明王朝初定河湟後,朱元璋對西北邊防極為重視,鑑於歷史上對河湟的兵家紛爭,加強了軍事防禦力量。但在實施過程中遇到棘手問題,兵馬所需糧草由內地輾轉而來,費時費力;又因連年戰爭,邊地大片土地荒蕪。為了“養兵而不病農”,達到“強兵足食”的目的,朝廷出臺了一個“移民實邊”的策略,大力推行屯田制度,使移民屯田成為一項基本國策。明朝的屯田規模宏大,範圍廣泛,歷時持久,這是前朝所沒有的。大規模的邊防軍戍守河湟地區,引起了滾滾而來的移民大潮,中原一帶和江淮一帶的漢族人大量遷入河湟地區。清朝時期,全國人口急劇增長,但中原耕地卻沒有增加,農業勞動人口與可耕地面積之間失調的矛盾日見嚴重,“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為了解決中原人口密度過高的問題,朝廷效法明朝,推行移民屯邊策略,於是山西、陝西、河南、甘肅等地大量漢族人遷入河湟地區。同時還有中原一帶的一些商人自願來樂都一帶的河湟地區經商的。關於明清的“移民”,平安的許多家譜中也有記載的。

青海社火的不同來源

青海社火

如今的青海社火又有了新的發展,對一些傳統節目進行了改革,注入了一些新的內容,祈禱一方人甚至是一代人的長久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