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劉瑋書、MIT陳剛院士《Science》:會發電的“果凍”——巨熱電勢的離子熱電材料

果凍是小朋友們喜愛吃的甜點,但是機器人不吃東西,只需要充電。

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劉瑋書課題組打破了這個常識——研究人員運用最新原創性研究,做出了一個可以發電的“果凍”。“果凍”主要物質是從動物骨頭中提取出來的高分子物質明膠,不僅可以作為餐桌上的美食,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

南科大劉瑋書、MIT陳剛院士《Science》:會發電的“果凍”——巨熱電勢的離子熱電材料

近日,南科大劉瑋書課題組與麻省理工學院陳剛院士課題組合作離子型室溫熱電材料上獲得重大突破,通過離子的擴散熵與氧化還原電對反應熵的協同效應在準固態離子凝膠中實現了高達17 mV/K的巨熱電勢效應(如圖1)。研究成果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發表在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上。

南科大劉瑋書、MIT陳剛院士《Science》:會發電的“果凍”——巨熱電勢的離子熱電材料

圖1.巨熱電勢離子型熱電材料。(A)本工作制備的離子型熱電材料Gelatin-x KCl-m/n FeCN4-/3-熱電勢對比圖(x和m/n是摩爾濃度,FeCN4-/3-是Fe(CN)64-/Fe(CN)63-),其中Gelatin(x = 0 M, m/n = 0 M),Gelatin-FeCN4-/3-(x = 0 M, m/n = 0.42/0.25 M),Gelatin-KCl(x =0.8 M, m/n = 0 M)和Gelatin-KCl-FeCN4-/3-(x = 0.8 M, m/n = 0.42/0.25 M,水/明膠體積比rv=2.0和3.0);(B)本工作和報道採用thermodiffusion效應和thermogalvanic效應的絕對熱電勢。

基於Seebeck效應的熱電轉換材料可以實現熱能與電能之間的直接相互轉換,可為物聯網體系中的小型傳感器或電子設備提供可持續工作的電能。目前,基於傳統電子型的熱電轉換材料(e-TE)在室溫環境下捕獲的能量可以達到毫瓦級的輸出功率,但是受半導體電聲輸運行為的限制,優化的熱電勢約在200 μV/K左右。為獲得1~5 V的供傳感器正常工作的電壓,該材料需要成千上萬對n/p熱電對串聯,增加了器件的複雜度和集成度;或者需要外接升壓芯片提高電壓,但會增加功耗,提高成本。

離子型熱電轉換材料具有較高的熱電勢,產生熱電勢的形式大體上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利用離子的熱擴散效應(Thermodiffusion Effect),即利用溫差下離子定向遷移的濃度差引起的熵變實現熱到電的轉換,這與以電子為能量載體的Seebeck效應類似;另一種是利用氧化/還原電對的溫度效應(Thermogalvanic Effect),即利用氧化/還原反應過程中的熵變實現熱到電的轉變。該研究工作從實驗和理論兩個角度闡明瞭有負的溫度係數的thermogalvanic效應和p型熱電勢的thermodiffusion效應能夠協同作用進而產生高的p型熱電勢(如圖2)。

南科大劉瑋書、MIT陳剛院士《Science》:會發電的“果凍”——巨熱電勢的離子熱電材料

圖2.協同機理。(A)本工作制備的離子型熱電材料的電化學勢和電壓分佈,E為內建電場。(A)Gelatin-KCl,(B)Gelatin-FeCN4-/3-,(C)Gelatin-KCl-FeCN4-/3-。

研究人員對準固態離子型熱電轉換器件提出了一種新的準連續熱充電/放電工作模式,可以使器件循環運行100圈,實現5小時的工作時長。研究人員將25個5×5×1.8 mm的準固態離子型熱電單元串聯組裝成柔性可穿戴器件,該器件利用人體溫差實現高達2.2 V的電壓和5μW最大輸出功率(如圖3)。該工作以離子為能量載體實現熱到電的轉換,為物聯網體系中傳感器及電子設備實現所需電能自供給提供了一種選擇。

南科大劉瑋書、MIT陳剛院士《Science》:會發電的“果凍”——巨熱電勢的離子熱電材料

圖3.可穿戴離子型熱電器件的概念驗證。(A)拉伸示意圖;(B)由25個單元(Cu∣i-TE∣Cu,5×5×1.8 mm)組成的可穿戴離子型熱電器件利用人體溫差產生的電壓變化;(C)放電過程中的功率-電壓-電流變化;(D)可穿戴i-TE和e-TE器件利用人體溫度回收電能的性能對比圖。

劉瑋書主要從事室溫熱電材料與器件的研究。2017年,劉瑋書在為Material Today Physics撰寫的一篇題為“New trends, strategi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A perspective”的邀請綜述論文中,提出“Go beyond Seebeck effect”的展望。經歷了多次的失敗,劉瑋書課題組終於在“果凍”中找到了靈感,研發出了以離子為能量載體的新型室溫熱電材料。

該工作理論方面的突破得到了陳剛院士的重要支持。劉瑋書表示,科學探索除了需要有面臨挫折時的堅持,還離不開良師益友的指導。“實驗發現巨熱電效應,帶給我們的是短暫的喜悅和一堆疑問,在與研究夥伴反覆推敲,回答陳剛院士提出的一個個問題的時候,才真正體驗到研究的意義和魅力:研是動手,去探索與發現;究是動腦,去思考窮極真理,格物致知”。

論文第一作者為劉瑋書課題組博士後韓成功,共同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錢鑫對於論文在協同效應的理論解釋上有重要貢獻。劉瑋書陳剛為論文通訊作者,南方科技大學為論文第一通訊單位。論文的參與作者還包括南科大物理系教授張文清、南開大學教授王衛超、香港大學副教授馮憲平,以及2018級南科大-港大聯培博士生李其鍇

、2017級南科大-哈工大聯培博士生朱永濱、2018級南科大-哈工大聯培碩士生鄧彪、北科大訪問學生韓志佳等。

該工作得到了SUSTech-MIT機械工程教育與研究中心,廣創團隊項目和騰訊公益基金會“科學探索獎”項目的支持。

論文鏈接: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4/29/science.aaz5045/tab-pdf

劉瑋書簡介:

劉瑋書主要從事熱電材料與器件研究,目前已經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Nat. Energy、Energy Environ. Sci.、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等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論文總引用超過6000次,H指數38;已申請專利28項,獲得授權中國專利16項、美國專利3項、國際專利1項,參與了兩部英文專著中5個章節的編寫;應邀在美國TMS、國際陶瓷年會CICC、中國熱電大會等重要學術會議作特邀報告;獲首屆騰訊“科學探索獎”,深圳市孔雀計劃人才(B類);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下屬熱電材料及應用分會理事,英國物理學會IoP旗下雜誌Nanotechnology諮詢委員會成員。

陳剛院士:

陳剛,1964年出生於湖北南漳,國際傳熱學的領軍人物,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講席教授 。

1980年陳剛考入華中工學院動力系。1987年在華中工學院動力系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擔任講師。1993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機械系博士學位後進入杜克大學機械工程與材料科學系擔任助理教授。2001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擔任副教授;2004年擔任教授。2009年首次打破“黑體輻射定律”公式。2010年因為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2013年擔任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 陳剛的研究涉及熱傳遞、納米技術和能量轉換,主要包括微米和納米尺度能量轉換與傳輸機理的實驗、理論和數值計算

高分子科學前沿建立了“凝膠”、“熱電”等交流群,添加小編為好友(微信號:polymer-xiang,請備註:名字-單位-職稱-研究方向),邀請入群。

來源:南方科技大學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納米纖維素找北方世紀---

---表界面張力儀/接觸角測試儀找中昊清遠---


南科大劉瑋書、MIT陳剛院士《Science》:會發電的“果凍”——巨熱電勢的離子熱電材料

微信加群:

“高分子科學前沿”彙集了20萬高分子領域的專家學者、研究/研發人員。我們組建了80餘個綜合交流群(包括:教師群、企業高管群、碩士博士群、北美、歐洲等),專業交流群(塑料、橡塑彈性體、纖維、塗層黏合劑、油墨、凝膠、生物醫用高分子、高分子合成、膜材料、石墨烯、納米材料、表徵技術、車用高分子、發泡、聚酰亞胺、抗菌、仿生、腫瘤治療)。

添加 小編 微信(務必備註:名字-單位-職稱-研究方向)

我們的微博:高分子科學前沿,歡迎和我們互動

我們的QQ交流群:451749996(務必備註:名字-單位-研究方向)

投稿 薦稿 合作:[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