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真的是一本曲高和寡的經典嗎?

《道德經》真的是一本曲高和寡的經典嗎?它所提倡的“無為”是否就是什麼都不做?它對我們的意義真的足夠大嗎?

國外很多人在研究中國文化,其見解甚至遠超國人,令人慚愧,更慚愧的是:《道德經》,我沒有讀完,背誦亦是更加不可行的。

是否記得《青雲志》張小凡的師父田不易對小凡如是說:“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出自《道德經》第五章。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來悟。因為這東西最後還得落到自己身上,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天下莫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別看水外表柔弱,但它內在的力蘊含著強大的力量,發揮作用的時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道家講的弱是什麼?是一種善於勝利的方式和手段。力量不夠的時候示弱,為自己爭得機會。柔弱是戰勝剛強的一種勝利的方式和手段,柔弱勝剛強。”

“在智慧高的人眼裡,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無用之人,也沒有無用之物。你認為它沒用的是你的看法,你沒有看見它的用處。聖人善救人,故無棄人,沒有誰是應該拋棄的。”

開篇提出的問題其實大家內心各有答案,我個人感覺《道德經》絕不是曲高和寡的經典,其所講“無為”亦不是什麼都不做,“無為而無不為”是說: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順應自然的運行,不必去幹預自然的運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須去做“作為自然與社會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邏輯該做的事(無不為)。

莊子為大家展現了一種價值觀:無慾無為之人最逍遙。因此,在很多人眼中,無慾無為便成為達到這種最高價值的手段。也因此,向無慾無為靠攏,去刻意地“無為”。而不為人注意的是,“刻意的無為”與“不要刻意的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狀態,而後者才是道家的真正精神。

就如同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只是為了展示給大家一種現象,就是無為會導致無不為。但是,如果很多人帶著有色眼鏡去解讀,當“無不為”成了我們的目標時,那麼我們當然應該無為,但這種“應該無為”,則很明顯是一種“刻意的無為”。

最後一個問題:它對我們的意義真的足夠大嗎?

這個問題需要各自去讀《道德經》然後給自己一個答案。千人千面,每個人理解不同,答案自然不同。

今天七夕,在此祝福:天才有情人終成眷屬。

廝守在一起的固然幸福,異地的也無須難過,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在次祝福:乞巧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