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上熱搜的溫州市長,一開口就秒殺眾人:輸什麼別輸在說話

衝上熱搜的溫州市長,一開口就秒殺眾人:輸什麼別輸在說話


01.溫州市長一開口就圈粉無數

武漢疫情爆發依賴,我們見證了一線醫療人員的盡職盡力、奮不顧身,當然也目睹了黃岡健委主任一問三不知的閃爍其詞。

這個時候,也有一些人他們有責任,有擔當,邏輯清晰,執行有利,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他們毫不含糊,嚴防死守。

比如在2月2日白巖松連線溫州市的姚市長,在採訪過程中,姚市長全程脫稿,有問必答,對疫情的人數都瞭如指掌,既有數據支撐,又有邏輯,不遮遮掩掩,而是如實回答,這也給無數網友極大的信心。


衝上熱搜的溫州市長,一開口就秒殺眾人:輸什麼別輸在說話


很多網友都評價說:

“溫州市市長,太牛了,句句頭腦清晰!”

“這次採訪,真是最近看過最舒服的採訪!”

“江浙地區有錢是有道理的!”

作為江浙滬的一員,我感到驕傲,哈哈。

這就是會說話的魅力,從原因到措施,在到當下現狀的分析,又對未來做好了佈局,有理有據,邏輯清晰,用數據說話。

在職場上,很多人因為不會說話,錯失升職的機會,又或者說了半天,別人幾句話就能搞定,功勞就給了另一個同事;又或者在危難關頭,領導的幾句話安定人心,讓下屬熱血沸騰。

說話,是每個職場人士的必備技能。

會說話的人,一開口就贏了。

衝上熱搜的溫州市長,一開口就秒殺眾人:輸什麼別輸在說話


02.為什麼你說話,別人聽不懂呢?

說話最難的不是開口,而是如何讓別的人聽懂,有時候你覺得講明白了,但對方沒聽懂,倆個人的交流全程就是“我以為如何如何”,這樣不僅會造成溝通不順暢,也會陷入誤會。

《說話的力量》作者孫路弘就遇到過這種現象,在家用電腦剛剛走進中國時,他在一家電腦公司輔導售後支援。

有一次,一位客戶打來電話,說他上不了網了,問是怎麼回事兒。

這時客服需要先重複一下對方的問題:“您是說,您家裡的電腦上不了網了是嗎?”這不是廢話,這是讓對方知道你聽懂了。

接著客服繼續問:“您看一下您的貓有什麼問題嗎?”

客戶說:“你怎麼知道我家有貓?我家貓好著呢,就在窗臺上呢。”

客服這樣說就沒有讓對方聽懂,因為對方不知道“貓”是路由器。客服說:“您桌面上有一個‘我的電腦’圖標,看見了嗎?”

客戶說:“對,我桌面上是有一個電腦。”

客服說:“您桌面上還有一個開始鍵。”

客戶說:“我桌面上沒有開始鍵啊,就只有一個電腦啊!”這就又沒讓對方聽懂。因為他只知道屏幕,不明白“桌面”這個術語。好,那把“桌面”換成“屏幕”再說一次,還要確認對方聽懂了,你得再說一遍:“我現在在說的是屏幕上的東西,你把鼠標往左下角挪,有一個開始鍵,看見了嗎?”

對方終於說:“看見啦!看見啦!”這就叫確認對方聽懂。你看,這樣一來一往,也就完成了一次解釋。

現在來看,這個例子有些好笑,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會存在彼此不能相互理解的情況。

好的說話方式,是站在對方的角度,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交流,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自顧自在的表達。

衝上熱搜的溫州市長,一開口就秒殺眾人:輸什麼別輸在說話


03.會說話人,自帶魅力

一說起靠說話發散魅力,喬布斯可以說是一個標杆。有人說喬布斯的產品發佈會就像科技界的搖滾巨星演唱會。

事實也確實如此,大多數人只是簡單地傳達信息,而喬布斯的演講能夠點燃激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

除了產品本身具有吸引力之外,還有他的說話能力。

在推出 OS X 系統以後,喬布斯專門為 OS 9 系統開了一場追悼會式的發佈會,他在現場為躺在水晶棺裡的 OS 9 系統獻了一朵紅玫瑰,還深情地念了悼詞。你看,這就是很典型的表演型表達,這樣做會讓觀眾印象非常深刻。


衝上熱搜的溫州市長,一開口就秒殺眾人:輸什麼別輸在說話


有一次發佈會上,他說:“我一直很好奇,牛仔褲上的小口袋是幹什麼用的,現在知道了”,然後他就從那個口袋裡掏出了小巧的 iPod nano。這樣的一個肢體動作,不但介紹了新產品,還讓觀眾瞭解到了牛仔褲小口袋除了裝避孕套以外的新用途。

時隔八年,《中央廣播電視總檯2019主持人大賽》在前幾天落下帷幕,董卿一直吸引大家的眼球,每一次點評她的話都不多,但總能一針見血。

在新聞類總決賽一場,王嘉寧抽到的是熊與人對立的圖,選董卿點評選手王嘉寧時說道:“傷害與被傷害,有時候也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傷害他人,有時候也意味著在毀滅自己。”她表示一切都在追求一種平衡,“如果我們失去了平衡,那對不起,槍響之後沒有贏家。”


衝上熱搜的溫州市長,一開口就秒殺眾人:輸什麼別輸在說話


短短几句話,說清楚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對主題進行昇華,在這個特殊時期,聽到董卿這句話,醍醐貫地引人深思。

會說話的人,他們話不多,但只要一開口,就說到你的心坎裡,這才是真正的說話高手。

衝上熱搜的溫州市長,一開口就秒殺眾人:輸什麼別輸在說話


04.如何培養靠譜的職業說話風?

那麼在職場上,我們該如何說話呢?我有三個建議:

1. 少用高級次,多點實質性的數字

有些人喜歡用一些大詞,像什麼偉大啊,卓越啊,史無前例啊,里程碑啊,難以置信啊等等,以為這樣顯得有激情,有感染力,其實不是。過分使用這樣的詞,可能會模糊了你要表達的真實意圖。你想,如果一個領導老把一些普通的事情拔高,老把普通說成偉大,那就沒什麼平凡和偉大、重要和不重要之分了。所以應該注意避免這種套話,儘量說得簡單、清晰、準確。比如說銷售吧,別老說巨大勝利、一場大捷,可以多說點具體的數字。對團隊的評價也別動不動說乾的很棒,可以用“做的不錯”。

2.採用“河流模式”跟人說話

如果你和另一個人分別站在一條小河兩岸,為了和對方相遇,你就要在這條河裡放幾塊墊腳石,以便對方能順利過河。你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也可以利用這個場景,這裡的河流,就可以理解成你和對方的知識隔閡,而墊腳石,就是可以讓對方和你迅速建立起溝通的知識基礎。比方說,如果你問一個一年級的小學生“1-2”等於多少,他肯定以為你說錯了,因為他不知道負數的概念。所以,你首先要讓他明白什麼是負數,他才能理解這道題。也就是說,在這裡,負數的概念就是墊腳石。

3. 說話不要老模稜兩可、猶猶豫豫

有時候遇到的問題比較重要,或者比較困難,我們往往就容易說得不那麼堅決,而是用一些模凌兩可的話。這可以理解,畢竟這時候我們需要想清楚了再做明確的決定。但是,注意,不要用這種話來表達反悔的情緒,比如“這個事我本來不該這麼定”或者“這個情形有點難”。這種話很影響士氣,你應該更具體、更準確、更堅決一些。

說話是一種表達,很多人覺得只要說的越多,就越懂得表達。

其實不是,把表達兩個字拆開來,表是過程,達才是目的。

說得天花亂墜,但沒有說到別人心坎裡,聽者與說者沒有達成共識,就是白說。

真正會說話的人,心裡裝著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