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人物|2 包鹹

包鹹(公元前6—公元65),字子良,會稽曲阿(今江蘇丹陽)人,兩漢之際學術素養深厚的經學家、儒學大家。


丹陽人物|2 包鹹

包鹹從小聰明過人,經常是私塾老師在講臺上剛講完,他在下面就能背誦了。不久,在家鄉,包鹹已找不到比他自己學問更高的老師了,包鹹的父親只得將他送到當時的京城長安去上太學。包鹹進了太學,拜專門傳授儒家經學的博士右師細君為師,在老師的指點下,他的學業突飛猛進。他博覽群書,研讀《魯詩》、《論語》,並著書立說,成為當時太學生中較有名望的人物。

《後漢書·包鹹傳》載:包鹹“王莽末,去歸鄉里,於東海界為赤眉賊所得,遂見拘執,十餘日,鹹晨夜誦經自若。”王莽新政末年,包鹹三十六歲。因為天下大亂,到處爆發農民起義,連長安也是人心惶惶,到處都是亂糟糟的,包鹹無法安心讀書,於是他帶了一些書,離開了長安,準備回家鄉曲阿。途經東海郡(時隸屬山東),遇到了一支農民起義軍,因為這個隊伍裡的士兵都用硃砂塗眉毛,所以就被稱為“赤眉軍”。包鹹被“赤眉軍”抓住關在軍營裡,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但他置生死於度外,一連十幾天,清晨夜間誦讀經書,從不停歇。起義軍被他這種執著為學的精神所打動,便放了他。

關於包鹹被起義軍所抓之事,有一段民間傳說流傳甚廣。說的是包鹹被抓後,在軍營裡日夜讀書,讀到驚奇高興處,還會放聲大笑,讀到悲哀傷心的地方會失聲痛哭。起義軍覺得很奇異,就對他進行審問。

包鹹說自己看的是五百年前孔子寫的書。起義軍的小首領聽了哈哈大笑:“五百年前的死人寫的書有啥好看的,真是讀書讀傻了。”他隨手從包鹹的背囊裡抽出一本書,指著其中一行讓包鹹念給他聽。包鹹於是照著書本念道:“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小首領一聽立馬覺得很有道理,讀書人不種田,該罵!包鹹繼續念道:“不患寡而患不均。”因為農民起義軍本身不識多少字,包鹹就解釋給他們聽,這句話意思是不怕貧窮,只怕貧富不均。起義軍一聽更是贊同,說,我們赤眉軍起義就是為了劫富濟貧啊。接著包鹹又唸了《孟子》裡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起義軍聽後沉思了會兒說:“看來這書裡也有講得對的地方,等我們打下江山以後,一定要讓我們農民的孩子讀書上學、識字明理。”於是他們決定放包鹹回家,打算等他們打下長安後,再讓這些讀書人去讀書。

包鹹被釋放後,由於回家的路途仍很遙遠,為了安全起見,決定暫時住在東海郡,建立學堂,並講經學,教授課業,聲名漸隆。正因為這次機緣巧合,為包鹹以後的事業奠定了基礎。

東漢光武帝劉秀登基後,包鹹回到曲阿故里。會稽太守黃讜久聞他的儒學名聲,想請他上門為他兒子授學。但包鹹為人耿介,維護師道尊嚴,他以《禮記》中的“禮有來學,而無往教”回覆黃讜,告訴他其子應該上門來受教,而不是老師跑去傳教。最終黃讜只好向包鹹妥協,讓其子前往包鹹家拜師受教。

由於包鹹品行高潔,儒學精深,不久就被授予了官職。建武年初,又被召入朝廷。在官場中,因不肯趨炎附勢,他屢遭打擊和誣陷。但包鹹的卓然不群漸漸為光武帝所注意。他讓包鹹做了皇太子的老師,教授皇太子劉莊《論語》。光武帝對群臣說:不爭不顯,寵辱不驚,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得到呢?包鹹不求私利,品行端正,氣量非凡,這樣的人不重用,會讓天下人寒心呀!

建武中元二年(57),光武帝駕崩,太子劉莊即位,史稱漢明帝。作為皇帝的恩師,包鹹倍受尊敬和器重。永平五年(62年),遷升大鴻臚。

漢明帝劉莊,公元57至75年在位,熱心提倡儒學,與其子章帝(75-88)在位的三十年間,政治清明,社會經濟繁榮,國家相對穩定,史稱“明章之治”。明帝熱心提倡儒學,每遇到經書上的疑點,往往遣宦官們到包鹹家直接求教。明帝見包鹹生活節儉清苦,經常賞賜他一些珍玩束帛,給他增加俸祿等,而包鹹總是將其散發給貧困學生,自己依舊節儉。他常說:仁德不能靠攫取得到,有了仁德才是做人做事之本。

不僅包鹹習儒尊儒,包鹹的兒子包福同父親一樣,勤習儒學,後來也成為皇帝的老師,因此包氏的名聲當時非常顯赫。永平八年(65),包鹹病重,明帝親自駕輦前去看望。

包鹹有著作《論語章句》、《魯詩章句》等傳世,對後世有重要影響。他的《論語章句》,為東漢章句之學的代表作之一。由於經歷秦火之厄,儒家經典湮沒殆盡。隨著漢初統治階層對儒學的重新強調,並將其作為治國之道,而此時民間又出土了大量先秦文獻,於是在學者中興起了一輪對經典闡釋的高峰,學術上通常稱之為“漢學”。章句是兩漢時期的一種重要的獨立解經方式,包鹹的《論語章句》,對《論語》的解釋有其獨到之處。在註釋中,包氏將“解詞”融於“串講大意”之中,使詁訓服務於串講;有時他還在注重交代時代背景,介紹與經文有關的歷史知識; 註文既是對原文的解釋,又有所擴展,並留存了不少《論語》古義。包鹹言簡意賅的語詞考釋、靈活貼切的句意繹述、注重致用的思想闡釋,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在《論語》詮釋史上,佔有顯著的學術地位,對後世的注家產生了影響。魏晉玄學的創始者之一何晏,在其《論語集解》中,引用包鹹的注語達195條之多。相比較於同樣被引用的鄭玄、馬融等大家,何晏對包鹹給予了特別的喜愛。南宋的大理學家朱熹,也大量採用包鹹的注語。

丹陽《包氏族譜》稱,丹陽包姓自漢代包鹹以《論語》起家,包鹹成了丹陽第一位被載入史冊的包氏族人,尊為丹陽包氏世祖、“曲阿鄉賢第一人”。而儒學更是成為包氏家族的一種世家文化,深深影響著包氏的後代。在包鹹的後人中,歷代不乏名人,如人稱“包青天”、“包公”的北宋龍圖閣直學士包拯,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

(丹陽曆史文化系列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