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人物|2 包咸

包咸(公元前6—公元65),字子良,会稽曲阿(今江苏丹阳)人,两汉之际学术素养深厚的经学家、儒学大家。


丹阳人物|2 包咸

包咸从小聪明过人,经常是私塾老师在讲台上刚讲完,他在下面就能背诵了。不久,在家乡,包咸已找不到比他自己学问更高的老师了,包咸的父亲只得将他送到当时的京城长安去上太学。包咸进了太学,拜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博士右师细君为师,在老师的指点下,他的学业突飞猛进。他博览群书,研读《鲁诗》、《论语》,并著书立说,成为当时太学生中较有名望的人物。

《后汉书·包咸传》载:包咸“王莽末,去归乡里,于东海界为赤眉贼所得,遂见拘执,十余日,咸晨夜诵经自若。”王莽新政末年,包咸三十六岁。因为天下大乱,到处爆发农民起义,连长安也是人心惶惶,到处都是乱糟糟的,包咸无法安心读书,于是他带了一些书,离开了长安,准备回家乡曲阿。途经东海郡(时隶属山东),遇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因为这个队伍里的士兵都用朱砂涂眉毛,所以就被称为“赤眉军”。包咸被“赤眉军”抓住关在军营里,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一连十几天,清晨夜间诵读经书,从不停歇。起义军被他这种执着为学的精神所打动,便放了他。

关于包咸被起义军所抓之事,有一段民间传说流传甚广。说的是包咸被抓后,在军营里日夜读书,读到惊奇高兴处,还会放声大笑,读到悲哀伤心的地方会失声痛哭。起义军觉得很奇异,就对他进行审问。

包咸说自己看的是五百年前孔子写的书。起义军的小首领听了哈哈大笑:“五百年前的死人写的书有啥好看的,真是读书读傻了。”他随手从包咸的背囊里抽出一本书,指着其中一行让包咸念给他听。包咸于是照着书本念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小首领一听立马觉得很有道理,读书人不种田,该骂!包咸继续念道:“不患寡而患不均。”因为农民起义军本身不识多少字,包咸就解释给他们听,这句话意思是不怕贫穷,只怕贫富不均。起义军一听更是赞同,说,我们赤眉军起义就是为了劫富济贫啊。接着包咸又念了《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起义军听后沉思了会儿说:“看来这书里也有讲得对的地方,等我们打下江山以后,一定要让我们农民的孩子读书上学、识字明理。”于是他们决定放包咸回家,打算等他们打下长安后,再让这些读书人去读书。

包咸被释放后,由于回家的路途仍很遥远,为了安全起见,决定暂时住在东海郡,建立学堂,并讲经学,教授课业,声名渐隆。正因为这次机缘巧合,为包咸以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包咸回到曲阿故里。会稽太守黄谠久闻他的儒学名声,想请他上门为他儿子授学。但包咸为人耿介,维护师道尊严,他以《礼记》中的“礼有来学,而无往教”回复黄谠,告诉他其子应该上门来受教,而不是老师跑去传教。最终黄谠只好向包咸妥协,让其子前往包咸家拜师受教。

由于包咸品行高洁,儒学精深,不久就被授予了官职。建武年初,又被召入朝廷。在官场中,因不肯趋炎附势,他屡遭打击和诬陷。但包咸的卓然不群渐渐为光武帝所注意。他让包咸做了皇太子的老师,教授皇太子刘庄《论语》。光武帝对群臣说:不争不显,宠辱不惊,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得到呢?包咸不求私利,品行端正,气量非凡,这样的人不重用,会让天下人寒心呀!

建武中元二年(57),光武帝驾崩,太子刘庄即位,史称汉明帝。作为皇帝的恩师,包咸倍受尊敬和器重。永平五年(62年),迁升大鸿胪。

汉明帝刘庄,公元57至75年在位,热心提倡儒学,与其子章帝(75-88)在位的三十年间,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国家相对稳定,史称“明章之治”。明帝热心提倡儒学,每遇到经书上的疑点,往往遣宦官们到包咸家直接求教。明帝见包咸生活节俭清苦,经常赏赐他一些珍玩束帛,给他增加俸禄等,而包咸总是将其散发给贫困学生,自己依旧节俭。他常说:仁德不能靠攫取得到,有了仁德才是做人做事之本。

不仅包咸习儒尊儒,包咸的儿子包福同父亲一样,勤习儒学,后来也成为皇帝的老师,因此包氏的名声当时非常显赫。永平八年(65),包咸病重,明帝亲自驾辇前去看望。

包咸有著作《论语章句》、《鲁诗章句》等传世,对后世有重要影响。他的《论语章句》,为东汉章句之学的代表作之一。由于经历秦火之厄,儒家经典湮没殆尽。随着汉初统治阶层对儒学的重新强调,并将其作为治国之道,而此时民间又出土了大量先秦文献,于是在学者中兴起了一轮对经典阐释的高峰,学术上通常称之为“汉学”。章句是两汉时期的一种重要的独立解经方式,包咸的《论语章句》,对《论语》的解释有其独到之处。在注释中,包氏将“解词”融于“串讲大意”之中,使诂训服务于串讲;有时他还在注重交代时代背景,介绍与经文有关的历史知识; 注文既是对原文的解释,又有所扩展,并留存了不少《论语》古义。包咸言简意赅的语词考释、灵活贴切的句意绎述、注重致用的思想阐释,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论语》诠释史上,占有显著的学术地位,对后世的注家产生了影响。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何晏,在其《论语集解》中,引用包咸的注语达195条之多。相比较于同样被引用的郑玄、马融等大家,何晏对包咸给予了特别的喜爱。南宋的大理学家朱熹,也大量采用包咸的注语。

丹阳《包氏族谱》称,丹阳包姓自汉代包咸以《论语》起家,包咸成了丹阳第一位被载入史册的包氏族人,尊为丹阳包氏世祖、“曲阿乡贤第一人”。而儒学更是成为包氏家族的一种世家文化,深深影响着包氏的后代。在包咸的后人中,历代不乏名人,如人称“包青天”、“包公”的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包拯,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

(丹阳历史文化系列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