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青藏高原的“雪域之舟”

在青藏高原,延续着一个古老而原始的动物种群,它们对生态环境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耐粗、耐劳、耐高寒,在空气稀薄、牧草生长期短等恶劣环境条件下依然能生活自如,繁衍后代。是当地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有“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的美誉。它们就是“牦牛”。

行走在青藏高原的“雪域之舟”

牦牛,藏语叫“雅客”,世界通称为“yak”,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物种,也是唯一能在青藏高原的高寒牧区繁衍的牛亚科动物。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因其叫声像猪鸣,又称“猪声牛”。其尾状如马尾,又名“马尾牛”。西方国家因其主产于中国青藏高原藏族地区,亦被称其为“西藏牛”。

行走在青藏高原的“雪域之舟”

牦牛壮似水牛,但也有很多本身独特的特征。其体长2~3米,尾长37~46厘米,肩高1.3米以上,体重约1000千克。全身一般呈黑褐色或棕黑色,亦有特殊白牦牛品种,全身白毛。牦牛个头高大,角粗,颈短,头大,额长而平,皮松厚,身体两侧、胸、肩、四肢上部、尾部毛长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算得上是牛中的高富帅。

行走在青藏高原的“雪域之舟”

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是藏族先民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它伴随着这个具有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是世界牦牛的发源地,全世界90%的牦牛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及毗邻的6个省区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

行走在青藏高原的“雪域之舟”

牦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为传统的藏区提供了人们生存的基本保障。

行走在青藏高原的“雪域之舟”

牦牛乳品是藏区人民的重要食品,脂肪含量高,风味独特,品质优良,提高免疫力,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补钙,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曲拉和酥油就是藏族人最爱的奶制品。

行走在青藏高原的“雪域之舟”

牦牛肉也是藏区人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类食品,牦牛肉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极低,热量却很高,对增强人体抗病力、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有显著作用。挑选牦牛肉最直接的辨别方法就是肥一点的部分它的肉质是黄色的,可不要吃错了!

行走在青藏高原的“雪域之舟”

牦牛皮可用作皮具,可制成牛皮船,可用来做装青稞的皮袋子,也可制成固定牦牛帐篷的绳子以及拴马的绳子,结实耐用。

行走在青藏高原的“雪域之舟”

牛粪在藏语里叫“久瓦”,意为燃料,在藏牧区人们生活燃料基本上全是干牛粪。是藏区人必备的取暖燃料,藏民们晨起收集好新鲜的牦牛粪便,再平摊开晾晒在草地上,彻底晒干后就可以用作烧火取暖。

行走在青藏高原的“雪域之舟”

牦牛毛也有大用处,藏区草原上一座座散落的黑帐篷就是由牦牛的毛制作而成。它防寒隔潮,坚牢耐用。雨雪天出牧,披一件牦牛毛的衣服,滴水不浸,暖和舒适。

行走在青藏高原的“雪域之舟”

牦牛尾毛制成的“毛掸”拂尘力强,特别是白色的尾巴更为珍贵,是传统的出口物品之一。

行走在青藏高原的“雪域之舟”

它身上的长毛,牧民常用来搓作牛绳,捆扎帐篷和作缰绳、甩石绳等。

行走在青藏高原的“雪域之舟”

牦牛有较强的识途本领和驮运能力,既可以用于农耕,也可以用作高原运输。因牦牛善于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还可作旅游者的前导。

行走在青藏高原的“雪域之舟”

牦牛看似木讷温和,实际上有很多好战的斗士,战斗牛很倔强,要么滚出我的地盘,要么战斗到死。每年的八月青海玉树的牦牛文化节都会如期而至。

行走在青藏高原的“雪域之舟”

牦牛头上刻上咒语,有驱邪逐魔的作用。放在山顶、塔、和桑烟炉等地方,以示藏民、佛教徒对生命的敬畏、尊重,更表达了藏区人因牦牛对人类生存做出贡献的感恩之心。

行走在青藏高原的“雪域之舟”

牦牛头制成的工艺品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色彩,因为它上面刻有咒语,很多藏民把这种工艺品挂在门上,比较有特色,又寓意驱邪避灾,点缀之后也非常美观。

行走在青藏高原的“雪域之舟”

“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是这个民族最真实的写照,在藏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藏族人民用他们智慧的头脑把千年演变而来的“牦牛文化”通过传统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大家,用勤劳的双手把最有限的资源通过自己的劳作来满足全部的生活所需,这就是值得大家学习的高原人民的智慧吧!

行走在青藏高原的“雪域之舟”


牦牛

是青藏高原的象征

也是藏民族游牧文明

高原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

更是藏族生活中

坚强

勇敢

力量

隐忍

为一体的精神象征

声明:以上图文源于青海藏地密码公众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