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的文化輸出和內容IP出海

近日來,當紅視頻博主李子柒攪動文化輸出議題,圍繞“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各方論戰不已,從《人民日報.海外》到大小資訊app、微博、頭條霸屏熱度不減。內容IP出海早已不是稀罕事,從“李子柒”事件來,看文化自信的重塑和內容IP戰略重構已然迫在眉睫。

出身坎坷

李子柒的視頻在筆者初次接觸,博主乍一看神似國內一線大牌,但細看去眉眼間有常人不能及的堅韌和治癒。

“李子柒”的文化輸出和內容IP出海

李子柒早年父母離異,離異家庭的小孩箇中心酸不想也能知道。

後來爺爺奶奶不忍自己的小孫女受苦,毅然帶回綿陽撫養長大,兩老一小相依為命數年。剛過14歲的小女孩兒決定到城市闖蕩,不再成為爺爺奶奶的負擔。但這麼小能做什麼呢?啃過饅頭、睡過公園的長椅,可能這輩子要吃的苦都提前吃過了。通過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學會了打碟,終於能在茫茫人海的大城市分一杯羹、然後慢慢站住腳跟。然而突如其來奶奶的重病,讓李子柒意識到親人的重要性而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到了老家。

“李子柒”的文化輸出和內容IP出海

嶄露頭角

2012年的互聯網長視頻業務如日中天,但主播和具有自我品牌意識的微視頻業務模式在野蠻生長。

李子柒在老家最初開的網店經營農特產,無奈應者寥寥,收入慘淡。偶然的機會接觸視頻拍攝推廣店鋪,從此一發而不可收。

“李子柒”的文化輸出和內容IP出海

大紅大紫

李子柒的視頻題材比較垂直,專注於古風、農家的衣食住行,滿滿的老家味道、人間情暖、靜謐治癒。但原生態題材的視頻博主如過江之鯽,李子柒能夠脫穎而出,在於其獨特的風格和常人所不能及親力親為。

從綠野竹林中扛回一捆捆的青竹打造竹床、竹踏,到砍甘蔗開始的古法紅糖;從醬臘肉到重陽糕;從桂花酒到插艾草、包粽子,到坐上數千裡的高鐵到長白山採蜜....你所能想到的、任何田園牧歌的東西,都能在李子柒的視頻裡找到。

“李子柒”的文化輸出和內容IP出海

享譽內外

截止目前,李子柒的微博粉絲2066萬,B站粉絲254.6萬。更難能可貴的是,李子柒在海外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其在Youtube上的粉絲數是735萬,粉絲量堪比全美媒體界知名度最高的《紐約時報》。國外粉絲遍佈全球:伊朗、俄羅斯、菲律賓、、巴西、美國...

幾乎所有的留言裡全球各地的粉絲毫不吝嗇對李子柒的鐘愛,甚至國外當紅明星不乏溢美之詞。

國內主流媒體再也坐不住了,一個小小的90後網紅主播影響力竟然堪比孔子學院的影響力?


“李子柒”的文化輸出和內容IP出海

文化輸出是否言過其實

李子柒團隊從來沒有標榜過主張或者強調自身內容的定位或者傳播意圖,如果有也只能是商業意圖,而市場經濟的當下商業價值的追求毫無問題,反倒是網友著急、自媒體群體開始的草根意識催生並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

“李子柒”的文化輸出和內容IP出海

是否真的言過其實?不盡然。

改革開放以來,“西潮東進”。從好萊塢院線大片到“流浪地球”,從全球各地的VOICE 到“中國好聲音”到“我是歌手”,從迪士尼開到香港、上海到孔子學院的蜚聲海外,到非洲一帶一路之下的中國電視劇大紅大紫;西方文化輸入到中國文化自省、文化自信,文化主體意識的崛起,文化輸出已然成為國家軟實力的代表。

“文化輸出”並不只是“孔子學院”官方的專享。草根文化影響力的傳播是官方文化戰略投送的有益補充和豐富。

正如國有經濟的在我國經濟體制的主體地位一樣,官方主導的文化輸出的主體地位和貢獻是正面和肯定的;但正如非洲大陸“毛豆豆”電視形象的深入人心,投射中國特色文化的草根、主播文化傳播的生命力更接地氣,更能取得文化輸出受眾的認可和共鳴。文化輸出絕非陽春白雪的高高在上,更難能可貴的是小老百姓的人間煙火和家長裡短。

內容IP出海

文化輸出和內容IP出海相輔相成,沒有前者的文化鋪墊就沒有後者的商業變現。


“李子柒”的文化輸出和內容IP出海

中國內容IP出海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中國泱泱文化數千年,有足夠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實力。

早在18世紀伏爾泰改編了《趙氏孤兒》,編纂了戲劇《中國孤兒》在法國上演,名動一時;至於東亞、東南亞,三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在日本的街機題材氾濫可見一斑,金庸的劍俠小說甚至在越南國會中被提及、引用......

內容IP出海是基於國家戰略的商業需求。西方對於中國內容IP數年前依然停留在李小龍、成龍的功夫片,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和互聯網產業的告訴發展,中國原創IP通過TIKTOK、微信等互聯網app巨頭出海,極大改觀了世界的中國內容IP和中國文化面貌的認知。如果說互聯網app巨頭讓世界驚詫中國的科技實力的話,以《流浪地球》、《戰狼》、李子柒為代表的中國內容IP實力圈粉重塑了國外對中國內容IP的認知。

李子柒是一種文化現象也罷、是文化輸出也罷,中國文化輸出、中國內容IP出海任重道遠,多一些自信、多一些對內的寬容,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