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漆藝綻放時代光彩

讓漆藝綻放時代光彩

何鵬飛雕刻漆器 何鵬飛供圖

讓漆藝綻放時代光彩

何鵬飛與浙江嵊州竹編傳承人呂成合作的竹編剔犀扇形盒 何鵬飛供圖

一間古色古香的展廳裡,擺放著一套色澤烏亮的四方桌。桌子造型很簡潔,桌面的紋飾卻十分華美,紅黑相間的雲紋密密層層,每一朵雲都流光溢彩、立體生動。這是絳州剔犀傳承人何鵬飛歷時兩年打造的作品,將傳統漆藝應用於現代風格的傢俱上。“來這裡看過的人都很喜歡。它反映了我做漆器的理念——讓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何鵬飛說。

1986年出生的何鵬飛,繼承了父親——絳州剔犀唯一國家級傳承人何俊明的技藝。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瞭解和喜愛剔犀漆器。

雲雕絕活父子相傳

山西運城新絳縣,古時為絳州所轄。據文獻記載,明代絳州就有剔犀名匠。至近現代,新絳縣漆器行業依然繁榮。剔犀是一種漆器髹飾工藝。在器物表面塗抹上百層大漆後,用剔刀在漆面雕刻圖案,刀口的斷面顯露出不同顏色的漆層,與犀牛角橫斷面層層環繞的肌理效果極其相似,故得名“剔犀”。山西剔犀一般雕刻如意雲紋或其變體,也稱“雲雕”。

何俊明15歲進入新絳縣工藝美術廠,在多年的工作中逐漸掌握了剔犀工藝的全部流程。1993年,何俊明創辦黃河雲雕工藝廠,專門從事漆器生產。在何鵬飛的印象裡,從小就看著父親整天忙碌,一家人住在廠房裡,工作和生活基本上融為一體。從初中開始何鵬飛就幫家裡幹活,高中暑假在車間學習基礎工序,大學期間幫父親做圖案設計。

大學畢業後,何鵬飛跟著親戚去北京、四川等地待過一段時間。眼看父親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他提前結束了在外闖蕩的日子,2010年回到家鄉,隨父親系統研習剔犀工藝,並逐漸接手了工廠的生產管理和銷售推廣工作。“一開始並沒有想要子承父業,一切都是順其自然。”何鵬飛坦言,“父親總說能出去就別回來了,幹這行辛苦又不賺錢。但他心底還是希望我能繼承他的手藝和心血,早就在培養我,為接班做準備。”

製作一件剔犀漆器要經過八大工序——採漆、制胎、制漆、灰胎、髹漆、繪圖、雕刻、打磨推光。整個流程以手工為主,通常需要一到兩年才能完成。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有一名主導者統籌協調各工序間的銜接與合作。一般的徒弟只學習某一道工序,除了何俊明之外,只有何鵬飛熟悉整套流程,能夠代替父親的角色。

與父親一樣,何鵬飛也陶醉於漆器製作的過程。每天早晨起床他就往車間裡跑,常常工作到深夜。“我不覺得辛苦,完成一件作品很有成就感。”何鵬飛笑著說,“我不斷在做新東西,研發新工藝,工作中不缺少新鮮感和熱情。”

從經典中汲取創新動力

何鵬飛真正對剔犀產生濃厚興趣,是從協助父親完成一項國寶複製任務開始的。2010年,何俊明應安徽省博物館之邀,對該館鎮館之寶元代“張成造”剔犀雲紋漆盒進行復制。在幫父親整理資料的過程中,何鵬飛對剔犀背後的歷史文化有了深入瞭解。“以前就把剔犀當成一門手藝,通過研究古代漆器發展脈絡和經典作品,才感受到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蘊。”第一批覆製品完成後,何氏父子並不滿意,覺得缺少神韻。雖然項目結束了,但父子倆並沒有停止鑽研。2018年,何俊明又向安徽省博物館捐贈了一件新的複製品,工藝水平更加成熟精湛。2019年,何鵬飛重新整理資料,打算在以往經驗基礎上再次複製這件國寶。

“我對工作室提出了‘溫故知新’的要求。每年我們都會對館藏或拍賣的一些經典漆藝作品進行復制,從中總結經驗,思考創新。”何鵬飛說,有的古老技藝早已失傳,通過複製古代作品,研究不同時代調漆、刀法等方面的特點,可以找回那些失傳的技藝,並將它們運用到現代作品中。

關於傳統與創新的關係,何鵬飛曾充滿困惑。“很多人都跟我說要創新,但什麼是創新呢?一些同行為了降低成本、縮短工期,把原料和傳統工序都改了,這樣做出來的還叫剔犀嗎?”2015年,何鵬飛參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的非遺研修班。“我是帶著問號去的。請教了多位資深專家,他們告訴我,創新絕不意味著拋棄傳統。在繼承發揚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創新。”

清華研修班匯聚了全國各地不同門類的非遺傳承人,大家常常交流討論,探索跨界合作。何鵬飛與雲南建水紫陶傳承人田靜合作打造了一款哈尼茶儲,在紫陶胎外部嵌入剔犀工藝。紫陶與剔犀色澤接近、風格一致,搭配在一起如渾然天成。犀皮漆也是一項歷史悠久的髹漆技藝。何鵬飛與徽州犀皮漆傳承人俞鈞鵬合作的剔犀皮盒,將剔犀的古樸厚重與犀皮漆的華麗多彩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竹編剔犀扇形盒、瓷胎剔犀包銀茶杯、金銀細工雙魚剔犀碗……“1 1”合作為創新帶來了無限可能。這些作品汲取了不同傳統工藝的精髓,設計新穎,製作精巧,受到許多藏家、客戶喜愛。

手藝人趕上了好時候

2018年,何鵬飛參加中央美術學院舉辦的中青年非遺傳承人研修班,幾個不同的漆器技藝傳承人作為一組,在導師帶領下交流學習,共同進步。2019年6月,何鵬飛跟隨清華美院漆藝專家周劍石去日本考察,參觀當地博物館、美術館,走進專業院校,拜訪知名藝術家。“這次考察帶給我很多啟發,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要把漆器做精的想法。”何鵬飛說,“漆器起源於中國,如今在日本發展成一門成熟的產業,值得我們學習借鑑。我的作品如果帶到日本去,能獲得當地專家的肯定,才算是及格。”

幾年來,何鵬飛多次赴海外考察、交流,參加了多場國際化展會,不斷開拓視野,啟發新思路。“我們趕上了好時候。國家重視非遺保護,支持傳統工藝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資源和平臺。”何鵬飛感慨道,“不僅是我,我們廠裡的徒弟也參加過政府組織的培訓,學到不少東西。”

2017年,何鵬飛註冊“何漆坊”品牌,通過系列化的產品設計,塑造鮮明的品牌形象。他還帶領員工成立創新工作室,不斷研發新產品,致力於把漆器推向更廣大的市場。在產品的形制、功能、紋飾、色彩、胎體等方面,何鵬飛做了不少創新的嘗試。“一朵蓮”茶杯採用新穎的蓮花紋,構圖疏朗,大面積留白,既降低了剔犀的成本,又符合現代人簡潔的審美。剔犀名片夾用不鏽鋼做胎體,結實耐用又精美,這是受到古代銅胎、金銀胎漆器的啟發。運用碳纖維等新型材料,還能製成門禁卡、公交卡等。

2019年8月,何鵬飛被認定為山西省省級非遺傳承人。目前,黃河雲雕工藝廠有25名工匠,從業10年以上的熟練工近20人。何鵬飛計劃把各個車間改成獨立工作室,由師傅和員工主導,做工作室的主人。比如繪畫車間獨立後,可以自行創作漆畫作品;木胎車間和雕刻車間獨立後,可以合作生產木雕作品。“希望每個師傅都能成為匠人、藝術家,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藝,製作出能讓自己覺得驕傲、也能獲得市場歡迎的作品。”何鵬飛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