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他把引航做到了極致

引航員,是港口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一直以來,廈門港40多名引航員兢兢業業、攻堅克難,引領一艘艘船舶安全進出港,向全世界船長們展現出超高的技術水準,獲得了廣泛讚譽。

楊其猛,作為廈門港引航員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疫情期間的復工復產大潮中,作出了重要貢獻。2月以來,廈門港每月接靠中外船舶超過1000艘次,實現疫情“零輸入、零擴散”,為廈門市復工復產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其間,楊其猛每個月要完成30艘次的引航任務,其中包括3月18日,目前世界最大的集裝箱船“地中海米婭”輪(載箱量達23756標箱)靠泊海滄嵩嶼碼頭。

每次上船,楊其猛除了做好個人防控,不忘跟船長及船員們普及科學預防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知識;叮囑他們,航運船舶連接、承載著的是全球經貿往來,它們的運營絕不能停,也絕不能成為疫情傳播的通道。

連續作戰 引領巨輪安全進出港

2月13日凌晨4點,楊其猛順著扶梯,登上靠泊在碼頭的集裝箱輪“中遠熱那亞”號。為了防控疫情,楊其猛和他的同事們每次上船都要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戴著口罩和護目鏡。不少引航員表示,當爬上駕駛臺時,經常會感覺呼吸困難,好像要窒息一樣。

來到駕駛臺,楊其猛和船長互致問候,沒有握手。

261米長的“中遠熱那亞”號,要通過海滄航道、主航道開到港外。雖然,海面被大霧籠罩著,不過,憑藉著工作29年、引航超過14000艘次的豐富經驗,這條十多海里航路上的每一個細節,楊其猛都清清楚楚。

清晨6點,“中遠熱那亞”號順利出港。和船長互道珍重後,楊其猛順著軟梯回到引航小艇。十幾分鍾後,他又爬上了船長364米的巨輪“達飛獅子座”號。這次要做的,是進港靠泊。這艘龐然大物靠泊碼頭,不容有一絲差池:巨輪沒有輪胎、不能剎車,海面下暗流湧動,操作必須精準、一次到位。

2月13日,楊其猛引領長364米的大型集裝箱船“達飛獅子座”進港靠泊海滄遠海碼頭。

“船舶和碼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動輒以萬元計的成本,現在正逢疫情,船上的貨物,可能關係著戰疫,關係著很多企業復工復產。”楊其猛說。

20米、10米、5米、2米……在楊其猛的操控下,有4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的巨輪,以每秒0.1米的速度、以完全與碼頭平行的姿態,穩穩靠了上去。靠穩的那一刻,船長禁不住帶頭鼓起掌來:“good job(幹得漂亮)!”

從船上下來,楊其猛沒有回家,直接到引航站繼續辦公,將引航工作記錄在案。20餘年來,他記錄了厚厚十二大本的引航日誌。在同事們心目中,他已經成為了廈門港“引航活字典”。

結束了當天的工作任務,楊其猛又穿上志願者紅馬甲,來到開展志願服務的社區,測溫、登記、解疑……此刻的他,臉上少了幾分引航時的嚴肅、果決,多了幾分熱情和親切。

引航30年安全無事故

楊其猛在引航戰線已奮戰近30年。幾十年來,他累計完成超過14000艘次的船舶引航作業,安全無事故。

面對記者“一個優秀的引航員,需要具備哪些素質”的提問時,楊其猛給了六個詞:好學、熱愛、堅強、冷靜、敏銳、擔當!

深夜引航。

“引航員是個技術活,靠的是不斷穩紮穩打,一個新人需要三年實踐學習,才可以獨自引航。成為一個全能的引航員,需要15年的時間。每一次引航都是一個學習和經驗積累的過程,要做到老學到老。因為,你碰到的船舶、天氣、船員、水流等等不可能與上次完全一樣。何況,航運技術、港區條件日新月異,如果不好好學習,是很容易被淘汰的。”楊其猛告訴記者。

所以,他永遠認真對待引航日誌,總是不斷嘗試新的挑戰與任務。“每一次記錄是一個總結和積累的過程;每一次挑戰全新的任務,是一個厚積薄發蛻變成長的過程。”楊其猛說。

楊其猛是熱愛引航工作的,2004年起走上管理崗位後,他先後任廈門港引航站引航科副科長、安全技術科科長、引航科科長等職務。雖然擔綱著繁重的站務管理工作,但他始終堅守在引航生產一線。自2012年以來,他平均每年引領中外船舶達500艘次,在廈門港所有引航員中名列前茅。

“數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熱情,除了熱愛,我們找不出別的理由。”廈門港引航站站長陳伯雄告訴記者。

2009年1月27日,農曆大年初二,廈門港外海正颳著8級大風,船長273米、吃水達16.6米的十五萬噸級鐵礦船“月神”號,因船上海圖資料不足,加上氣象條件惡劣,船長對安全沒有把握,連續兩天無法完成進港指令。

引航站領導在得知情況後,決定打破常規,指派楊其猛到距離引航登輪點約20海里的臺灣海峽登船。他乘坐拖船長途跋涉,克服了在大浪中顛簸前行、暈船嘔吐等艱苦障礙,歷時6個小時,順利將該船靠上海滄礦石碼頭。這是廈門引航史上最遠引航距離的紀錄。

“我們每天的工作都會面臨各種各樣不確定因素,風向、潮流、操作……每一個細小的因素都可能引起一場災難。這麼高壓的工作,需要一顆堅強的心。”楊其猛告訴記者。

2012年11月21日,楊其猛引領船長334米、吃水11.6米的大型集裝箱船“長捷”輪進港。過程中因突發船體故障,造成右舷無法靠泊。面對退無可退的緊迫局面,他大膽打破常規,在落潮流速近2節的情況下,反向操作,調頭左舷靠泊,安全平穩地將其靠上海天碼頭10號泊位。看完這一系列操作,當班船長情不自禁豎起了大拇指。而這種針對超大型船的反潮水應急操縱,在廈門港引航史上也屬首例。

“冷靜可以讓引航員臨危不亂;而敏銳,則可以讓引航員靈活應用水文、潮汐、天氣、船舶自身等各種因素,解決面對的困難。”楊其猛說。

在楊其猛看來,一個引航員的擔當首先體現在,敢於承擔艱鉅的任務。他曾經出色完成當時世界最大超巴拿馬型汽車滾裝船首次從船塢下水引航總指揮任務;成功引領20萬噸級超大型集裝箱船“美慈馬士基”輪順流調頭靠泊嵩嶼集裝箱碼頭,在調頭區直徑僅為680米的狹小水域內指揮船長達400米的超大型集裝箱輪順流調頭靠泊,在國際港口界都是一次令人感佩的壯舉;成功引航集裝箱船“東方香港”輪(船長400米,載箱量達21413標箱)成功首靠廈門遠海自動化碼頭……

而楊其猛的另一份擔當,則來自於他的共產黨員身份。正是這份黨員的擔當,讓他可以在臺風來臨時,能堅守防颱風一線,頂著風雨,在驚濤駭浪之中攀爬引航梯,守護港區和船舶安全。也是這份擔當,讓他走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前線,站在復工復產的第一線。

因出色的表現,楊其猛多次被上級授予“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福建省交通運輸廳文明服務十佳標兵”及“福建省港航系統最佳引航員”等光榮稱號。2018年7月,他被授予“全國十佳引航員”光榮稱號,2019年9月,被交通運輸部評為“最美港口人”。

記者 | 龔仁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