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艱辛,人才能成長

在富裕的現代社會中,我們不讓孩子吃苦,讓他們在舒適的環境中長大。

在富裕的生活中,我們很難讓孩子歷經艱辛。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應該告訴他們塑造人格最重要的是經歷辛苦,而且我們必須讓這種想法根植於理性之中。

——稻盛和夫

01

歷經艱辛,人才能成長

老話說:“有錢難買少年苦。”

這句話上些年紀的人不知聽他們的父母說過多少遍。年輕時的艱苦花錢也要去買,這是真理。塑造人格沒有比這更好的方法了。

我們小時候一無所有,只有日本戰敗後被野火燒過的原野,所以我們無法逃避艱辛。我們那個年代,在戰後一派蕭條的社會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必須齊心協力,才能在一貧如洗的生活中生存下去。即便如此,我們也不怨恨逆境,不嫉妒別人,在互幫互助中生存下來。

學校郊遊去不成,修學旅行也不能去,聽母親說“只能忍耐啊”,我簡直要哭出來了,卻只能剋制。

包括我在內,我們那個年代的孩子都是這樣長大的,沒有一位同學走上歧途,大家的人生都很精彩。而現在的孩子卻因為沒有歷經艱辛,所以稍微遇到一點小事就情緒失控,訴諸暴力。

歷經艱辛在塑造人格方面就是如此重要。

02

“忍辱”、“禪定”提升心性

六波羅蜜的第四種修行是“忍辱”。人的一生中會遭逢各種境遇,其中不乏艱難困苦,忍耐艱難困苦也可以提升心性。

第五種修行是“禪定”。我們總是在紛擾中度日,很少能在安靜的環境中工作。周圍環境嘈雜不堪,我們的內心也隨之躁動不安。因此,我們每天至少有一次要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安靜地坐禪。這就是禪定。

如果很難做到的話,也不一定非坐禪不可。我們平時很容易發火,尤其在工作中,這時讓自己的心情儘可能地平靜,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可以提升心性。這是釋迦牟尼教導我們的。

經過佈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這五種修行之後,就可以進入第六種修行,也就是了悟宇宙的“智慧”。這就是六波羅蜜的六種修行。

通過這六種修行提升心性並獲得智慧,這就是通往開悟之路。如果我們謹記剛才說的這五種修行,那麼人性一定會提升,作為人也會得到歷練。

03

將人生目的清晰地銘刻於理性之中

那麼,心性提升、人格完善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我們通過經營企業進行自我修行。拼命經營企業成為一種修行,經營者的人性得到提升,必定會去想好事,做好事。於是因果報應的法則發揮作用,人生也好,事業也好,就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此前我們只考慮自己的公司,一味地追求利潤。可是,如果我們的心性提升,能夠擺脫貪戀之心,就可以從更高的視點洞察全局。達不到開悟的境界也不要緊,只要儘量提升自己的心性,人格儘可能完善,我們就能夠真正看清周圍的事物。

比如,同行之間激烈地爭奪市場份額。這是個爾虞我詐的世界,為了讓自己的公司儘量多得到市場份額,相互間爭得你死我活。

如果心性稍微提升一些,經營者就能認清眼前的情況。我們經常可以清楚地看到某家企業在貪慾的驅使下看不清眼前的局面,於是我們預感到那家公司如此下去定會受挫,結果也確實如此。

所以,我從不強行爭奪市場份額。看著其他企業受慾望驅使的狀態,我們懂得自己的企業應該如何生存下去,並堅持不懈地努力。這樣一來,我們的企業自然會碩果累累。

心性提升,就可以擺脫對貪慾的一味追求,看待事物的眼光就會變得清澈,能真正洞察一切。

人生的目的在於提升心性。成名也好,發財也好,這些都不是人生的目的。心性得到提升,就會看清一切事物,知道自己該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

從結果來看,我們同樣會出名,會獲得財富。可是,心性提高,人格完善,我們就不會因為功成名就而傲慢無禮、妄自尊大。這就足夠了。

我所談的這些內容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新意,都是大家聽起來耳熟或是隱約知道的。也許有人認為這些都是理所當然之事。

可是,總覺得自己瞭解或是隱約記得是不行的。以為自己很清楚這是理所當然之事,對此置之不理,也是不行的。人這種動物往往被惰性牽著鼻子走,所以我們應該把這些內容納入理性中,時常反思一下,這是非常重要的。

人生的目的在於提升心性,希望大家至少將這一點銘記於理性之中。

①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努力鑽研,比誰都刻苦。而且鍥而不捨,持續不斷,精益求精。有閒工夫發牢騷,不如前進一步,哪怕只是一寸,努力向上提升;

②謙虛戒驕。“謙受益”是中國的古話,意思是謙虛之心喚來幸福,還能淨化靈魂;

③天天反省。每天檢點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是不是自私自利,有沒有卑怯的舉止,自我反省,有錯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