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昭通人對十四個生活有關物件的方言別稱,外地人聽得一頭霧水

說起雲南方言,外地人總是把它與四川話聯繫起來,總認為,雲南話與四川話沒有太大區別。事實上,除了滇東北的昭通外,雲南話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川味十足。這其中的原因是川滇兩省漢人祖籍來源不同,也導致了方言基礎的不同。雲南漢人的祖上主要是明朝洪武十四年,付友德、沐英、藍玉率三十萬大軍討伐盤踞在雲南的殘元勢力後就地屯墾的明軍士兵和後勤家屬,這些人籍貫多為以南京為主的江南地區。而四川人祖上則是明清兩次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多為湖南湖北籍貫。因此,兩省漢語方言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自祖籍地方言的影響,而且因為雲南少數民族眾多,漢語方言也受到當地土著民族語言的浸染。


雲南昭通人對十四個生活有關物件的方言別稱,外地人聽得一頭霧水


於是,即使雲南話與四川話都同屬西南官話方言,兩省的口音也有著明顯的區別。但是,由於地處滇東北的昭通地區緊鄰川黔,並且在歷史上曾被四川所轄,無論是語言還是風土人情都更接近於川黔。因此,昭通人的口音往往被滇中以南調侃為“三川半”,意思是,不是四川,卻似四川。不過,這樣的調侃恰恰證明了昭通地區在雲南的歷史文化地位。事實也證明,昭通方言的確與雲南其他地區方言有很大不同。以下便是筆者收集的昭通地區老輩人對衣食住行中很多物件的方言別稱,與雲南其他地區方言不同,聽起來十分有趣。


一、“手服子”:指洗臉用的毛巾,從字面上看,有用手往臉上服帖之意(鎮雄方言)。


雲南昭通人對十四個生活有關物件的方言別稱,外地人聽得一頭霧水


二、“汗褟子”:指貼身的汗衫,背心則稱為“汗褂”。


雲南昭通人對十四個生活有關物件的方言別稱,外地人聽得一頭霧水


三、“瑤褲兒”:指短褲,也許是瑤族人曾經穿短褲,後來漢族人就把短褲稱為“瑤褲”。


雲南昭通人對十四個生活有關物件的方言別稱,外地人聽得一頭霧水


四、“汗帕兒”:指手絹,意思是擦汗用的帕子。


雲南昭通人對十四個生活有關物件的方言別稱,外地人聽得一頭霧水


五:“馬桶鞋”:指雨靴,鞋讀hai音。


雲南昭通人對十四個生活有關物件的方言別稱,外地人聽得一頭霧水


六、“撒腳鞋”:指拖鞋、用於洗完腳後穿的鞋(鞋音hai)。


雲南昭通人對十四個生活有關物件的方言別稱,外地人聽得一頭霧水


七、“撒啦子”:指嗩吶,屬於發音變異。


雲南昭通人對十四個生活有關物件的方言別稱,外地人聽得一頭霧水


八、“洋胰子”:指肥皂。


雲南昭通人對十四個生活有關物件的方言別稱,外地人聽得一頭霧水


九、“貝斯扣”:指合頁,也有稱百絲扣的。


雲南昭通人對十四個生活有關物件的方言別稱,外地人聽得一頭霧水


十、“膠把鉗”:指嚼線老虎鉗,因為鉗把為膠皮包裹,故稱膠把鉗。


雲南昭通人對十四個生活有關物件的方言別稱,外地人聽得一頭霧水


十一、“泥掌子”:指瓦工用灰鏟。


雲南昭通人對十四個生活有關物件的方言別稱,外地人聽得一頭霧水


十二、“小包車”:指轎車、吉普車,六七十年代特指北京212吉普車,名源自此車如包子一般。


雲南昭通人對十四個生活有關物件的方言別稱,外地人聽得一頭霧水


十三、“房圈”:指臥室、裡屋。


雲南昭通人對十四個生活有關物件的方言別稱,外地人聽得一頭霧水


十四、“火邊”:指有火塘的屋子、外屋(鎮雄方言)


雲南昭通人對十四個生活有關物件的方言別稱,外地人聽得一頭霧水

以上是昭通方言對各種物件的稱呼,隨著普通話的普及,這些方言稱謂也面臨消失的危險。比如洋胰子、小包車、汗褟子等已經被普通話所替代。由於現在農村建築多為別墅,已經沒有過去的房圈和火邊的概念,取而代之的則是臥室與客廳的稱呼。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些方言的消失不僅體現了人文歷史的變遷,而且也是人民生活水平走向富裕的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