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倉的前世今生

​(轉載自:商業觀察家,專欄作者王旭東撰寫)

前置倉的前世今生

(本文由專欄作者王旭東撰寫,觀點不代表《商業觀察家》)

我叫王旭東,2015年8月加入創業期的每日優鮮。辦公地點在望京SOHO,入職Title是技術總監,負責整個供應鏈技術體系的建設。在此之前,2011年加入京東當時的大物流研發部。期間負責過揀貨路徑優化項目和亞洲一號倉儲項目,其中揀貨路徑優化算法歷時一年的研發,提升了30%倉庫內揀貨效率,每年節省上億的物流費用,並申請國家專利。亞洲一號項目參與早期的物流出庫規劃,其中多種建議被採納並實施。


一 、 2015

2015年9月份,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月份,每日優鮮的管理層例會(內部叫戰地會議)在紅螺山莊舉行,這次會議主要決定了前置倉項目(內部代號極速達)的啟動,王飛是物流負責人,我負責供應鏈系統。

前置倉的前世今生

左為王旭東,右為王飛。

2015年也是生鮮電商的蓬勃發展年,在北京出現了一米鮮、許鮮、每日優鮮。當時,這三家企業被戲稱為“地三鮮"。

一米鮮通過自提和配送相結合的方式,提供以鮮果為主及乾果小食、果切果汁、進口食品等鮮食產品;許鮮是主打新鮮水果的O2O電商平臺,用戶通過提前預訂,即可於次日到店提取新鮮水果和鮮食或等待配送上門。

當時許鮮的自提點,就是一個配送站點,主要功能用來自提和配送取貨用。

那麼,生鮮電商的蓬勃發展之下,市場為什麼會出現前置倉生鮮電商這種商業形態?

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1.因氣溫高,導致水果爛掉。2015年夏季,整個生鮮電商的痛點集中爆發,主要在配送不及時和到家錯漏發爛果等,尤其是短保產品基本壞一多半,這種客戶體驗是很糟糕的。

2.既有生鮮電商模型(B2C)冷鏈倉配費用高。有人做了很多嘗試,例如順豐全程冷鏈,但是費用相當高,平均每單倉配費用在20元以上。

3.校園和門店自提,用戶體驗不佳。許鮮的模式就是自提,校園和門店自提,但是用戶體驗不佳。校園客戶,客單價低,利潤低,經常出現找不到貨投訴。門店自提,大家則都習慣送貨上門,而且門店自提費用並不低,還得排隊。

4.前置倉模式早期萌發模型有缺陷。首先,前置倉模式的早期,主要做配送站,但是最重要的庫存前置基本沒有打通。核心的難點還是當時的物流信息化割裂,倉儲和配送系統是兩套系統,市面上沒有一家企業能夠整合成一套系統。其次,當時的倉儲和配送系統不能滿足即時配送的需要。當時物流系統基本只能實現次日達,由於沒有供應鏈信息化一體打通,所以,最終沒有實現倉配一體化,進而,無法實現一小時即時配送。

在這種情況下,2015年9月,徐正決定要做每日優鮮前置倉,當時在微信管理群討論可行性的時候,我建議模仿雛形是京東於2015年8月做的移動商店。

(京東某種角度也可以說是生鮮電商的“黃埔軍校”,許多生鮮電商的系統、物流等負責人都是從京東出來的。在生鮮電商早期,相互競爭的企業中會出現很多京東“前同事”,既相互認識,也相互對打、“迭代”等。比如盒馬的侯毅等。)

那時的京東,iPhone 6s 首發配送創下12分20秒完成的紀錄,這樣的配送效率當時是震驚世界的。而認真研究,我們發現,移動商店是通過數據預測和庫存下沉來實現,將庫存前置到指定配送站點來完成移動商店的配貨。(購置依維柯車,移動開到城市各個區域,即時配貨。)

京東的移動商店最終實現了第一代真正意義的倉配一體化(但移動商店項目本身則失敗了),生鮮領域當時則還沒有人做過這種嘗試,沒有人實現倉配一體化。公開報道一米鮮CEO焦嶽在每日優鮮前做過前置倉嘗試,但是也沒有倉配一體化系統,當時我是一米鮮忠實用戶。

二、價值

前置倉生鮮電商到底要實現什麼價值?

1.極致的用戶體驗。用戶從下單,到收到貨物,在一小時內。京東的用戶體驗只是在特定商品上面可以實現,但做不到全品類商品。因此,如果能實現一小時達,那這樣的用戶體驗顯然是無敵的。

2.整體物流費用的降低。當時B2C冷鏈倉配的費用普遍在18-20元左右,如果通過前置倉配送的話,包材費用能下降很多,例如保溫和冰袋。(不需要冷鏈配送)

3.基於LBS的社區化運營,基於每個前置倉深度綁定附近的居民,實現用戶的黏性,這樣就能實現千店千面的效果。

但如果要實現這些價值,前置倉生鮮電商本身則有許多難題需要克服。

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6點:

1.前置倉的管理難度高。前置倉的管理本質還是門店管理,但是傳統門店的連鎖管理上限就是1500家左右,不管是國美還是蘇寧,基本都是在2000家門店的時候,就發展很緩慢了。每日優鮮的管理從原先的物流VP管理到現在分區域大區總管理,更加細化,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管理成本的大大增加。

2.前置倉的人效挑戰。目前前置倉有自營和加盟合夥人兩種模式。前置倉的內部管理的運轉效率,取決於該站長的管理水平。當時很多管理者是外地來京務工人員,本身也不是物流的專業人才,缺少對倉儲物流專業化的培訓,內部的管理效率,還有倉庫上架下架的水平很難統一。

(單個前置倉由於需要僱傭很多配送及分揀工作人員,相比到店,單倉的人力需求更大。)

3.庫存調度。最早的前置倉是採用星狀補貨邏輯。通俗的講,是一個城市中心倉庫對接到N個前置倉。這種補貨邏輯,效率不是很高,只能沿著固定線路進行補貨,沒有實現最短路徑的規劃。

4.多一次庫存移動。傳統的生鮮電商的庫存移動,從農批市場>>城市大倉>>消費者,而前置倉模式是農批市場>>城市大倉>>前置倉>>消費者。以盒馬為代表的新零售則是農批市場或者產地>>城市大倉>>門店>>消費者。其中,有一部分是到店消費,也有一部分是到家配送,這需要看到家和到店的比例是多少?盒馬模式前店後倉模式,這裡面的倉庫面積是按照門店商鋪的價格進行租用,價格也必將昂貴。

5.全品類精選的迭代速度。2015年,每日優鮮的主要目標客戶是學生和城市白領群體,女性客戶佔大多數,很多品類都是圍繞著她們來做文章的。當時賣的厄瓜多爾超甜蕉、西州蜜等等,這些主要都是甜度高的。世界上水果的種類是很多,但是能開發出來,適合中國人口味的,最多也就兩三百種。當時購買的人群還是圖新鮮,現在每日優鮮的價格,除了爆款之外,其他東西還是偏貴。

6.消費模型差異化。每個城市,每個區域,他的消費模型是不一樣的。且不說南北方的差異,就是城市端的每個小區的消費模型都不一樣。

7.提前備貨,補貨邏輯的準確性。現在的邏輯主要是通過歷史的大數據,推算出用戶畫像,精準推薦消費信息。殊不知,吃這件事情上帶有隨機性,尤其是前置倉需要提前備貨,而補貨算法的準確性就是關鍵了。

三、可能性

每日優鮮未來可能會成為城市端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

1.前置倉會作為獨立的一種商業形態存在,這種利用城市閒置的商業地產,本質上對商業地產去庫存化有很好的作用。

2.消費者一代比一代更宅,在家辦公,在家吃飯,在家遊戲,很多人都是不出門的。這也算順應時代發展吧。

(要更好成為城市端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前置倉要如何解決過去的固有問題?

1.提高前置倉的管理水平。面對這種分佈式的倉儲,很頭疼的工作就是培訓一個合格的倉儲人員上崗。這種平時見不到面,而且碰面的機會很少的人群,入離職的情況很多。

2.高效的供應鏈系統。目前前置倉的管理水平,裡面還存在大量可以優化的功能。最初期的功能是滿足迅速上線,很多都是做了簡化處理。隨著業務複雜度的提升,現在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的發展。

3.足夠的資金鍊。開前置倉,運營前置倉,管理這些人。耗費大量的資金。

四、2019邦馬特“微倉”面市

深圳邦馬特科技有限公司率先研發出“微倉”,並於2019年6月在深圳投放首個試運營。該微倉結合邦馬特獨家專利技術,實現多溫區、多貨架、多訂單、多併發的智能揀選+中轉分撥。

前置倉的前世今生

△一次出多件揀選

前置倉的前世今生

△多訂單多併發揀選

前置倉的前世今生

△多貨架多溫區多併發揀選分撥

除此之外,無人微倉內一個箱體可部署多個溫區,

每個溫區都是一個獨立的box,

每個box都可以橫向和縱向模塊化擴展,

用小店的低成本模型,

做出大門店的品類廣度和服務深度!

五、未來

在此,本人也嘗試對生鮮電商未來三年的發展,作一個預測。

1.美團買菜、叮咚買菜、每日優鮮,會成為新的帝都的“美叮鮮”。未來一年可能競爭非常激烈。

2.疫情利好生鮮電商到家業態。隨著特大城市的疫情防控要求,可能相當長時間內都會防控很嚴格,線上買菜將成為一種常態。疫情期間,生鮮電商到家訂單相比到店訂單暴增,到家增長甚至三倍以上。

但我認為這還是疫情限制人口流動帶來的,這種屬於特殊時期。真正老百姓還是要去菜市場超市買菜,原因只有一個,老百姓心裡實惠大於便捷,尤其經濟下行老百姓手頭不寬裕時。

3.到家訂單客訴高。到家訂單疫情前,客戶已經習慣了到家模式,送貨速度快,客戶可以支付相關的配送費用。目前因為疫情進不了小區,只能在小區門口,導致現在物流優勢不明顯。

4.看好社區團購模式。社區拼團現在各大小區都有很多團長在組織團購,目前以時令水果為主,價格很便宜,基本到小區門口就可以。

5.疫情結束後,除非大幅度降低倉配成本,目前看來房租加人力成本很難在短時間內降低。如果發展無人送貨、無人倉庫,週期比較長。還有就是模式的創新不能大幅降低,拉新的成本不能降低。那麼,生鮮電商在未來的三年,不會出現千億市值的生鮮巨頭,最多也就是在各自領域做獨角獸好了。

6.這次疫情雖然帶來生鮮訂單的暴增,但是也暴露出生鮮電商的多上游供應商把控能力不足,訂單暴漲了,但是供貨不能供到位,目前也就城市端倉配把用戶體驗做好。

六、建議

前置倉有段時間被神話了,認為前置倉無所不能,這是不對的。前置倉有先天的限制條件,對前置倉未來有幾點建議:

1.盈利模型是由人口密度和消費客群決定的。主要還是看城市端的商圈+社區情況,這種開前置倉,盈利模型是算得通的。(比如北京雙井等區域的前置倉是賺錢的)。但是偏遠區域,人口密度不夠,這種開前置倉是不行的。截止到現在北京這邊,每日優鮮也不是全境覆蓋一小時配送。

2.前置倉限制了品類的發展,不能全面覆蓋。由於前置倉的面積有限,最開始的100平米,到現在的200-300平米,但總體要比大商超動輒5000平米少很多了。現有的每日優鮮處理邏輯,是前置倉有的貨進行一小時配送,沒有的貨基本都是大倉次日到貨。這樣的拆單會造成兩次配送費用。

3.補貨模型的改變。由星狀模型改成分區域補貨。

4.租到更便宜的前置倉。現在的前置倉有些是商業地產,簽約是有轉店費,每年都需要上漲房租。生鮮零售本身就沒有那麼多毛利,今年還盈利的前置倉,很有可能明年就得虧損。且不說搬家的成本。


更多精彩,盡在微信公眾號邦馬特(ID:BangMart2016),可獲取行業轉型諮詢建議或轉型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