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北方少數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殺手鐗部隊,也付出巨大犧牲

一、索倫族的介紹

清代初期,“索倫”一詞就是現在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和達斡爾族三個少民族的統稱。索倫一詞,最開始意為“居住在上游的人”,後期由於索倫將士戰鬥中精於騎射,勇猛敢戰,“雄於諸部”,這個詞逐漸被賦予了“先鋒”、“頂樑柱”等多種含義。

他們是北方少數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殺手鐧部隊,也付出巨大犧牲

▲索倫人民絢麗的生活及文化

索倫族人原居黑龍江中上游地區,清初崇德、順治年間始陸續遷居嫩江流域。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設立黑龍江駐防將軍以後,清政府再次大量徵召索倫丁壯分別駐守所轄的璦琿城、墨爾根城(今天的黑龍江省黑河市嫩江縣)、齊齊哈爾城等,人數始終佔到各族官兵總數的一半左右。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春清朝組建呼倫貝爾八旗,雍正十一年組建呼蘭城(今天的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駐防八旗,每次也都有過半的兵丁來自索倫各族。

他們是北方少數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殺手鐧部隊,也付出巨大犧牲

▲索倫族在清朝前期的分佈

索倫人生活於塞北極寒之地,以黑龍江省呼瑪縣為例,全年平均氣溫零下一度左右,艱苦的環境培養了索倫人吃苦耐勞、勇猛善斗的民族素質。索倫人長期在馬背上放牧射獵,不僅騎術高超,而且箭法極準,矢無虛發。

二、索倫族士兵的戰鬥裝備

他們是北方少數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殺手鐧部隊,也付出巨大犧牲

▲清乾隆年間索倫將領的典型裝備

清朝索倫士兵的主要武器裝備有:弓及撒袋、箭矢、盔甲、腰刀、長矛、戰馬及鞍具等。

他們是北方少數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殺手鐧部隊,也付出巨大犧牲

▲故宮藏清木牛角樺皮弓、金銀絲花紋段櫜鞬

撒袋即櫜鞬,是盛裝弓箭的器物,櫜盛箭,鞬裝弓,多以皮革製作。弓囊為上寬下窄的袋形,箭囊為長方包形,二物合稱為撒袋。

《皇朝禮器圖式》中記載了清軍裝備的各種戰弓,這些弓均為筋膠合制的木質弓胎複合弓,皇帝的弓用桑木做弓胎,兵丁的弓多用榆木做弓胎。弓的結構從中間向兩邊對稱,依次為握把、弓臂、弦墊和弓梢。弓弦分為皮弦、絲絃和筋弦三類。而扳指是拉弓射箭時套在右手拇指上的保護用具,後逐漸演變為裝飾、炫耀地位之物。

清代箭矢的名目繁多,種類各異,《皇朝禮器圖式》中記載了70種樣式不同的箭,用於戰事的主要有梅針箭、索倫鈚箭等。

他們是北方少數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殺手鐧部隊,也付出巨大犧牲

▲故宮藏清齊梅針箭

梅針箭,因箭首如針,故名梅針箭,箭桿以樺木製成,長二尺八寸,杆首包黑桃皮,末端裹黑樺皮;箭鏃長三寸二分,寬四分;箭羽為黑鵰翎,羽間和括都髹朱漆。梅針箭的特點是箭鏃狹長尖銳,穿甲能力強,是常用的軍用箭只。在普通梅針箭的基礎上,又演化出齊梅針箭,它的箭鏃與普通梅針箭相仿,但鏃頭為平鋒,這種箭容易穿透鎖子甲。

他們是北方少數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殺手鐧部隊,也付出巨大犧牲

▲故宮藏清朝乾隆皇帝御用索倫長鈚箭

“鈚”即犁頭,可知鈚箭便是箭鏃形似犁頭的箭。鈚箭箭鏃的共同特點是較寬大、較薄、較銳利。這樣的形制雖不利於破甲,但卻可以給目標造成較大的傷口,針對無甲目標時殺傷力頗為可觀。索倫鈚箭,箭桿以楊木製成,長二尺九寸,杆首包黑桃皮;箭鏃長二寸八分,寬五分;箭羽為花雕翎,括髹朱漆。索倫鈚箭的箭鏃為鈚箭形制,但稍微狹窄一些,除了軍用之外,還能用來射熊和野豬。

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雍正十年四月《大學士鄂爾泰等為遵旨議復黑龍江將軍卓爾海等所奏徵兵駐防呼倫貝爾事宜辦理情形折事奏》記載,呼倫貝爾八旗內的索倫兵丁每人配備鈚箭10支、長鈚箭5支,以便射殺準噶爾軍隊中的戰馬

他們是北方少數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殺手鐧部隊,也付出巨大犧牲

▲清乾隆八旗校尉盔甲

乾隆年間,盔甲製作水平極為高超。研究發現乾隆皇帝一件重三十六斤八兩的金銀珠雲龍紋盔甲,由約六十萬片小鋼片連綴而成,通身顯露金、銀、銅、黑四色,滿飾金龍紋。這一時期,由於準噶爾軍隊慣用鳥槍火器,單靠鐵甲已經不能滿足防禦需求,當時的士兵經常使用牛皮甲或者棉甲外套在鐵甲上加強防禦效果。同時,單獨使用棉甲對弓箭也有比較好的防禦效果。

三、索倫將士的傳奇事蹟

在乾隆年間征戰四方的軍隊中,從統帥到將領再到普通的士兵,都有索倫健兒的身影。

3.1 四次圖形紫光閣的索倫巨擘海蘭察

最近因為熱播劇《延禧攻略》而名噪一時的海蘭察,全名多拉爾·海蘭察,就生於呼倫貝爾索倫左翼一個普通的鄂溫克族兵丁家庭。

海蘭察未滿成年,便以一介控馬微卒的身份入伍,最後成為了全軍統帥、做到了正一品武官的職階。海蘭察參與了乾隆年間號稱“十大武功”之中的七項大規模軍事行動,並且全部表現優異,最終得以四次圖形紫光閣,並且全部名列前部受獎功臣名單(每次紫光閣功臣評選分為前部與後部兩批,功勞尤為卓著者列入前部),成為乾隆朝唯二獲此殊榮的名將之一,最終被乾隆皇帝欽定為“武臣之冠”

他們是北方少數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殺手鐧部隊,也付出巨大犧牲

▲索倫族統帥級將領的傑出代表海蘭察(四團龍補褂)

3.2 死保黑水營的射虎猛將由屯

孟爾丁·由屯是正黃旗達呼爾族人,出生於西布特哈宜臥奇屯(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旗宜臥奇村)。據《布特哈志略》記載,由屯膽色過人、力量超群,擅長使用超規格的強弓和大號矢箭。在一次狩獵中,由屯一箭射穿鹿的胸部,鹿帶著箭向前狂奔,卻卡在了兩樹之間,任憑怎麼猛跑箭都不折斷。由屯還曾經跟隨乾隆皇帝到木蘭狩獵,一箭就射死了一隻猛虎,乾隆對他非常欣賞,在觀看他用的矢箭後,乾隆感嘆道:

箭歟?鍤耳(這是箭嗎?簡直是鐵鍬啊!)呂布善射,未必能爾!

乾隆二十年八月,阿睦爾撒納降而復叛,由屯隨軍出征,屢立戰功。乾隆二十二年七月,由屯擒獲叛亂骨幹綽羅斯宰桑呢嗎;乾隆二十二年三月,擒獲叛亂骨幹鄂哲特,標誌著第二次平準戰役的終結。隨後,由屯在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中同樣表現出色,屢立大功。乾隆二十三年,由屯隨定邊將軍兆惠進攻葉爾羌城(今新疆莎車),由於賊兵數倍於清軍部隊,清軍被迫結營自保,是為歷史上

著名的黑水營之圍。在長達四個多月的戰鬥中,清軍去國萬里,孤軍深入,以二千數百人頑強堅守,全靠著由屯及索倫總管溫布的力戰,大營才堅持到來援被救之日。由屯因為堅守黑水有功,被封克特爾巴圖魯、一等輕車都尉兼雲騎尉世職,圖像紫光閣,列前五十功臣,位次三十七。乾隆皇帝還御製贊曰:

“本射生手,狼不暇走。以之殺賊,如探囊取。奇功屢建,亦因閱歷。世職崇階,酬其勞勩。”

他們是北方少數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殺手鐧部隊,也付出巨大犧牲

▲索倫將領由屯在通古斯魯克之戰中表現優異

畫面中:1.土築城堡即為清軍黑水營;2.負責打掃戰場的士兵帶回戰俘及牛羊;3.清軍士兵與和卓叛軍激烈戰鬥,焚燒營壘;4.城外若干小土堡即為叛軍營壘;5.清軍據城牆而守,還不時出擊,攻打叛軍。

3.3 預知敵人動向的索倫老兵

不僅索倫將領表現出了高超的戰鬥技巧,即使普通的索倫族士兵也因為先天的狩獵技巧以及後天長期的從軍經驗,表現出了超出尋常的軍事素養。

據清朝禮親王愛新覺羅·昭璉所著《嘯亭雜錄》之"平定回部本末"一章記載,乾隆二十三年五月,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逐漸達到高潮。清軍將領雅爾哈善帥領大軍包圍小和卓霍集佔於庫車城,等待敵軍物資匱乏後主動投降。但是,叛軍首領霍集佔卻積極準備著突圍。

"一日暮,索倫老卒於城下牧馬,聞城中駝鳴似負重狀,歸奔告將軍曰:“其駝鳴高且健,賊將遁矣!”"

遺憾的是,雅爾哈善並沒有接受這個

及時的預警,導致不能儘早平定回部叛亂。雅爾哈善因而也被乾隆撤職,改為派遣兆惠統領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的前線作戰。

四、平定叛亂後索倫營的建立及意義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平定準噶爾及大小和卓叛亂後,清朝政府為加強邊境防務,決定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即伊犁將軍),抽調東北黑龍江布哈特八旗達斡爾、鄂溫克官兵各500人,以“索倫營”名義編入西征軍中前往伊犁等地戍守邊塞。

他們是北方少數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殺手鐧部隊,也付出巨大犧牲

▲新疆伊犁索倫營兵士行軍路線

自1763年起,索倫營擔起換防喀什噶爾和塔爾巴哈爾的任務,其中喀什噶爾是南疆重鎮,系天山南麓政治、經濟、軍事中心。自此,索倫營作為伊犁四營之一與滿營一起成為了保衛西北邊疆的主力。索倫營堅持了平時的嚴格訓練和以及每年一度的“哈什圍”演練,在平定“張格爾之亂”、“玉素甫之亂”、“七和卓之亂”等戰鬥中英勇頑強,衝鋒陷陣,榮立戰功,為保衛邊疆、維護國家統一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也付出了巨大民族犧牲。

他們是北方少數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殺手鐧部隊,也付出巨大犧牲

▲新疆索倫古城的文物保護認證

現在塔城的達斡爾族和霍城伊車嘎善錫伯族鄉的錫伯族和達斡爾族就是清代索倫營的後代。

五、索倫人民的付出

索倫兵以精於騎射、驍勇善戰著稱,自“清世祖鼎定後,四徵不庭,威稜絕域,索倫之名乃大”。

以乾隆朝為例,從乾隆登基之初到統治末期,索倫兵在長達50多年的時間裡南征北戰,足跡遍佈西域、東北、川藏、蒙古草原、寶島臺灣,為保衛邊疆、維護國家統一做出卓越的貢獻,也付出了巨大民族犧牲。據不完全統計,僅乾隆年間就抽調索倫兵16次以上,總計超過3萬人次(包括屢次、多地參戰者),特別是平準戰爭、平大小和卓之亂、2次金川之役期間,索倫兵更是無役不與,每次都出動4000至1萬餘精兵強將,作為清軍最銳利的“尖刀”衝鋒陷陣、攻堅克難。乾隆帝即對索倫官兵的戰鬥力頗為讚賞

,稱:“以之馳突,乘勝破陣,無不如志。”由於在平定金川戰役中的優異表現,乾隆皇帝評價索倫兵“實勝綠旗,攻打羅博瓦山,射死敵人尤多,可見滿洲索倫之得力”。清代禮親王昭槤在《嘯亭雜錄》中也盛讚索倫官兵說:

“國家撻伐四夷,開闢新疆二萬餘里,南驅緬夷,西剪金川,惟賴索倫輕健之師,風庵電擊,耐苦習勞,難櫻其銳。

煊赫戰功的背後,索倫人所付出的犧牲和擔負的苦難也是極為沉重的。據《黑龍江紀略》記載,有清一代先後徵調索倫官兵44次,陣亡者多達67730人,而生還者“十不足一”。當時索倫部眾不論官兵閒散,不分老少勇怯,只要能騎馬拉弓,都成了徵兵的對象,即便是未及尺的幼丁,也要作為跟役出征,以便就地補充。索倫名將海蘭察生擒準噶爾的輝特部臺吉巴雅爾時就是未成年的跟役,而平定大小和卓之亂時,索倫兵年紀最長的記錄高達76歲

。大多數青壯年血灑疆場,導致索倫人幾乎到了民族滅絕的邊緣,以至於在家鄉驛站服役、傳遞公文的都是因丈夫或兒子戰死而披麻戴孝的婦女。

清朝兩百多年,各族人口都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從順治十八年的九千萬人,到乾隆五十五年的三億人,花了129年,人口一共翻了3.32倍),唯獨索倫人口不升反降,從清初的四萬人一路跌到清末的三萬人。同治年間,山東巡撫丁寶楨奏請調索倫兵南下剿捻,清廷上諭回覆卻是“東三省勁旅,萬難再行徵調。”

他們是北方少數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殺手鐧部隊,也付出巨大犧牲

▲呼倫貝爾鄂溫克紀念館門前的海蘭察戎裝雕像

索倫族將士的成功,取決於他們對國家的絕對忠誠,取決於他們執行艱苦任務時的任勞任怨,取決於他們驍勇絕倫的戰鬥精神及技巧,取決於清朝軍隊妥善完備的人才培養使用體系,更取決於他們背後有強大國家機器保障的完善後勤補給體系

索倫人民為捍衛祖國統一,抵禦殖民者侵略做出了巨大貢獻,經受了沉重的民族苦難。這也說明了中國歷史是多民族共同書寫的史詩,各民族人民理應共享時代進步、社會發展的福利。當前,由於自然環境及教育水平的影響,索倫人民經濟社會發展還有進一步發展提高的空間,相信通過精準扶貧以及國家的重點扶持照顧,索倫人民的生活與經濟一定會越來越好!

索倫人民為中國歷史進步與發展所做的傑出貢獻值得每一箇中國人的衷心感謝!索倫族勇士為維護祖國統一,保衛邊疆所做的傑出貢獻將永留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