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淡泊身外之物,方能萬般自在!

逢人借問留春術,淡泊寧靜比藥好。

現代人品味著生活的緊張與焦灼,已很難品味到靜的清芬與恬愉,都漸漸浮躁起來,可是浮躁往往不利於事情的發展。如何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關鍵就在吾人的心是否能去除差別妄想。拋卻心中的“妄念”,才能夠使我們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進入寧靜致遠的人生境界。

“神”是身體健康與生命的根本,“神”若散,身體就會受到影響,而淡泊寧靜正是“守神”、“養神”的一種方法。

深度好文:淡泊身外之物,方能萬般自在!

《老子》雲:曠兮其若谷。

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其最大的欲求莫過於名和利,因此若能淡泊名利,就能恬淡虛無而虛懷若谷,就能心神得養而神明形安。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物質需求多了,慾望遍地,方向就迷失。利慾矇蔽雙眼,自甘在泥潭裡墮落,這種生活對我們的生命毫無助益。

不如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流連山水勝景。做到夏夜聽蟬聲,冬晚聽雪聲,松間聽書聲,月下聽簫聲,方不虛此生。

打消貪念,放下執著與偏見,堅定自己的志向,處下而不爭,提升生命的價值,追求精神上的高尚,靈魂上的純淨,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深度好文:淡泊身外之物,方能萬般自在!

淡泊才能明志,虛靜才能入心,安寧才能致遠。

做人應恪守古訓,淡泊於名,輕視於利,救厄解困。無論獨處深山或顯居於市,都要遠離名場利海,潔身自好,這樣才能做到心淨空明,長壽安康。

淡泊寧靜,就是簡單,簡單即富,簡單即福。人往往把人生想的太複雜,慾望太高。如果把貪念縮小一圈,慾望減掉一半,人生就會快樂很多,祥和很多。

古人云,養心莫善於寡慾。延安時期,愛國將領續範亭見到朱德,沒想到身經百戰、威震敵膽的八路軍總司令竟粗布衣衫,像個莊稼漢,發出“時人未識將軍面,樸素渾如田家翁”的感慨。面對蕪雜的物質世界,淡泊、寧靜是一種處世態度,更是一種人生修養。

現代研究表明,人處於淡泊、寧靜、愉悅、超然灑脫之時,腦內可分泌大量的“腦內嗎啡”,這種由二十多種內啡肽組成的神奇激素具有強大的鎮痛、鎮靜,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疾病(包括癌症)自愈的作用。

可見,如能將淡泊寧靜作為做人之道,可使你自然而然的進入“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康壽境界。

深度好文:淡泊身外之物,方能萬般自在!

但現實是,大多數的人們都是生活掙扎在名利場中,無法安心做事,無法理想做人。我們貪圖物質的奢華,權勢的誘惑,以金錢為畢生的目標。當你我枉費心機得到那些冰冷的紙票,卻發現遮掩不了眉宇間的愁雲,購買不了人間的溫暖,獨自一人之時內心變得更加空虛。

熱鬧繁華的都市,燈紅酒綠,紅塵韶亂,四面八方的誘惑向我們湧來:金錢、名利和地位。

處於其中的人,一次次為它們苦苦奔波,為它們爾虞我詐,如同飛蛾撲火,竭血殘蝶。再堅強的人,也會為貪而疲憊,為忙而倦怠。因為人們總是在尋找那個結局,執迷不悟,其實結局也許早已註定。

打破了名利對心的束縛,重獲寧靜。寧靜可以沉澱出生活中許多紛雜的浮躁,過濾出淺薄、粗率等人性的雜質,可以避免許多魯莽、無聊、荒謬的事情發生。

如何進入靜之境,我們可參悟佛陀的智慧,不要輕易起心動念,如此才能達到“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的境界。

其實,人生真的不必太急功近利,不如將心跳放緩,隨青山綠水而舞,見魚躍鳶飛而動。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閒。此心常在靜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人生常在靜中,紛擾紅塵,悟得禪心。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當你真正做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你的人生境界和大局視野就會不斷得到躍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