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0,從南京到北京》:兩京煙雲,大明風華

今日中國以“京”為名的城市是南北兩京——南京、北京。

南京建都,始於三國東吳,隨後晉室南遷,宋齊梁陳一脈相承,史蹟千年;北京自海陵王完顏亮號為中都,歷經金元明清,也是四代皇城。

《1420,從南京到北京》:兩京煙雲,大明風華

明都城圖出自《金陵古今圖考》

1420年,從南京到北京。

六百年前,一位渴望證明自己的帝王做出了一個重大決策。

明成祖朱棣率領文武百官、商賈百姓離開彼時的大明國都南京,新的都城北京就此大局劃定。此後歷經明清兩朝的營建,終於奠定今時今日我們所知所見的古都北京模樣。

12月18日,由首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總館等多家單位聯合舉辦的《1420:從南京到北京》文物大展在南京朝天宮開幕,340件(套)明代文物珍品重現600年前南京到北京,從鐘山漸隱到燕山乍顯的過程,用文物勾勒定都、遷都背後的大明風華。

《1420,從南京到北京》:兩京煙雲,大明風華


朱元璋的字

元朝末年,四海鼎沸,朱元璋起於淮右,戡定群雄。“大軍自下山東,所過去處,得到迤北官員甚多。吾見二將軍留此等於軍中,甚是憂慮……”展覽中,一幅故宮博物館院藏的朱元璋《行書大軍帖》(影印件)值得一看。

《1420,從南京到北京》:兩京煙雲,大明風華

《大軍帖》 紙本 行書 縱33.7釐米 橫47.4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彼時朱元璋尚未稱帝,大軍北伐一路摧枯拉朽。在軍帖中,朱元璋要求將所俘獲的大量元廷官員儘快送往南京,不要留在軍中。在貼子的結尾,還能看到朱元璋的親筆簽名:一個花體的“朱”字。對於朱元璋的書法,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評價說“神明天縱,默契書法”,康有為《廣藝舟雙輯》評價則說“明太祖書雄強無敵。惟筆畫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雖然已經努力拔高,但聽得出專家意見“寫得還行但勝在有個性”,對於這位少年家貧行伍出身的皇帝來說,已經是難得了。

《1420,從南京到北京》:兩京煙雲,大明風華

朱元璋麾下開國功臣們的故事為人津津樂道,本次展覽就展出了大量來自這些功臣及家族墓中出土的文物,所涉及的人物有徐達、湯和、沐英、康茂才、吳禎吳良、俞通海、汪興祖、仇成、宋晟等。其中各類造型的梅瓶頗具看點,例如宋晟之孫宋鉉墓中出土的釉裡紅歲寒三友圖梅瓶、 吳禎墓出土的白釉梅瓶、俞通海家族墓中的白釉褐彩花卉紋梅瓶與龍泉窯青釉梅瓶等。

《1420,從南京到北京》:兩京煙雲,大明風華

展會現場,除了精美的器物,一塊由多塊石欄杆、石欄板、石柱等組成的建築區格外顯眼。這些石構件是明代白虎橋遺址的一部分。白虎橋是明代重要的一座橋樑,溝通著皇城和宮城之間的水系。除了白虎橋遺址的石構件,該區域還有大報恩寺等明朝初期重要的石構件,這也是這些石構件首次向公眾展示。“我們希望通過這些石構件,讓大家能感受到明朝初期南京恢弘氣勢的建築場景。”《1420:從南京到北京》文物展南京站策展人朱逸菲介紹說。

《1420,從南京到北京》:兩京煙雲,大明風華


萬貴妃的家事

明代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金銀器製作技藝更是達到佳境。

《1420,從南京到北京》:兩京煙雲,大明風華

明 · 雲紋金冠

南京江寧將軍山沐斌夫人梅氏墓出土的嵌寶石金頭面堪稱“國寶級”。所謂頭面,是明代權貴人家婦女的常用首飾。古代婦女一般用笄、簪、釵等將盤起的髮髻固定在頭上。展出的這套頭面是一副完整的明代貴族婦女頭飾,包括挑心、掩鬢、頂簪、分心等,分別作如意形、火焰形、花形。其上均鑲嵌紅寶石、藍寶石、綠松石、貓睛石等。有人計算過,這套頭面上嵌寶石的金託就達近百個。

《1420,從南京到北京》:兩京煙雲,大明風華

明 · 嵌寶石金頭面

一段與明憲宗的姐弟戀讓萬貴妃成為當時明廷後宮的王者,而帝王的愛屋及烏讓她父親萬貴、弟弟萬通墓葬顯貴非凡,出土了不少珍貴文物。

《1420,從南京到北京》:兩京煙雲,大明風華

明 · 金鑲寶飛魚紋持壺

萬通墓出土的嵌寶石桃形金盃集範鑄、焊接、鑲嵌等工藝於一體,杯體為桃形,杯柄為桃枝與桃葉,杯中與柄部鑲嵌紅、藍寶石,製作考究,富麗華美。而另一隻嵌寶石飛魚紋金執壺,壺蓋、頸及近底部鏨刻蕉葉、卷草紋、如意雲頭、蓮瓣等紋飾,腹部兩側火焰形開光內刻兩條四爪翼龍,壺蓋以鏈與柄相系,蓋頂、流、柄上鑲嵌紅藍寶石,其奢華程度已遠遠超過現場展出的明神宗七位嬪妃使用的器物,足可見當時萬氏家族的顯赫。

《1420,從南京到北京》:兩京煙雲,大明風華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的陵墓,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一被髮掘的陵墓。

這次展出的有定陵出土的金盆、金錠、銀錠、金簪、金勺、金箸、玉脊圭等文物。

“金盆洗手”這個成語耳熟能詳,不過金盆實物很多人卻未曾見過。

《1420,從南京到北京》:兩京煙雲,大明風華

展覽現場擺放的兩個金盆出土於萬曆帝及其皇后孝靖後的棺內,其中萬曆帝棺內的金盆刻有龍紋樣式,器底中心部位刻有銘文:“萬曆年造六成五色金重二十七兩三錢五分”,意思是金盆含金量約為65%,共1013克。孝靖後館內的金盆則是光素無紋,更加實用。

南北兩京

永樂時期的內閣大學士楊榮曾為一幅名為《北京八景圖卷》題記:“天下山川形勝雄偉壯麗可為京都者,莫逾於金陵,至若地勢寬厚、關塞險固,總握中原之夷曠者,又莫過於燕薊。”


《1420,從南京到北京》:兩京煙雲,大明風華

楊榮作文的本意是為遷都造勢,但也隱晦地傳達出朱棣決意遷都的本心。北京,不僅僅是朱棣作為燕王時的封地,更是他出兵漠北、打擊元蒙殘餘勢力的軍事基地。無論是個人情懷還是家國大業,遷都北京都是朱棣念念難忘的心結。

《1420,從南京到北京》:兩京煙雲,大明風華

公元1420年,即永樂十八年的歲末,大明王朝新的都城終告建成。按《明太宗實錄》所記,新建的北京城“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十一月初四日,明太宗朱棣頒佈《遷都詔》,昭告天下:自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起,北京取代南京成為大明國都。

《1420,從南京到北京》:兩京煙雲,大明風華

“今年是永樂遷都北京600年,如果以城市為基點去回望明朝,最適合的兩座城市就是北京和南京。”朱逸菲說,展覽分為洪武肇基、永樂開拓、國祚綿延三個單元,以歷史發展脈絡為主線,講述600年前從南京到北京的故事。早在今年年初,《1420:從南京到北京》文物大展已經在首都博物館舉辦,本次南京站的展覽融入了更多的南京元素,而其中不少展品是首次在南京展出。

《1420,從南京到北京》:兩京煙雲,大明風華


霽藍釉執壺、霽藍釉杏葉執壺,這兩件分別館藏與南京市博物總館和首都博物館的文物不僅名稱相近,外形、顏色也極其相似。

霽藍釉是一種以氧化鈷為呈色劑的高溫石灰釉,色調優雅,猶如藍寶石,但燒製起來十分複雜。朱逸菲笑著表示,這次展出也是這兩件文物出土以來的首次“相聚”,十分難得。“霽藍釉執壺是宣德年間的,霽藍釉杏葉執壺則是嘉靖年間的,我們在整理清單時發現了這兩件文物,就讓它們比肩而立,講述南京和北京的兩京故事。”

《1420,從南京到北京》:兩京煙雲,大明風華

-END-

注:圖片來自南京市博物總館,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