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10億元 公募機構自購規模翻番

市場行情一波三折,但公募機構的看多信心並未消散,這從基金自購(指基金公司購買自家基金)規模中可見一斑。截至目前,年內以來基金自購規模突破了10億元,且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逾100%。

分析人士指出,自購行為釋放出了積極的市場信號,既有利於基金促銷,也是對市場底部區域的一種認可。但是,自購行為不意味著基金絕對賺錢,基金自購的收益優勢在目前也並不明顯。

機構年內自購超10億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8日,年內共有50家公募機構(包括基金公司和開展公募業務的資管機構,下同)發生過自購行為,50家機構累計自購次數為86次(即自購了86只基金產品,不同份額分開計算),比去年同期34家機構的54次自購增加了32次。

規模方面,50家機構年內自購的基金規模為12.75億元,比去年同期的自購規模6.15億元大幅增長107.32%,也達到了去年全年自購規模28.57億元的44.63%。其中,有4家機構的自購規模在5千萬元以上,最高的是東興證券(3.10億元),其次是匯添富基金(2.00億元)、工銀瑞信基金(6066.58萬元)、南方基金(5000.32萬元)。

進一步看,年內自購規模最大的基金品種是債券型基金,自購規模為6.59億元,佔比達到了51.69%。其次是混合型基金3.89億元(30.95%)、股票型基金1.67億元(13.10%)。

值得一提的是,年內自購的86只基金品類較為豐富,不僅涵蓋到了當前市場上的科技主題、消費主題、養老主題、醫藥主題等產品,如永贏科技驅動A、匯添富消費升級、工銀養老2045三年、匯添富創新醫藥等,還出現了震盪市中關注度較高的量化對沖策略等創新產品,如景順長城量化對沖策略三個月等。其中,工銀養老2045三年的自購規模達到了5065.74萬元,位列單隻基金自購規模第二位,緊跟其後的匯添富消費升級、匯添富價值精選A、匯添富移動互聯、匯添富創新醫藥,自購規模也均在3000萬元以上。

認可市場底部

某券商分析人士指出,基金自購的資金一般源於基金公司的自有資金,如公司資本金、固有資金、高管基金經理和員工的資金認購。根據《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基金管理公司使用上述資金認購基金,其金額不少於1000萬元,且持有期不少於三年。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指出,基金自購一般是出於兩方面目的,一是將基金公司利益、員工利益、基金持有人利益進行綁定,以增強持有人信心。“發動員工以及使用自有資金去買自家基金,會起到積極的基金促銷效果。”二是通過基金自購,基金公司自身也能基金投資收益。“基金公司的自營資金,在運營時是可以投資自家基金的,這既能提高基金規模,又能分享投資回報。”楊德龍說。

楊德龍還指出,就2020年而言,基金自購規模出現大幅攀升,與疫情之下市場行情出現明顯波動有關。“一季度時市場雖出現個別的爆款基金,但實際上大部分新發基金的銷售情況並不理想。因此,自購行為可用來提振市場對公募基金的投資信心,這也有利於增加基金規模。”

楊德龍認為,自購行為釋放出了一種積極的市場信號。“對公募基金這類投資者而言,大規模的自購行為,是他們對市場底部區域的一種認可;並且,從歷史上看,基金銷售困難的時候也往往是市場底部時候,通過基金自購能提前佈局低點,以基金投資收益。”

關注自購規模較大品種

楊德龍指出,基金自購會考慮該基金未來的市場表現,投資者可適當關注基金公司自購規模較大的基金,未來可能會有較好的市場表現。Wind數據顯示,在自購區間內,上述86只自購基金中有61只獲得了正收益,最高的是匯添富創新醫藥(19.54%),其次是匯添富移動互聯(10.32%)、匯添富民營活力A(8.40%)。

但是,自購行為並非絕對信號。上述市場分析人士指出,自購行為在投資者的參考因素中只能佔小部分比重,投資決策的核心所在,主要還是跟據個人的風險偏好、收益預期、投資期間等因素來衡量。從本次自購中的負收益產品來看,有7只產品的虧損幅度在5%以上。其中,某家頭部公募旗下的一隻QDII基金和某隻小型公募的消費主題基金,區間虧損幅度均在10%以上。

從2019年全年基金自購數據來看,這一“相對”結論依然成立。Wind數據顯示,2019年自購的236只基金平均收益率為3.87%,其中收益率超過10%的基金只有26只。顯然,與當年收益率超過100%的頭部基金相比,這些自購基金的收益率較為一般。

另外,上述分析人士指出,自購行為不能與投研能力畫等號。“公募基金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主動管理能力,以及其表現出的長期穩健投資業績,這不是通過自購能帶來的,而是通過長期紮實的資產管理能力所獲得。”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