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子和服為什麼有個小“包袱”,裡面裝著什麼?原來是這樣

身穿和服的日本婦女,後背腰間的那個小“包袱”,常常引起人們種種有趣的猜測:穿和服為什麼一定要背那個小包?小包裡裝著什麼?要解開這個謎,還要從日本和服的衣帶講起。

日本女子和服為什麼有個小“包袱”,裡面裝著什麼?原來是這樣

衣帶的歷史,同日本民族的歷史一樣久遠。早在原始時代,人們還不知道何為衣服時,就已在腰間紮上植物纖維做成的帶子,用來懸掛生產用具和各種裝飾品。到了古墳時代(約公元三世紀),出現了用來固定短衣的細帶。

公元六至八世紀,中國的唐代文化大量傳入日本,日本人在服裝上也開始模仿中國,朝廷頒佈了《大寶衣服令》,對文武官員及其眷屬在身著禮服、朝服和制服時分別系何種衣帶作了詳細規定。不同等級的官員,不僅衣帶不同,甚至衣帶的顏色也不一樣;而平民只穿裙褲,不繫衣帶,所以衣帶就成了身份的象徵。

日本女子和服為什麼有個小“包袱”,裡面裝著什麼?原來是這樣

從平安時代後期開始,貴族婦女的衣服大多不繫帶子,平民婦女則穿筒式長衣,腰間繫一根細帶。到了室町乃至江戶時代(公元十四到十八世紀),不論平民、貴族,都開始穿長衣,系衣帶。不過富人的衣帶較寬,大都使用從中國進口的珍貴布料。這一時期衣帶逐漸交寬,質地也越來越好。室町時代初期,富家婦女的衣帶一般有5釐米寬,到了江戶文化的巔峰期(1804-1830),有的衣帶竟寬約30釐米,長達4米。明治時期,衣帶的發展進入全盛時期,各式品種名冂繁多,有裡外全繡花的丸帶、邵分繡花的袋帶、名古屋帶、單帶等10多種式樣。

日本女子和服為什麼有個小“包袱”,裡面裝著什麼?原來是這樣

隨著衣帶的演變,衣帶的結法也逐漸考究,並開始注意衣帶與和服的諸調。最初的仿唐式女衣帶只是在身前系成兩個圈兒,後來是用兩寸寬的帶子在身前打個蝴蝶結式的紐帶垂下來。江戶時代後期,衣帶的結法競有20多種。藝妓們在舞臺上使用的結法也流傳到社會上,出現了“吉彌結”“冬木結”等。當時,在江戶建造了一座鼓式的拱橋,藝妓們就模仿著打起象鼓一樣橫在腰際的帶結,叫做“御太鼓結”,這種結法從十九世紀初開始流行,經久而不衰。

日本女子和服為什麼有個小“包袱”,裡面裝著什麼?原來是這樣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日本婦女後背上的“小包袱”,就是這種“御太鼓結”。它的結法是:將長4米、寬30釐米的衣帶繞腰一週後,前面插入帶板,腰細者後面塞入毛巾,為使衣帶不下墜,後面還要繫上帶枕和提帶,然後用一端在後面疊成一個橫筒,用一根細帶將其固定。這種結法雖然好看,但結起來十分麻煩。1955年以後,和服商們設計出有現成衣結的衣帶,很快就流行起來。

日本女子和服為什麼有個小“包袱”,裡面裝著什麼?原來是這樣

衣帶和帶結的使用,也有許多約定俗成的規矩。在江戶時代,已婚婦女是在身前打結,未婚婦女是在身後打結。可是許多婦女總希望自己看起來更年輕些,已婚者往往也在身後打結。明治時期以後,就都在身後打結了。不過在某些特定場合,婦女們還要遵守老規矩。比如在佐賀縣,丈夫死後,其妻在服喪期間要在身前打結,所以那裡又把身前打結稱作“寡婦結”。在神奈川縣江之島,幾十年前,婦人陪著新娘到鄰居家拜訪時,也必須在身前打結。

此外,衣帶還是種珍貴的禮品。按照日本習俗,男孩子在三、五歲時,女孩子在三歲、七歲時,外祖母家照例要送衣帶,祝賀孩子們到了系衣帶的年齡。衣帶還常常成為訂婚時男子送給未婚妻的彩禮。有的地方,夫婦中有一人去世,生者要解下自己的衣帶放進死者棺材裡表示悼念。

日本女子和服為什麼有個小“包袱”,裡面裝著什麼?原來是這樣

現在日本雖然沒有《大寶衣服令》那樣的身份限制,但上等的和服及衣帶價格昂貴,有的高達百萬日元以上,仍然是上流社會中少數婦人的專用品,平民婦女是根本不敢問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